收藏 分享(赏)

第一个外科名医.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530203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个外科名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个外科名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个外科名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个外科名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个外科名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个外科名医:医竘 春秋战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西汉金创瘈疭方失传,东晋刘涓子鬼遗方现存唐朝葱管导尿法明清陈司成霉疮秘录梅毒辨痒 痒是皮肤病主要的自觉症状,且多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表现,如皮肤脱屑、潮红、丘疹。水疱、风团块等;在疮疡的肿疡、溃疡阶段也时有发生。中医认为“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一 以原因辨痒 1 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2 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

2、、脓疱疮等。 3 热胜: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 4 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 5 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如牛皮癣等。 二 以病变过程辨痒 包括肿疡作痒和溃疡作痒,疮疡以未溃者称“肿疡”,已溃者称“溃疡”。红者为热证,白者多寒证,青紫多血瘀,黑者为死肌 辨脓 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 一成脓的特点 疼痛、肿胀、温度、硬度。 二确认成脓的方法 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 超 三辨脓的部位深浅 1

3、 浅部:如阳证脓疡,其临表为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锨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 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 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 四 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总之,脓宜稠厚,不宜稀薄;宜明净,不宜污浊;宜排出,不宜滞留内治三法则。 1 消法 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是邪毒结聚、走窜、发展或成脓,是一切外科疾病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2 托法 是以补益和透脓托毒的药物,促使疮疡早日成脓,透脓,排脓的治法。它是疮疡中期的一种缩短病程,防止毒邪内攻的治疗大法。适用于脓将成至腐

4、肉脱落阶段的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难溃难腐的证侯。虚实夹杂证清托 托里消毒散、四妙勇安汤、四妙汤,金银花、生甘草、白芷、赤芍、黄芪、党参、当归透托 透脓散、托里透脓汤,皂角刺、黄芪、当归、川芎、升麻补托 托里排脓汤(补益气血)内托黄芪汤(滋阴养血)神功内托散(温阳扶正)生黄芪、当归、附子、肉桂、桂枝、薏苡仁、白芷、红藤、蚤休、败酱草3 补法 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此法适用于疮疡后期,此时毒势已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虚证外治法原则:箍围消散法(阳证金黄散,阴证阳和解凝膏,半阴半阳证冲和膏)、透脓

5、祛腐法(黑虎丹)、生肌收口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疔: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1 颜面部疔疮: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特: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西医颜面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颜面部疖或痈并发蜂窝织炎。主要因火热蕴结为患。其毒或从内发,或由外感及染毒所得,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而成。由于头面为诸阳之首,火毒蕴结于此,则反应剧烈,变化迅速,若治疗不当,碰撞挤压,毒邪易于扩散,往往有引起“走黄”的危险。 饮食不节、感受六淫之邪、外伤染毒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

6、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证:凉血泻火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2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特:手部发病多于足部,发病较急,初起无头,红肿热痛明显,易损筋伤骨,影响手足功能。总由火毒凝结而发。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两邪相搏,以致毒邪阻于皮肉间,留于经络之中,血凝毒滞,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而成。 外伤染毒、脏腑火毒炽盛、托盘疔、足底疔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热盛肉腐证:清热消肿和营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白芷等;湿热下注证: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3 红丝疔:发于四肢,以病变

7、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伴全身不适,甚至出现走黄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急性淋巴管炎。火毒凝聚、破损染毒火毒入络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火毒入营证:凉血清营、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4 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特起病急骤,局部焮热,胀裂样剧痛,进行性肿胀,皮色黯红,然后稍黑或有白斑,疮形略带凹形,范围甚大,皮肉迅速腐烂,轻按患处有捻发音,溃后流臭秽污血,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西医的气性坏疽。 湿热火毒炽盛、破损染毒、气血凝滞湿火炽盛证:清热解毒利湿。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 毒入营血证: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方药犀

8、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 5 疫疔是接触疫畜之毒,侵于皮肉而生者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名疫疔。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本病多由皮肤先有损伤,而后感染疫毒,阻于肌肤,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疫毒内传脏腑则导致走黄。 疫毒蕴结证。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之意,是一种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1 体表痈是一种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临特病位浮浅,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 6-9cm 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致损伤

9、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证。西医皮肤浅表脓肿。外感六淫邪毒,或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可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火毒凝结证 疏风清热,行瘀活血 仙方活命饮;热盛肉腐证 合营清热,透脓托毒 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气血两虚证 气血双补,托毒生肌 托里消毒散 2 颈痈 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特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多见于儿童,冬春易见,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证。俗名痰毒。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外感风温、风热,肝胃火毒上攻,风夹痰热,邪毒流窜 风热痰毒证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

