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 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浓度愈高,杀菌活性愈强。 常见的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血药峰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但在这类药物中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应注意在治疗中不能使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毒性剂量。,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并不密切。常见的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物浓
2、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其杀菌效应无明显改变。 对于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疗效。,临床中如何优化抗菌治疗方案?,正确的经验性治疗 正确的对待患者群体 正确的分析病原学 正确的把握药物特性、剂量和疗程 正确的考虑单用还是联合,以PK/PD理念优化抗 菌治疗方案,几个基本概念,PK:(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PD: (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
3、最小抑菌浓度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s)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并非所有的抗菌药与细菌之间均发生PAE,但是当PAE存在时,其时程常具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模式和PK/PD参数,0,Concentration,Time (hours),AUC:药时曲线下面积;Cmax:高峰血药浓度,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T%) TMIC 给药间隔,抗菌药物按PK/PD分类,根据PK/PD参数制定给药方案:,时间依赖性抗菌药:B-内酰胺类等半衰期
4、短者,需多次给药,使给药间隔时间(T)MIC的时间延长,达到最佳疗效;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减少给药次数或单次给药,使AUC24/MIC和Cmax/MIC达较高水平,易达到最大杀菌作用。,PK/PD参数制定给药方案的临床意义:,典型案例1: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大多数具有半衰期短、后效应几乎无或者短的特点,为了优化细菌暴露于药物时间,24小时内有40%-50%的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MIC,抗菌疗效最佳,故推荐给药间隔为4h、6h、8h,随意延长给药间隔,将无法保证TMIC超过40-50%,此时非但不能将细菌杀死(这时的药物浓度可能长期处于使细菌亚致死水平),反而使
5、细菌菌株产生选择耐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典型案例2:,对于一些半衰期比较长的B-酰胺类,增加给药次数并不增加疗效,如头孢曲松,半衰期为8.5h,12-24h给药1次就能持续维持血浆药物浓度而不降低疗效。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又有较长的PAE,因此,临床上应用该类药物可以考虑延长给药间隔时间,采取每日1-2次给药方案。,典型案例3:,氨基糖苷类,一日一次给药,不仅疗效与一日2-3次静滴疗效相同,而且耳毒性也有所减轻,这是因为肾脏的皮质和内耳的淋巴液的药物积累量较小有关。所以采取一日剂量,一次给药。,合理制定时间依赖性短半衰期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策略,PK/PD靶值:疗效最大化所需的%TMIC青霉素类50%头孢菌素类60%-70%碳青霉烯类40% 40-50%临床疗效:85%以上60-70%最佳细菌疗效,JOHNS HOPKINS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针对严重和耐药菌感染抗生素剂量和给药时间,JOHNS HOPKINS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针对严重和耐药菌感染抗生素剂量和给药时间,谢谢!2015年11月19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