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植物病害简介.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529799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害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植物病害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植物病害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植物病害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植物病害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植物病害简介1.枣疯病,枣疯病俗称“公枣树” ,是枣树的毁灭性病害。严重时能造成枣树大量死亡甚至毁园。症状:(1)初始症状出现在开花后,表现为花器退化和芽不正常萌发,长出的叶片狭小,形成枝叶丛生,嫩叶表现明脉、黄化和卷曲呈匙状。 (2)病树叶片于花后有明显病变,先是叶肉变黄,逐渐整个叶片黄化,边缘上卷,后期变硬且脆,暗淡无光。 (3)病株1年生发育枝上的正芽和多年生发育枝上的隐芽,大部分萌发生成发育枝,病花一般不能结果;即使结果也无经济价值。病根后期皮层变褐色并腐烂,病树果实无收,直至全株枯2.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

2、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 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 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

3、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 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温 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3.玉米大斑病,症状: 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

4、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4.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在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产区发生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 症状: 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

5、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 5-16*2-4 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5. 玉米纹枯病,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

6、黑褐色。6.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

7、子和担孢子。7.番茄病毒病,田间症状有多种。花叶型:叶片显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斑驳、或略有皱缩现象;蕨叶型:植株矮化、上部叶片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微卷,花冠增大成巨花;条斑型:叶片发生褐色斑或云斑、或茎蔓上发生褐色斑块,变色部分仅处在表皮组织,不深入内部;卷叶型: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小叶扭曲、畸形,植株萎缩或丛生;黄顶型:顶部叶片褪绿或黄化,叶片变小,叶面皱缩,边缘卷起,植株矮化,不定枝丛生;坏死型:部分叶片或整株叶片黄化,发生黄褐色坏死斑,病斑呈不规则状,多从边缘坏死、干枯,病株果实呈淡灰绿色,有半透明状浅白色斑点透出。番茄病毒病其病毒病原有20多种,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

8、毒、烟草卷叶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只要寄主有伤口,即可侵入,土壤中的病残体、越冬寄主残体、烟叶烟丝均可成为初侵染源。蚜虫危害、农事活动都可传毒。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和环境条件、植株生长势强弱关系密切,植株生长势衰弱,高温、干旱利于发病,氮肥使用偏多或土壤瘠薄、板结,或粘重、排水不良发病重。8.香蕉束顶病,俗称蕉公、虾蕉、葱蕉,该病是严重的世界性的病毒病。我国各蕉区均有发生,以旧蕉区较严重。香蕉束顶病的典型病症是新叶越抽越小,并且成束,故称束顶病,发病后期植株矮缩。病叶较直立狭小,硬脆易断,叶边缘明显失绿,后变枯焦。叶柄或中肋基部出现深绿色的条纹,俗称“青筋”

9、 ,这是区别其他原因造成丛叶的主要特征。病住一般生长缓慢,矮化,不抽蕾结果。抽蕾时才发病的植株抽出的蕉蕾其果实畸形细小,果无甜味,无经济价值。病株根尖变紫色,无光泽,大部分根系腐烂或变紫色,不发新根病株最后枯死。9.木瓜花叶病,属全株性病害。病叶呈浓绿与黄绿斑驳花叶状,稍变形,重者叶片黄化,大多脱落,仅剩顶部畸形黄色幼叶,嫩茎及叶柄现水渍状斑点或条纹。病果果面现水渍状圈斑或同心轮纹状圈斑,后互相连合成大斑。10.柑桔溃疡病,受害叶片开始于叶背出现黄色或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继而在叶片两面逐渐隆起,成为近圆形、米黄色病斑,不久病部表皮破裂,呈海绵状,隆起显著,木栓化,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

10、色。随后病部中央凹陷并呈火山口状开裂,且有微细轮纹,周围有黄晕,病斑直径一般为 35mm,有时几个病斑聚合呈不规则形大斑。枝梢受害以夏梢为重,病斑形状与叶上相似,但突起明显,周围无黄晕,严重时引起落叶、枯梢。果实上病斑与叶片相似,但病斑较大,木栓化程度比叶部更为坚实,火山口开裂更为显著。病斑限于果皮上,发生严重时引起早期落果11.甘蔗赤腐病 赤腐病主要为害蔗茎和叶片中脉,叶肉和叶鞘也偶有发生。病菌由种茎切口、植株伤口侵入为害。被害蔗茎早期没有症状,但纵剖蔗茎可见蔗肉呈赤红色或暗红色,有酸味,以后蔗茎组织变褐红色,腐烂茎的外皮出现暗红色斑块,被害部凹陷枯死。叶片中脉被害,病斑初期表现为红色小点,

