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魅力王坟王坟镇位于青州市西南部,因境内有明代王陵而得名。她是全国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区、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文明镇。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以商、汉、宋、明最为丰富。文物古迹有文殊寺、清风寨、衡恭王墓、子房洞、黄巢洞等,历代名人逄伯陵、严子陵、张良、黄巢、赵明诚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齐乘中记载“逄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生。始封逄,在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逄公,山因名焉。”这里的“山”即王坟镇境内的逄山。王坟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的神话传说、风物传说、民间故事,世世代代广为流传。这些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绽放着绚烂的风采。 一、文殊寺 仰
2、天山主峰东侧有一平台,南、西、北三面皆为悬崖。山下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文殊寺,俗称仰天寺,是我国现存的三大文殊寺院之一。文殊寺始建于北宋,原有山门、钟楼、鼓楼、佛殿、伽蓝殿、文殊阁、三教堂等,现已重新修复。寺内另外几块石碑以及附近山岩上那些为数众多的摩崖题刻,证明了该寺创建于北宋初年。据明朝嘉靖年间重修寺碑中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遨游天下,见仰天山好像他梦中见过的境界,以为菩萨显灵,即命在此立寺。 明礼部尚书冯琦游仰天山记记载:“佛殿凡六楹,泉出阶下,甚清洌。僧以为池。”池即寺后双井,俗名“黑龙潭”。寺内的大厅前、过厅后,两个八角形的水池分列甬道两旁,泉眼涌旺,涓流成溪。寺前,古槐两株,石碑两座
3、:一为重修仰天山碑记,一为重修文殊寺碑记。 文昌阁位于寺东北。阁台高拔,白壁红柱,飞檐如翼,势若凌空。凭窗而望,整个寺院及周围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相传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地君的地方,旧时赶考的学子进京前都要到此进香,以求得文曲星的保佑。 二、清风寨 水浒第一寨清风寨,位于王坟镇东部的青山之上,是宋代水浒名将花荣的驻军处。水浒第三十三回花荣大闹清风寨的故事就发生于此。清风寨背山靠水,风光秀丽,地貌类型各种各样,景观地带层次分明。清风寨有南北两寨,南寨也称哨寨,是进入山寨的第一道屏障。穿过第一道关卡,于苍松翠柏之间,有一谷深崖陡、植被茂密的雄伟峡谷“一线天”,这是当年花荣军重点把守的关口。继
4、续往北走,在山顶的苍松翠柏掩映中间,就是清风寨的寨墙。清风寨寨墙绵延数里,筑于山崖之上,奇峰之间,设计独特,易守难攻。虽仅存残墙断壁,仍显当年水浒遗风。寨内跑马道、瓮城、兵营、哨寨、秘道、议事厅等古建筑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为研究古代军事防御提供了现实材料。人工建筑与天然溶洞的巧妙结合更始清风寨的奇特景观,可容纳千人的“三门洞”,奇特神秘,机关重重,一大型石柱把洞门口一分为三,故称三门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的最深处有一秘道通往山顶兵营。整个清风寨壁垒森严,雄浑壮观,透着荒野的气息,登临揽胜,令人仿佛置身于当年好汉啸聚山林,八方共域、异姓一家、豪放不羁、快活洒脱的绿林生活情境之中。