10、肌汤或银翘散 3 腋痈是一种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特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西医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疮疡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经流窜所致;肝脾郁积,气滞血壅或兼忿怒气郁而成肝郁痰火证 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柴胡清肝汤 4 脐痈是一种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特病前脐孔出水、尿;初起脐微肿,渐大如瓜,溃后多可敛,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终成瘘,而不易愈合或反复发作。西医脐部化脓性感染,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卵黄管残留症 湿热火毒,外伤染毒,先天不足湿热火毒证 清火利湿解毒。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脾气虚弱证 健脾益气 四君子汤 5 委中毒是一

11、种生在胭窝后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肿块渐成,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西医胭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湿热下注,破损染毒,寒湿下受气滞血瘀证 和营活血 活血散瘀汤;湿热蕴阻证 清利湿热,和营活血 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气血两亏证 调补气血 八珍汤发颐是热病后余邪热毒结于颐颌之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肿势如发,故名发颐。临特多一侧发病,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邪毒内陷。好发于成年人,多见于热病后、大手术后,或体质虚弱者。西医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热毒遗内,脾胃积热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原则。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普济消毒饮;

12、毒盛酿脓证 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普济消毒饮合透脓散;余毒留恋证 清脾泄热,化瘀散结 黄连解毒汤瘰疬是发生于颈部及耳后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常结块成串,累累如贯珠,故名瘰疬。其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临特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相互融合成串,成脓时皮色转为黯红,溃后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西医颈部淋巴结结核瘰疬的发病多由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结于颈项;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结于颈项;或邪毒入侵,结于颈项而成本病。 肝郁气滞,伤脾生痰;肺肾阴虚,灼津为痰;正气亏虚,邪毒入侵以扶正祛邪为总

13、则。气郁痰凝证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逍遥散合二陈汤;热盛肉腐证 滋阴降火,托毒透脓 增液汤合透脓散;阴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 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气血两虚证 益气养血 香贝养荣汤乳痈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特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一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西医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外吹乳痈,内吹乳痈,不乳儿乳痈)外吹乳痈总因肝郁胃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汁郁积,乳络闭阻,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脓。内吹乳痈多由妊娠期胎气上冲,结于阳明胃络而成。色红者多热,色白者气郁而兼胎旺。 肝胃蕴热,乳汁淤积,外邪侵袭疏肝清热,通乳散结为

14、总原则。肝胃郁热证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瓜蒌牛蒡汤;热毒炽盛证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正虚邪滞证 益气和营,托毒生肌 托里消毒散;气血凝滞证 疏肝活血,温阳散结 四逆散加鹿角片、桃仁、丹参等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特好发于 20-25 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西医乳腺纤维腺瘤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滞痰凝而成;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积聚乳房胃络而成肝气郁结证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散;血瘀痰凝证 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气瘤是发生在皮肤间的多发柔软肿物。临特是突出于皮肤的多发

15、肿块,按之凹陷,纵之又起,如气在瘤中。血瘤是因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临特是病变生于血管,局部皮肤鲜红或紫黯,或局限性肿块柔软如海绵。西医皮肤血管瘤,包括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先天。肉瘤是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临特皮下肿块,大小不等,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筋瘤是体表筋脉曲张交错形似瘤样的病变。临特青筋盘曲,状如蚯蚓,好发于下肢。脂瘤是皮脂腺中皮脂潴留郁积而形成的囊肿。又称粉瘤。临特皮下圆形肿块,质软,边界清楚,中央有粗大毛孔,破溃后有脂质粉渣样物。石疽是发生于颈项、腰胯、膝间等处坚硬如石的肿块,属于岩的范畴,古代医家亦将其归属于阴疽。临特肿块状如桃核,坚

16、硬有弹性或坚硬如石,皮色不变,难消难溃,不痒不痛,后期可见形体消瘦、面容憔悴等表现。蛇串疮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西医带状疱疹。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簇集成群,排列呈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经郁热,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属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肝经郁热: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 ;脾虚湿蕴: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癣 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

17、浅部真菌性皮肤病。总由生活、起居不慎,外感风、湿、热邪,湿热生虫,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白秃疮,西医白癣。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多有与猫狗等动物的接触史,一般至青春期可自愈。皮损开始为头皮上红色小丘疹或斑片,很快覆以灰白色鳞屑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性。病损区头发离头皮 2-4cm 处折断,留下发桩如水田收割后所剩下的稻桩。短发松动易拔出且不疼痛,病发根部包绕有灰白色菌鞘。自觉瘙痒,秃发可再生,不留瘢痕。肥疮,黄癣。多见于农村地区,好发于儿童,病程极为慢性,甚至终生不愈。皮损多从头顶开始,渐及四周,损害广泛时,除额上发际及鬓角处 1-2cm 宽较密的头发外,全头只有稀疏散在的少数头发。本病初起

