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乌石酱油简介.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29673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石酱油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乌石酱油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乌石酱油简介:有人说,乌石酱油是一棵不发新芽的老树,此话有一定道理!中国的酱油前身是酱,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生产,直到南宋林洪写山家清供一书,才出现“酱油”这个词。乌石酱油因产于陆川县乌石镇而得名,到目前为止,乌石酱油并不是商标,而是民间对乌石产的酱油的统称。清道光元年(1821 年),乌石的酱油生产就相当发达,距今有近 200 年历史。乌石酱油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传统制作方法,其加工出来的酱油色泽红褐,滋味甘香醇厚,久贮不沉淀。1988 年,陆川人尹洪贤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乌石镇街东北角的稻田间有口木龙井,一年四季清泉喷涌,遇干旱、大雨,水位不变,泉水照样清冽。根据化

2、验鉴定,此井水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乌石酱油正是用这口井水制作而鲜美香醇,闻名两广、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乌石酱油的两个传说相传几百年前,福建一位姓夏的姑娘在乌石街投宿。一次,她无意中发现黄豆拌上糖水煮熟后留存一段时间,香味飘溢。此后,夏氏姑娘经过千百次试验,终于制出了一种浓香的液体,便是现在的乌石酱油。地地道道的乌石人,有关夏氏姑娘的传说在乌石人心里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夏氏姑娘确有其人,最初来乌石其实是为了讨饭,讨到一些黄豆煮熟吃不完,才有余豆飘香的巧合。”另一个传说可能没有记入史册,但在陆川民间流传。上世纪 50 年代,南宁召开了一个盛会,有中央首长参加。与会

3、人员听说陆川有香甜芬芳的乌石酱油,便派一辆专车前来乌石购买,运了满满一车回去。此后,乌石酱油更有名气了。乌石供销社酱油厂厂长蓝健说,上世纪 50 年代,陆川只有陆川县酱料厂、乌石供销社酱油厂、乌石企业酱油厂 3 家企业。乌石镇企业站站长蓝华武认为,这 3 家酱油厂中,当时产量、名气最大的是乌石供销社酱油厂,因此很可能是这家厂向中央首长提供了酱油。“筷挑酱油能牵丝”成典故 据当地人说,过去的乌石酱油用筷子挑起,酱油能牵丝,像小蝌蚪的尾巴。“牵丝酱油”除了“牵丝”,它还有两个特征:一是斟入碗中,酱油表面“起珠”;二是酱油滴到纸上,不会渗透。“起珠”的意思是酱油表面有很多细小的泡泡,像小珠子一样,制

4、作酱油的黄豆用量越多,酱油更浓香,表面会有更多且更细小的泡泡。“按照传统工艺,100 公斤黄豆只能做出 10 公斤的牵丝酱油,且要晒制四五年。”乌石酱油一般至少要晒制一年左右,100 公斤黄豆要加工成 100 公斤到 300 公斤不等的产品。用豆量越多,酱油等级就越高。例如,用 100 公斤黄豆加工出来的 100 公斤酱油,口味纯正。传统晒制酱油离不开“大块头”陶缸。“以前,盖住陶缸的盖子也是陶制的,不利于吸收太阳热量。”现在用 5 毫米厚的玻璃替代陶盖,效果果然不一样到了夜晚,把手伸进陶缸,仍会烫手。经测试,陶缸里的温度超过 60 摄氏度。这是用陶盖晒制酱油所不能达到的。传统乌石酱油的“嗜好”之一就是希望天天晒太阳。在“陶盖年代”,工人要在白天打开陶盖,让缸里的酱油晒太阳,晚上盖上陶盖保温,翻来覆去地做。现在由玻璃盖替代陶盖的另一好处就是省了白天掀“被子”、晚上盖“被子”的麻烦。乌石人用当地酱油调味,还有一个小诀窍,就是往酱油里倒一点花生油,吃起来更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明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