5、 三、衡恭王墓 衡恭王墓,是明宪宗皇帝朱见深第七子衡王朱佑木军 的寝陵。衡恭王墓背后是峰峦拱卫的三阳山,脚下是溪流淙淙如半月形的月牙河。“头顶三阳山,脚踏月牙河”的绝佳风水宝地即为此地。揽王陵,追古今,品味历史沧桑,让人不由感慨万千。衡恭王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子房洞 子房洞是汉代名臣张良(字子房)隐居的山洞,传说西汉初年刘邦的谋士张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深知刘邦与臣下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于是毅然辞官来此地隐居。这里绿草成茵,奇花遍野,泉清水冽,古木参天。在苍松翠柏掩映之下,坐北向南有一悬崖,悬崖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一山洞,洞深约 10 米,口小腹大,最深处有一天然石床,长约两
6、米,宽一米有余,床下有泉水潺潺流出,洞顶原建有昊天宫和三官殿,现仅存残碑。山脚下有两排清泉,四季流水不断,甘甜如乳,名曰“珍珠泉”。山下就是远近闻名的燕子村西股村,是山东省最大的香椿基地 ,“燕子村”牌优质香椿远销海内外。 五、黄巢洞 黄巢洞位于王坟镇西部苏峪村北玄阳山顶部,古称郎公洞,是一个天然大溶洞。山洞共有 18 间,洞洞相连,曲折回旋,开阔处宽几十米,最险处仅容一人屈身而下,不易探底。洞中钟乳石发育良好,如葡萄,似蜈蚣,兽形人面,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至今仍见滴水穿石,其声可闻。据说这是当年黄巢起义军聚会之所。后人为了纪念黄巢,把黄巢当年聚众起义的山沟称“反沟”,把阻击官兵的防守关隘叫“
7、黄巢关”。山顶有残庙遗存,断碑残垣,古寨墙、练兵场、跑马道、石槽、米臼依稀可辨。睹物思人,遥想当年黄巢率领千军万马挥戈西进长安的情形,耳边似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传来。王陵沧桑 王陵背后峰峦如莲花开敷,对面案山郁郁葱葱,山脚下溪流逶迤,河水自西婉转而来,绕村转一个半月形的弯,自村东再向东婉转流去,这种半月形的河流拐弯,方圆几十里实属罕见。当时的堪舆大师曾说“头顶莲花山,脚踩月牙河”,此言不虚!月牙河即是风水学所说的玉带水。一条公路从陵墓前经过,据说修这条公路时,工人挖出一块铸铁做的碑,碑上写着:此后六百年,陵前一条路,路前一学堂。刘基题这条公
8、路是镇里的主干线,陵墓南边是王坟高中:青州第七中学。(按:1538 年建衡恭王陵时刘基已经去世,想必该地穴是诚意伯温先生事先为皇家看好的,此碑是刘基留的标记以便皇家使用。我遇到凡参加过修路的劳工都跟我说起预言碑的事,说法略有出入,无论参与施工的干部技术员还是工人皆有见闻者,证明此事属实,可惜那块碑不知去向。)王坟,顾名思义就是藩王的陵寝。明太祖为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继续实行推藩制,以“维宗社无疆之庆,植邦家不拔之基”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皇帝朱见深封他的第五子朱佑 hun(左木右军) 为衡王,衡王爵位世袭,共传七人,其中有两个是兄弟相袭,故称“六代七王” 。第一代衡王谥号为“恭”
9、,所以称衡恭王,王坟地名中的“王” ,指的就是衡恭王。 王陵背后峰峦拱卫,对面青山如屏,山脚下溪流逶迤,河水自西而来,绕村转一个半月形的弯,自村东再向东流去,这种半月形的河流拐弯,方圆几十里是属罕见。据上点年岁的人讲,陵寝外原有三层围墙,外层最为高大坚固,是厚实的城砖砌成,五六十年代才拆毁。另两层是石墙,我小的时候,第二层围墙尚存完整的一段,墙高两三米,宽半米。因墙面平整,日久天长竟走成一条小路。秋天生产队分地瓜的时候,小学生们放了学推着空车去拿地瓜,争相从城墙上走,以次炫耀技艺。这层城墙据称用了古老的“黄米灌浆” 技术,即用米汤和石灰,干透了异常坚固。八十年代初,一些村民为图省事,扒城墙的石
10、头盖房子,从此城墙被拆得七零八落,现在几乎踪迹全无。 作为仅次于皇帝的藩王,陵寝应该是有相当规模的。这次在城墙边游逛,非常幸运的碰到村里一位朱姓老人。他今年六十四岁,他说他小时候这里虽然荒废,但几乎没有任何毁坏。高大的围墙内,甬路两边殿宇重重,金碧辉煌,陵前是被称作东西宫的两座大殿。隔不多远就有一座高大巍峨的牌坊,石人石马分列两边,整齐威严。每有祭祀、修葺、册封、旌表,都刻碑以记,所以碑碣如林。陵墓后顾波参天,遮天蔽日。 村里人称这座陵寝为大坟,是先有村子后有陵墓,还有这里有了陵墓后才慢慢形成村落,已无从查考。这座大坟是村落的坐标。村西头被称作西门外,这里曾是外层城墙的西门;村西北角的一条小街