18、为黄红色表皮下小点,后成脓疱,干后形成蜜黄色痂。随着病情发展,黄癣痂扩大融合成片,边缘翘起,中心黏着,中央有毛干穿过,闻之有鼠尿臭,捏之如豆渣,极易粉碎。去除黄痂,可见鲜红色潮湿糜烂基底,严重的有较深溃疡。病区头发枯黄无光泽,倒伏或折断。自觉剧烈瘙痒。日久痂处皮肤萎缩,毛囊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黄癣除侵犯头皮、头发外,尚可侵犯光滑的皮肤及指甲。牛皮癣是一种患部皮肤状如牛项之皮,肥厚而且坚硬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特皮损多呈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剧烈瘙痒,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好发于中青年。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西医神经性皮炎。情志内伤、风邪

19、侵袭是本病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风湿蕴肤: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肝郁化火: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血虚风燥:养血润燥,息风止痒,当归饮子。痔 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称痔疮、痔核。以便血、脱出、肿痛为临特。 内痔 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内痔。好发于截石位的 3、7、11 点处,又称为母痔,其余部位发生的内痔则称为子痣。其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多因脏腑本虚,兼因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都可导致脏腑功能

20、失调,风湿燥热下迫大肠,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纵横而成痔。日久气虚,中气下陷,不能摄纳则痔核脱出。 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内痔的分度 度 便时带血 滴血喷射状出血 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 无痔核脱出。 度 常有便血 排便时有痔脱出 便后可自行还纳。 度 偶有便血 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核脱出 需用手还纳。 度 偶有便血 痔脱出不能还纳,多伴有感染、水肿、糜烂和环死 疼痛剧烈。 A、内治 多适用于、期内痔。 1 风伤肠络证 清热凉血祛风 凉血地黄汤 2 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止血 脏连丸 3 气滞血瘀证 清热利湿 祛风活血 止痛如神汤 4 脾虚气陷证 补中益气 补中

21、益气汤B、外治法 1 熏洗法 2 外敷法 3 塞药法 4 挑治法 C、其他疗法 1 注射法硬化萎缩注射法消痔灵注射法坏死枯脱注射法 2 结扎治疗法单纯结扎法贯穿结扎法 胶圈套扎法 3 中成药外痔 是指发生于肛管齿线之下,肛缘皮肤感染;或痔外静脉丛破裂出血;或反复感染、结缔组织增生;或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而成。其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可分为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和静脉曲张性外痔。1 炎性外痔 肛缘皮肤破损或感染,使其局部产生红肿、疼痛者。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过食辛辣,内蕴热毒,外伤风湿或破损染毒,以致气血、湿热结聚肛门,冲突为痔。湿热蕴结 清热祛风利湿 止痛如

22、神汤2 血栓性外痔 是指痔外静脉破裂出血,血液凝结于皮下,血栓形成而致的圆形肿物。特点是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并有暗紫色肿块由于内热血燥,或便时努挣,或用力负重,致肛缘皮下的痔外静脉破裂,血溢脉外,淤积皮下,而致血栓形成血热瘀阻证 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凉血地黄汤3 结缔组织性外痔 是由急、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使肛缘的皮肤发生增生、肥大而成,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肛门异物感为其主要症状。 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陈旧性肛裂、湿疹等反复发作或内痔反复脱垂或妊娠分娩,负重努挣导致邪毒外侵,湿热下注,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筋脉阻滞,瘀结不散,日久结缔组织增生肥大,结为皮赘。4 静脉曲张性外痔 是痔外静脉丛发生

23、扩大曲张,在肛缘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柔软团块。以坠胀不适感为主要表现。多因 II、III 期内痔反复脱出,或妊娠分娩 ,负重努挣,腹压增加,致筋脉横解,瘀结不散而成。若湿与热结,聚于肛门,则肿胀疼痛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 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混合痔 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临特具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多因 II、III 期内痔反复脱出,或妊娠分娩 ,负重努挣,腹压增加,致筋脉横解,瘀结不散而成。若湿与热结,聚于肛门,则肿胀疼痛治法见内痔脱肛 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疾病。临特努挣后肠黏膜或肠管全层脱出,不出血