11、沿中脉扩展成纺锤形或长条形,以后中央变枯白色,边缘呈暗红色或棕黑色,表面常长有病原菌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盘。叶鞘染病,病部初呈赤色小斑,后扩大,多个病斑连成不规则的斑块,中央为黄色,边缘为红色,病部生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盘。12.甘蔗凤梨病:症状:甘蔗凤梨病使下种的种茎受害不能发芽,造成发芽率低,出现缺苗而影响产量。凤梨病主要为害甘蔗种茎,也为害宿根蔗头和有伤口的蔗茎。感病初期,种茎两端切口出现红色,数天后切口处变为黑色,纵剖种茎有凤梨(菠萝)香味,故称凤梨病。当菌丝通过茎节而侵入节间时,种茎节间变红褐色至黑褐色,种茎髓部变为煤黑色,全部组织死亡,蔗芽也死亡13.柑桔青霉病, 青霉病和绿霉病状很相

12、似。发病初期果皮软化,水渍状褪色,用手轻压极易破裂。此后在病斑表面中央长出许多气生菌丝,形成一层厚的白色霉状物,并迅速扩展成白色近圆形霉斑。接着又从霉斑中部长出青色或绿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由于外缘由菌丝组成的白色霉斑扩展侵染快,青、绿色粉状毒生长慢,所以在后者外围通常留有一圈白色的菌丝环。病部发展很快,几天内便可扩展到全果湿腐。桔园发病一般始于果蒂及临近处,贮藏期发病部位无一定规律。14.十字花科霜霉病,受害植株叶片正面起初出现不规则淡绿色褪黄斑点,叶片背面则现白色霉状物。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的黄色至黄褐枯斑,数个病斑常互相连合为枯黄斑块,终致叶片局部或

13、大部分干枯。在被害茎、花梗、花器和种荚上,因受霜霉病菌的刺激而呈组织或器官生长过旺性病变,表现为肥胖、弯曲畸形,菜农俗称之为“龙头拐” 。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亦现白色霉状物病症,在地下被害根部,表现为灰黄色至灰褐色的斑痕(如萝卜、根芥菜等) ,在储藏期中根易引起腐烂。15.白菜霜霉病,白菜幼苗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只是稍微有些变色,叶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特别是叶子上长了霜霉状物后,很快干枯;白菜团棵期、包心期是从外层老叶开始发病、叶正面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叶背面病斑处产生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不抱心,减产幅度达 30%40%,重的达到毁灭性程度。16 大白菜缺钙干

14、烧心,外叶生长正常,剖开叶球后可看到部分心叶边缘处变白、变黄、变干,叶肉呈干纸状,病健组织区分明显17.花生丛枝病,本病最显著的症状是从叶腋处长出许多小叶丛生的枝条,使全株成丛枝状,茎部节间缩短,全株矮化和不孕,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并作辐射状排列。病株发生丛枝时,正常的叶片便逐渐黄化、脱落,仅留下小叶丛生的枝条。感染较轻、较迟时,子房柄下生,但入土后随病害发展,许多子房柄反向上长,变成“秤钩”状,有时从“秤钩”处还会长出肥短绿象豆芽一样的丛枝。发病严重时,子房从花萼柄侧突出上生,变为绿色。病株根系发育较差,幼根及根毛少,天旱时容易枯死。病株所结的果荚厚,种仁不充实,皮厚而皱,表面有突起红褐色的导

15、管,生吃味苦。18.香蕉炭疽病,炭疽病在果上常发生于果肩处,起初出现黑色或黑褐小圆斑,后扩大成几个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2-3天全果变褐色,果肉腐烂,病部凹陷,龟裂,长出朱红色粘性小点。被害的果梗和果轴,同样长出黑褐色小病斑,扩大后其上亦有朱红色小点。19.荔枝鬼帚病,病树的新梢节间变短,侧枝丛生,嫩叶叶缘向里弯成条状,叶尖向上卷曲,似月牙形,不能伸展,淡黄褐色,不久脱落后留下秃枝。花穗受害后丛生密集成团,花虽开得很多,但畸形,一般不能结实,或虽有个别能结实,但果小,肉薄,味淡,不能食用。病穗、病梢枯萎后,常留在树上。20.柑桔溃疡病:受害叶片开始于叶背出现黄色或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

16、继而在叶片两面逐渐隆起,成为近圆形、米黄色病斑,不久病部表皮破裂,呈海绵状,隆起显著,木栓化,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随后病部中央凹陷并呈火山口状开裂,且有微细轮纹,周围有黄晕,病斑直径一般为 35mm,有时几个病斑聚合呈不规则形大斑。枝梢受害以夏梢为重,病斑形状与叶上相似,但突起明显,周围无黄晕,严重时引起落叶、枯梢。果实上病斑与叶片相似,但病斑较大,木栓化程度比叶部更为坚实,火山口开裂更为显著。病斑限于果皮上,发生严重时引起早期落果。21.柑桔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的幼嫩组织,亦为害花萼和花瓣。叶片受害,初期产生油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后期病斑木栓化并