11、巷,被称为二门;村子西北角的一片,被称作“城里 ”,也就是城墙以里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 “城里”的住户大都姓朱,他们应该是守墓人的后裔无疑。 这座陵寝年代久远,遭到毁坏在所难免。台基一角有石块脱落,据说是抗战年代汉奸用手榴弹炸过的,但基座太大太结实,区区几个手榴弹实在难以撼动它。墓顶土堆上被开出一块环形田地,至今有人耕种。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每当有公用建筑,首先想到的就是城墙上的砖石和陵前碑碣,陵后柏树也在劫难逃。备战时期,公社武装部曾突发奇想,想挖开墓道,找到地宫,充当战时指挥部。当时组织基干民兵轮番开挖,因不得要领,最后无功而弃。老百姓说,充当战时指挥部是幌子,目的是目中随葬的宝物。及至破
12、四旧运动一起,这些封建余孽自然首当其冲,巨大的牌坊被拉倒砸碎,地面建筑全部夷为平地,只剩下石头基座上巨大的封土堆。这座大墓不管有无珍宝,不能不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前几年陵墓周围青纱帐长起的时候,据说有人在田地里发现了水桶粗的盗洞,盗墓者的选址能否直达墓室,他们有没有盗走陪葬品,一直是未解之谜。 关于这座墓葬,当地有着种种传说。一说墓葬的主人是朱元璋的叔父,这点容易考察,已被证实是谬误。关于墓中埋着什么,几乎所有的老人都讳莫如深,他们会告诉你,此陵墓直通海眼,里边是滚滚波涛,一旦打开,天地间将化为一片汪洋。这种说法看似荒谬,仔细想想,不难看出当初守墓者的良苦用心。墓前现有一条公路,据说五六十年代
13、修路时,曾出土一块石碑,上书“自古坟前一条路”,不知是否有据。国家恢复高考后,临近的村子陆续有人考上大学,只有陵前的王坟村一直无人破天荒,老人们说,这是村后的王爷官太大,压住了风水,此说当然荒诞不经,如今陵寝依旧,村里的大学生已层出不穷。 关于这座陵墓还有一些悬疑,衡王府在青州城,墓址为什么选在五十里外即便在现在也算偏僻的西南山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根本没有宽阔的大路,那么多人年年祭祀,乘车骑马该有多么不便。更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此地只有衡恭王孤零零一座陵寝?按照明朝的制度,天子众子必封王,王之众子封郡王,衡王后世共有二十九任郡王,连同后代衡王,他们以及王妃都葬在什么地方?衡王就藩青州,他们
14、的陵寝应该不会太远,为什么其余的一处都没有听说?青州境内还有两三处被称作“小王坟” 的地方,他们是郡王墓,还是衡王疑墓? 站在衡王陵前的田地里,不仅使人感慨万千。这里现在被辟为一层层梯田,我记得小时候旁边的地里有粗大的桑树,成片的枣树。秋天在地里翻地,还能刨出碎砖片和绿色的琉璃瓦片。明亡以前,外人谁能轻易进入墓区?更遑论耕田放牧,栽树种瓜。清兵入关后,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束手就擒,作了大清朝的顺民。顺治三年,朱由棷以谋反罪名被杀,衡王府被查抄,其宫殿建筑夷为平地,家产“半归禅刹,半入侯门 ”,衡王府的地面遗迹,至今仅存益都卫校南的两座石牌坊。从那时到现在,也不过三百多年光景,三百年,江山几易其主
15、,原先的墓顶上正长着庄稼,只有墓前“衡恭王墓” 的新碑,还在提醒着你什么叫沧海桑田。青州红丝砚青州红丝砚是以天然红丝石为原料制作的石砚,是鲁砚的代表。早在唐宋即负盛名,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红丝石最早开采于唐中和年间,由于坑储不多,开采时断时续,到了宋代后期,红丝石石源罕稀,开采不易,在历史上几经失传,淡出“四大名砚”的行列。而今,在我市西南山区的邵庄、庙子、王府、王坟等多处地方又发现了石质润美的红丝石矿脉,有着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红丝石砚作为珍贵的矿产资源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保护。一、青州红丝石砚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珍贵价值1、青州红丝石砚的独特之处青州红丝石色如晚霞,丝如鸡血,坚而