24、,或有少量淡红色血性粘液,常伴肛门失禁或便秘。脱肛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直肠黏膜松弛下移未脱出于肛门外者称为内脱垂,脱于肛门外视诊可见者为外脱垂,外脱垂又根据脱出组织为肠粘膜层或肠管全层分为不完全脱垂及完全性脱垂。西医直肠脱垂(区别:内痔脱出: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内痔。II、III、IV 期内痔便后亦会脱出,应要求有脱出症状的患者取蹲位模拟排便动作,使医生可直接观察脱出物性状。脱出痔核颜色黯红或青紫,呈颗粒状,各痔核间有明显的分界。内痔出血色鲜红,可滴血或喷血。)总因脾虚气陷所致,素有气血亏虚者亦可为实邪所侵而发病,故临证亦可出现虚实兼夹之象。

25、脾虚气陷,湿热下注直肠脱垂分三度:一度脱垂 为直肠黏膜脱出 长 3-5cm 便后可自行回纳。 二度脱垂 直肠全层脱出 长 5-10cm,呈圆锥状 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三度脱垂 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 长 10cm 以上 呈圆柱形 触之很厚 肛门松弛无力。补气升提为大法。脾虚气陷证 补气升提,收敛固摄 补中益气汤;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肛裂 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称为肛裂。临特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多见于 20-40 岁的青壮年,好发于截石位 6、12 点处,而发于 12 点处的又多见于女性(肛痈: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疾病,发病急骤、局部肿胀

26、、疼痛剧烈、常伴高热,自溃或切开排脓后常形成肛漏)因阴虚津液不足或脏腑热结肠燥,而致大便秘结,粪便粗硬,排便努挣,使肛门皮肤裂伤,湿热蕴阻,染毒而成。 血热肠燥,阴虚津亏,气滞血瘀血热肠燥证 清热润肠通便 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阴虚津亏证 养阴清热润肠 润肠汤;气滞血瘀证 理气活血,润肠通便 六磨汤精癃 是指以排尿困难,滴沥不尽,甚或尿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疾病。临特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西医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年老脾肾气虚,气化不利,血行不畅,与肾和膀胱的功能失调有关。 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

27、,肺热气壅诊断:1 多见于 50 岁以上的男性患者 2 以渐进性尿频、排尿困难、尿线变细、排尿时间延长或时断时续为主要表现,早期尿频以夜间更为明显。部分患者由于尿液长期不能排尽,致膀胱残余尿量增多而出现假性尿失禁 3 在发病过程中,常因受寒、劳累、憋尿、便秘等,而发生急性尿潴留,小腹部可触及胀大的膀胱。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损伤,而出现肾功能不全的一系列症状 4 有些患者可并发尿路感染、膀胱结石、疝气或脱肛等 5 肛门直肠指检前列腺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而富有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6 可进行彩色 B 型超声、CT、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及尿流动力学等检查以协助诊断治疗以补益脾肾,化

28、痰散结,活血软坚为总法则。湿热蕴结证 清热利湿,消癃通闭 八正散;脾肾气虚证 补脾益气,温肾利尿 补中益气汤;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通窍利尿 沉香散;肾阳不足证 温补肾阳,通窍利尿 济生肾气丸;肾阴亏虚证 滋补肾阴,通窍利尿 知柏地黄丸;肺热气壅证 清热宣肺,通利膀胱 黄芩清肺饮臁疮 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本病多因湿热下注,瘀血凝滞经络所致,临特多发于小腿内、外侧的下 1/3 处,溃疡发生前患部有长期皮肤瘀斑粗糙表现,溃疡发生后疮面经久不能愈合,或溃疡愈合后易因损伤而复发。多由于经久站立或负重远行,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经脉受损而致下肢气血运行无力,气血瘀滞,经脉阻塞,肌肤失养

29、。复因局部损伤,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湿热蕴结于下而成。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脾虚湿盛和气虚血瘀三个方面。清热利湿,调理气血。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三妙丸合五神汤;脾虚湿盛证 健脾利湿 参苓白术散合三妙丸;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祛瘀生新 补阳还五汤股肿 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引起的局部静脉腔不通和血流瘀滞的疾病。其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产后、腹部手术史;发病部位以小腿深静脉、股静脉、髂股静脉最为常见,腔静脉及上肢静脉发病极为少见。临表为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局部温度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血栓容易发生脱落,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西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由久坐久卧、产后、手术、外伤等导