17、隆起,多向叶背凸出,叶面凹陷,成圆锥形的灰褐色疮痂斑。病斑直径为0.32mm。早期受害严重的新梢的叶片,常枯焦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灰褐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有时很多病斑集合在一起,使叶片扭曲畸形。22.龙眼灰枯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多始于叶尖或叶缘,不定形,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晰,有时病斑外围现黄晕,后期斑面密生小黑粒,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23.柑橘黄龙病: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发生12条或多条的枝梢发黄。中质硬化,无光泽,叶脉肿突,黄梢下部的老叶仍呈正常绿色。病树中后期,当年发黄的黄梢至秋末时,病叶陆续脱落,到次年春萌发前全部

18、落光。病梢萌发较早。新梢短而纤弱,病叶细狭长,硬化,主、侧脉绿色,其余部分为淡黄色或黄色。这时从初发病的枝梢以下的新梢由上而下陆续出现均匀黄化或斑驳症状,随着病害进一步扩展,长出的新梢日渐细小,在病枝上常见脱了叶的新梢,最后全株的枝条都表现症状。根部腐烂,病株生长逐渐衰弱,早期发病的枝梢逐渐干枯,最后病株死亡。病树开花早,花多,有的病枝仅开花不长新叶,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病果小,畸形果脐歪斜,果皮光滑,无光泽,味酸,着色时有的黄绿不均匀,有的品种果蒂附近变橙红色。24.桃缩叶病,以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也侵害嫩梢、幼果和花。染病嫩叶初展时即有波纹症状,部分或全部皱缩扭曲,并随叶龄增

19、长而加重。病成叶沿叶缘向后翻,纵卷,叶面凸凹不平,颜色紫红或鲜红,叶肉肥厚、质脆。病情严重时,全株至全果园叶片变形,春末夏初时,病叶局部叶面呈灰色状,渐次白色粉状物层(此即病菌的子囊孢子和芽生孢子)覆盖整个叶面,最后叶片变褐,干枯脱落,落叶后再发生的新叶因气温升高将不再发病。嫩梢染病后节间缩短、肿大。肥肿部分呈灰绿色、黄色或烟红色,表面生一层白粉状子囊层,顶叶丛生,病重枝逐渐萎垂枯死。幼果发病,病斑黄色或红色,略凸起,随果实发育而增大,渐成畸形,果皮常有龟裂或疮疤;较大果实染病后,果实变红,茸毛脱落,果面光滑,易脱落。25.水稻白叶枯病 又称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

20、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3种类型。A。叶枯型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在叶片上部。B。急性凋萎型 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维管束时易发病。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病株茎内腔有大量

21、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有的水稻自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C。褐斑或褐变型 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层叶出现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状,

22、最后死亡。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脓,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26.豌豆白粉病:主要为害叶、茎蔓和荚,多始于叶片。叶面染病初期现白粉状淡黄色小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互相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病情扩展后波及全叶,致叶片迅速枯黄。茎、荚染病也出现小粉斑,严重时布满茎荚,致茎部枯黄,嫩茎干缩。后期病部现出小黑点,即闭囊壳。27.番茄青枯病:症状: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往往植株高30厘米左右开始发病。植株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然后下部叶片凋

23、萎,最后中部叶片至全株萎蔫。有时仅一侧叶片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发病初期,病株仅在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重病株不能恢复。发病后土壤干燥,气温偏高,23天全株即凋萎。如气温较低,连阴雨或含水量较高时,病株可维持一周后枯死。但叶片仍保持绿色或淡绿色,所以称青枯病。病茎表皮粗糙,维管束变褐色,并产生不定根,根部变褐、腐烂。横切病茎,轻轻挤压,可流出白色菌液,以此同真菌性枯萎病、黄萎病相区别。28.柿角斑病:危害柿树和君迁子的叶片及果蒂。叶片受害后,初期在正面出现不规则形黄绿色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较模糊,斑内叶脉黑色。随病斑扩展,颜色渐深,呈黑色,以后中部褪为浅褐色。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呈多

24、角形,大小多在28mm,其上密生黑色绒状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病斑自出现至定型约需30d。病斑背面初呈浅黄色,后加深渐至褐色或黑褐色,亦有黑色边缘,但不如正面明显,黑色小粒点也较少。柿蒂受害后,蒂的四角发生淡黄色至深褐色病斑,圆形或不定形,蒂的尖端向内扩展,病斑两面都产生黑色绒状小粒点,但以背面较多。发病严重时造成早期落叶落果,降低产量,减弱树势,并可诱发柿疯病。29.辣椒病毒病:症状识别:属病毒性病害,主要有两种类型:花叶坏死型,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病叶出现不规则褪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花叶症,有的叶上出现褐色坏死斑,自叶片主脉沿茎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条斑,造成落叶、花、果,以致整株死亡。叶片畸形丛生,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脉褪绿,皱缩,凹凸不平,呈线状,茎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枝叶呈丛簇状,病果呈现花斑或坏死斑,畸形,易脱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明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