16、不脆,硬而不滑。用手一握,像有温柔的感觉。轻轻一敲,则发出清脆的响声,作为观赏石就有巨大的收藏价值。雕凿为砚,更是妙不可言。宋代唐彦猷砚录云:“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其声清悦。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试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自得此石,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矣。 ”又云:“此石之至灵者,非他石可与较,故列于首云。 ”2、青州红丝石砚在历史上的地位早在 1700 多年前西晋张华所撰的 博物志 上记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 ”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喜用红丝砚,他在论砚中说:“蓄砚以
17、青州黑山为第一,绛州次之,后重端歙临洮” 。宋太宗时,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礼部侍郎苏易简撰文房四谱 ,谓:“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黑山红丝石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第二、歙州龙尾山石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 。唐李石续博物志中评述:青州红丝石砚,历代天下第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观红丝砚后,赋诗:“昔者柳公权,论砚推青州,青州红丝石,奇异盖其尤,云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临砚动豪兴,挥笔势难收,品评宜第一,吾服唐与欧。 ”历代名人贤士的评价都肯定了红丝石砚为众砚之首的地位。3、青州红丝石砚的价值唐朝徐州刺史李诞的三十一蹄足浮雕花卉纹红丝石圆盖砚,砚底阴刻有楷书铭文:“垂拱三年,此砚值钱三十万,
18、李诞买”唐武则天垂拱三年,为公元 687年。铭文中记载系用 30 万钱,即 30 万文买之。而唐贞观时期米价仅三四文,若以四文计算,则可买米 75000 斗;到开元时期米价为 13 文一斗,则可买23077 斗。以一斗米约 48 斤计,按现在市场米价约一斤 1.6 元,多则可够360 万斤米,价值 576 万元人民币;少则可购 110.7 万斤米,价值 177.23万元人民币。李诞以三十万钱巨资买下,足以证明红丝石砚在唐代已价值昂贵。真正的精品青州红丝砚因其珍贵稀少和质润色美而价格不菲。古往今来,收藏家们都以青州红丝石砚为珍宝,并以能得到真正的青州红丝砚为幸。二、红丝石的产地、地质形成与开采的
19、历史1、红丝石的地质形成红丝石生成于约四亿五千万年前的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红丝石呈微晶结构,夹层理构造。其形成原因是受沉积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沉积物发生频繁交替,然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而形成,属泥质灰岩。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及云母、石英铁质等,硬度为 4 度以上,石质细腻、致密而坚实。从石质成分和硬度来看,确实是制砚的理想材料。2、红丝石的产地红丝砚全球只有青州一带出产,具有产地唯一性,曾在宋朝后断代几百年,至上世纪中后叶才被重新挖掘,但矿藏有限,开采难度大,产量难以形成大批量。青州市西南山区黑山及其余脉生产红丝石,为全国独有。自古以来的名人志士都肯定了红丝砚的故乡在青州。在青州西南部黑山盛产