30、致肢体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于脉络,脉络滞塞不通,不通则痛;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肢体肿胀;血瘀阻络,瘀而化热,则致发热,患肢温度升高;瘀血结聚,故致浅表静脉显露。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本病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诊断:1 病史 多有长期卧床、分娩、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史 2 部位 小腿深静脉、股深静脉、髂骨深静脉。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肢体疼痛是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肢体肿胀一般较局限以踝及小腿部为主。临床上常称为周围型。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疼痛性质为胀痛 部位可为全下肢 以患肢的髂窝、股三角区疼痛明显 甚

31、至可连及同侧腰背部或会阴部。体温可在 37-38 度左右。临床上常称为中央型。 3)继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内的腓肠静脉丛 顺行生长蔓延至整个下肢静脉主干或由原发性髂骨静脉血栓形成 逆行扩展到整个下肢静脉者。 3 表现: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 4 并发症:本病最大的危害是静脉血栓脱落后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5 后遗症:出现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的后遗症。 气滞血瘀证 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通络活血方合三妙丸;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健脾利湿 补阳还五汤合参苓白术散脱疽 是发生于四肢末端,以疼痛、坏疽,严重时趾(指)节脱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32、又称脱骨疽。临特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老年人及糖尿病人;好发于四肢末节,下肢多于上肢;初起时,患肢末端发凉、怕冷、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是一种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的周围性、节段性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和慢性闭塞性疾病,简称脉管炎。Buerger 病。本病具有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特征,主要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为主,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因素体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寒湿侵袭,血脉瘀阻,内外病因相合而为病。本病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侵袭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表现。临床分期:一期 局部缺血期

33、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 5001000m 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 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 二期 营养障碍期 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三期 坏死期 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干性坏疽。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寒湿阻络证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阳和汤;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桃红四

34、物汤;湿热毒盛证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四妙勇安汤;热毒伤阴证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顾步汤;气阴两虚证 补气养血,活血生肌 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2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是一种由于大中动脉硬化,内膜出现斑块,从而引发动脉狭窄、闭塞,导致下肢慢性缺血改变的周围血管疾病。本病发病年龄多在 45 岁以上,多发于下肢的大中动脉,临床以下肢慢性缺血性改变为主。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失节、脏腑亏虚、经脉瘀阻等有关。除湿化痰,活血通络为本病的治疗大法。痰瘀阻络证 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桃红四物汤;热毒伤阴证 清热解毒,养阴通络 四妙勇安汤和顾步汤;脾肾阳虚证 健脾益肾,活血生肌 补阳还五汤合右归丸3 糖尿病性坏疽 是由

35、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和局部神经异常所致的足部缺血、感染,严重者出现溃疡、坏疽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本病是在消渴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燥热偏盛,阴津亏耗,病久则阴消气耗,而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在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的基础上,热烁津伤,血脉瘀滞;气阴两虚,运血无力;血脉瘀阻。过食肥甘,痰浊湿热内生,湿性重浊黏滞,湿热下注。若瘀血湿浊阻滞脉络,营卫瘀滞,日久化热,或患肢破损,外感邪毒,热毒蕴结,而致肉腐、筋烂、骨脱,如是则为肢端坏疽。主要病机表现为气阴两伤、瘀血阻滞、热毒蕴结。故采取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

36、等治法血脉瘀阻证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桃红四物汤;湿热毒盛证 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气阴两伤证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八珍汤合生脉散破伤风 临表多有外伤史,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发作时呈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持续性紧张收缩,可伴有发热,但神志始终清楚,多因并发症而死亡。1 潜伏期 通常是 6-12 天,个别 1-2 天。还有在伤后数月或数年因清除病灶或异物而发病的。潜伏期的长短,与创伤性质、部位和伤口的早期处理方式以及是否接受过预防注射等因素有关。潜伏期越短,病情越严重,预后也越差,死亡率也越高。2 前驱期 一般 1-2 天,患者常有头痛、头晕、

37、乏力、多汗、烦躁不安,咀嚼无力,张口略感不便,反射亢进;伤口往往干陷无脓,周围皮肤黯红,创口疼痛并有紧张牵制感。3 发作期 典型的发作症状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在间歇期,疼痛稍减,但肌肉仍不能完全松弛。可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尿闭,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浊,脉弦数等。因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黏痰阻塞气管等,均可导致肺炎,肺不张,可出现高热,甚至可导致窒息,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 后期 因长期肌肉痉挛和频繁抽搐,大量体力消耗,水,电解质紊乱或酸中毒,可致全身衰竭而死亡。或因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心肌麻痹甚至休克、心搏骤停而危及生命。5 脓液培养可有破伤风杆菌生长。血液或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外科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