20、红丝石的山顶洞的洞口石壁上凿有“黑山” 、 “红丝石洞”几字,现在尚依稀可辨,另有“唐中”二字残存,之后的有“大元至正二年” 、 “洪武二年” 、 “弘治七年” 、 “大清乾隆” 、“道光七年” 、 “同治三年”等凿字,则比较清晰,多是采石者所留记。洞口因石沙堵塞,高仅一尺余,可容一人爬行而入。洞内深宽一丈有余,但高仅三尺余,屈颈方可蹲坐,采石较为困难。据洞口石壁留记,历代前往采石的不断。最近,在青州市西南山区发现新的矿脉,红丝石砚文化有望得以传承和光大。3、红丝石砚开采利用的历史和现状红丝石状如鸡血,自西晋时,便开始挖掘,作为赏石和制作砚台的原料。红丝石砚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宋代的唐询任青州
21、知府时,亲自参与过红丝石的开采和红丝砚的加工,在所作的砚录中,列红丝砚为诸砚之首;元明时期,有关红丝石制砚的资料很少,部分论述红丝砚的文字多是引用宋时资料。至清朝,红丝砚又有了正式记载。民国时期,虽然政局混乱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衰退时期。但由于日本商人和红丝砚爱好者红丝石的采购,使红丝石的开采和红丝砚的制作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此时期,在民间遗留下来的红丝石和红丝砚较多。解放以后,当代艺人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经过全面调查,又重新发掘和开采。自 70 年代至今,由于红丝石砚被越来越多爱好者所青睐,采掘红丝石,加工红丝砚者渐多,其雕刻工艺也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青州地区不
22、断发现了优质红丝石的矿藏,中国制砚大师姜书璞先生,中国美术工艺大师刘克唐先生等许多中国资深的学者和研究者对青州红丝石砚给予高度的评价,对其未来的发展十分关注,并且在对红丝石砚进行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制作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山东青州大山深处走出的“骄子“ 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南去不远,有一处风景如画的泰和山庄,这里青山相伴,碧水相依,绿树掩映中的山庄彰显出几分尊贵与典雅,而在外人眼里又有点儿神秘色彩。山庄内,一座四合院与几栋中西合璧的小别墅点缀山间,绿树成荫,鸟鸣蝉唱,山庄与灵泽湖相伴而栖,俨然一幅浑然天成的极致美景!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极不起眼的小山丘,老百姓零零星星地开出了几块荒
23、地,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里的变化天翻地覆。而在大山深处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山骄子田伟。20 多年前,敢想敢干的田伟心怀梦想,走出了大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如今的田伟,已经成为横跨多个产业的合展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大山的哺育让田伟深深眷恋着这片热土,如今,他的事业、他的心又与这方热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泰和寺是一座拥有 900 年历史的古老寺院。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青州女英雄唐赛儿在泰和山率众起义。其军帐就设在泰和寺内。面对朝廷重兵围剿,唐赛儿带领义军安全转移后,她又回到泰和寺,隐居 60 多年。泰和寺遂成
24、为驰名远近的传奇名刹。上世纪初,泰和寺毁于战乱。为满足当地群众的佛教文化生活,九洲泰和公司与群众一起集资对其复建。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告竣。庄严的寺院依山就势,坐落于四层台基之上。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与绿树青山和谐相处,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泰和山旅游风景区,泰和山旅游风景区,是一处融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大型风景区。距城区 25 公里,占地 3000 亩。泰和山风景区,由泰和山庄、长城、泰和寺、山林、唐赛儿起义遗址等,多处景观组成。 泰和山庄依水而建,面山而居。内有别墅楼、四合院、综合楼、凉亭、暖亭、水榭、喷泉、古木、繁花、奇石、林荫道、游泳池、钓鱼台、豪华游艇等。整个
25、院中一步一景,令人如入图画之中。长城全长 600 余米,采用明长城模式,依山而建,拥林而出。居山势俯瞰湖水,可远观亦可登临。长城下方,配以唐赛儿塑像与人工瀑布。宏伟与精细相衬,古典与现代相融。可以体验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泰和寺景区位于弥勒山与如意岭之间,以宝塔、山亭、放生池、经幢、石狮等环绕泰和寺。泰和寺内有天王殿、吉祥殿、接引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和佛手壁画、千手观音壁画等。众多景物,紧凑而不拥挤,清新而又典雅。深受游人喜爱。唐赛儿遗址位于髻髻顶与整个卸石山中。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青州局子村人唐赛儿,被人拥为佛母,率领数万人聚众卸石山,惩恶扬善,除贪夺城,震惊当朝。唐赛儿起义被列入
26、明代重大事件之一。卸石山内,现有寨墙、跑马夼、饮马湾、点将台,以及唐赛儿竖立旗杆处、义军中军营地中军寨等。另有与唐赛儿故事相溶和的诸多自然景观,如影像山、童儿山、试剑崖、通天洞、天书、神剑、仙龟等。极具欣赏价值与历史厚重感。唐赛儿的传说 唐赛儿是今青州市庙子镇局子村人,后嫁于滨州蒲台县的林三。明朝永乐十八年,二十一岁的唐赛儿,在她家乡的卸石山(即泰和山) ,领导了一场数万人参加的大起义。以慈悲之心,惩恶济世,震惊当朝。永乐皇帝惊恐万分,急派重兵前来围剿。泰和寺僧人帮助唐赛儿与义军,安全转移。此后,唐赛儿隐居泰和寺,坐禅布施,终其天年。唐赛儿的壮举,拥有四个“独一无二”: 作为一位女性,独立领导
27、农民大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 作为二十一岁的年轻人,领导农民大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 起义之后,让朝廷抓捕无果,不知所终,在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 农民起义领袖,被历代百姓作为佛母崇奉,在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泰和寺简介 泰和寺景区位于弥勒山与如意岭之间,以宝塔、山亭、放生池、经幢、石狮等环绕泰和寺。泰和寺内有天王殿、吉祥殿、接引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和佛手壁画、千手观音壁画等。清新典雅,幽美庄严,处处融汇佛教文化理念。 泰和寺始建于北宋。初名“皇明寺”、“十指寺”、“双冠寺”。千峰以来,灵光具足,代有高僧,香火繁盛,闻名遐迩。流传下诸多传奇故事,承载佛法,开启慈航。明朝永乐十八年,
28、庙子镇局子村人唐赛尔,以泰和寺为军帐,扬善惩恶,揭竿聚义,人称佛母。官军镇压起义后,火烧泰和寺。信徒随即捐资修复。唐赛尔于泰和寺内,慈悲济世,潜心修行,直至 80 多岁去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泰和寺复遭战火破毁。 全国政协委员、九州泰和集团董事局主席田伟先生,力求家乡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人更善,筹集善款,重修泰和寺。开光大典于 2008 年 10 月 11 日举行。早 5 时许,东方空中现出橙红色祥云,灿烂异常,宏伟壮观。9 时 30 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雍和宫住持图布丹活佛,亲自主法,来自北京广化寺、广济寺、灵光寺、河南少林寺、苏州寒山寺等 18 位住持高僧,配合图布丹活佛共同主法。 佛香点燃,莲灯升光,钟磬敲响,经文吟诵。开光大典,庄严如法。十时整,天上佛光瑞象倏然现出: 五彩辉光,鲜艳夺目。万缕祥雾,缭绕其中。佛国仙境,昭显于世。 20000 多位现场观众同时见证,所有居士合掌跪拜。佛光持续 20 分钟。 泰和寺开光,为世人开出吉祥灵光。千丰福报,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