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兴国县均村乡历史简介编辑整理:赖雄风山自武夷站在十八排高山之巅,北眺吉泰盆地物 产丰富, 鱼米之乡 。南望赣南丘陵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南下可入闽粤湘。十八排,高峰也, 兴国第二,西部天然屏障,海拔 1100 米有余,赣中南分水岭。系出武夷山向西南绵延的雩山支脉,自老 营盘经 茶园乡边界入境,北麓是天湖山自然保护区。向西至五里隘而止,与万安宝山乡和泰和水槎乡交界。向南脉出秦娥山,和茶园,隆坪接囊。过上达坳,南台山,藠子岽,盘踞于永丰,赣县,万安交界处。其中坪 锡岽延伸至雷公嶂和太岭岽遥摇相对,中 间是均村街。 鸟瞰均村,是一的典型的大盆地。十八排莽莽山脉绵延纵横均村全境。水涌赣江 悠悠河水源于十
2、八排,迂回西流至五里隘与畔溪河相汇两水交汇处形成了一座潭,叫狮子潭.两股河水涌来,不见河水流走,可谓 “双江汇秀”。过了五里隘河水曲曲折折经布袋角水口,至涧田最后汇入滔滔不 绝的赣江十八滩。自古十八滩就有“小三峡”之称。赣江之险尽在这十八滩,南宋*文天祥在 过十八滩时写下了”惶恐 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 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现时,这种惶恐早已没了,十八 滩的惊与险因万安水库的修建早已成为故事”。因 为独特的地理环 境,均村河水不 经过兴国城,直接注入赣江。这就叫同一方人,同喝一河水。特别是在上达坳曾经有过这样的奇观,一只屋檐水一半下赣州一半流万安。木客遗韵最早
3、在均村生息的客家人是秦时的“木客”。相 传,秦始皇建阿房宫时,征调大批民夫到南方采伐珍稀木材。秦亡后,这些伐木者,乘着木船溯赣江而上,穿越波涛浪谷,至“赣江十八滩”,在万安武术、良口登岸,他们沿均村河而上至五里隘,见这群山环抱土地肥沃。遁入秦娥山与龚公山之间的上洛山隐居, 这批隐居的“上洛山木客 ”。便成 为兴国客家人的开山祖。他们的赋诗吟唱被文人们 采录进了全唐诗内,如: 赣 州府志所载录唐宋以来的诗作,如黄宪清的木客吟:“四海征材起宫殿”,“木客采木上洛山 ”;李本仁的木客吟:“秦时大启阿房宫”,“当年采木上洛峰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独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苏
4、东 坡把此事写进他的虔州八境台首 之中,至今仍在 历史的回音壁震荡,春秋代序,日月不淹悠悠千载,一代代客家先民,荜路蓝缕,历尽艰辛。他们在这里放下疲惫的行囊,落脚谋生,繁衍生息。客家古镇 五胡乱华时期大批客家先民南下, 为了躲避战争和饥荒。渡长江,沿赣江而上至万安武朔分三路。一路经赣州 南康 大余 梅岭入岭南。另一路造口 赣州 南康 过洋山 九凝山,连通长安 长沙 广西的南路干 线,第三路是舟船行至万安武朔上岸, 经宝山乡黄塘过五里隘到均村至兴国经瑞金进福建。均村客家人南下 闽粤地区的中 转站之一,五里隘斑 驳凄凉的古驿道见证了当年南迁的景象。最早在均村开拓定居的早禾田谢氏,于唐末( 940
5、年)。 谢 家人为纪念开居始祖,建有“三乐堂”。原址即是现在下街的 铁器厂。后 续有刘氏,肖氏先后在均村开基,这些都是明朝以前的客家。其余都是在明末清初到均村落户的。在 语言上有着特 别的明显区别,分为:“本地话”和“客家话”, 除萧氏.毛氏和部分刘氏.谢氏说本地话外其他都是说均村客籍话。均村客籍话是指明末清初由闽西、粤 东迁来的客家人所流传下来的 话;兴国境内的本地话是指所有明末清初以前就在兴国居住的客家人所流传下来的话。兴国境内的客籍话和本地话一致性比较强,都属于客家话。但它们在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仍存在着某些 显著的差异。客籍话和本地话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在历史上的迁徙有着先后次序,并由
6、此出 现基于时代差异而造成的语言上的不同层次。在 过去均村的魏氏, 杨氏和吴氏家族皆 讲“连城话”所谓连城话,就是从福建龙岩连城迁来的。现在在章贡村土围下,还有少数人讲连城话。你若是漫步徜徉于均村的乡村,映入眼帘的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那。一个个古老而生机勃发的村庄,在青山 环绕处,小 桥流水旁,居住着一代又一代的均村人。在均村乃至整个客家民系无论迁徙到那里,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成村庄,有村庄就必有祠堂。在客家人里,祠堂是一个家族祭祖的神圣场所,宗族一般都会尽 财 力、物力,用上好的木料、石料等建造宏伟高大的祠堂。因此,祠堂往往是村落中规模最宏阔、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一般是一个姓一个屋场,
7、子孙多了分 “房”, “房”又离开原居住地另 择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场,如此延续拓展,便有了一个个 结构相似的屋场。如 罗田段刘氏家族是极其罕 见的群居大家族,走进刘氏祠堂随着岁月的流逝, 沧海桑田,透 过那纵横交错 的街巷,幽深庄严的院落,见证着它昔日的光芒渐渐黯淡、消逝,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在坪源的十大姓在两条溪水相 汇的地方,有杨.赖.萧.宋.等十个大姓氏的祠堂集中修建在一起,古老的十座祠堂充分体 现了客家的团结互助,和平共处的精神。在均村几乎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姓氏都建有一座祠堂,庇佑着一方古朴、祥和的同时,也昭示着宗族的兴旺与昌盛。寻找均村古镇当年的遗迹,下街口的双孔石拱 桥是最好的 历史
8、见证。站在高大 伟岸的古拱桥上,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昔日的繁华就这样无声流淌。用手抚摸那斑驳的青石板。我依旧可以感到历史的沧桑,仿佛回到那古 桥上车水马龙的年代。自古南来北往路过均村的官员、商贾、儒士、庶民,他们都不忘记到大尉庙烧柱香,祈求神灵护佑,一程平安。更不会忘记去大井头讨碗甘甜的井水止渴消暑。大尉庙中供奉的主神是唐 “安史之乱”时从张巡守雍丘面中六箭,坚守不动的将军雷万春。说到大井头,我不知道诞生于何年何月?我只知道我爷爷的爷爷都喝她的水长大的。井 边的青石板已被古井边的淳朴的人 们踩磨的光滑柔润,石板间生着深青色的苔藓,毛茸茸的沁了一 层晶莹的水珠。青石板上深深地刻着昨日的故事。她以
9、自己清凉甘美的泉水养育了人们,默默地奉献精神,影响着人们。杨殷遗址 兴国历史上曾有“十八个半圩”之说,那半个圩就是均村圩。在嘉靖年 间和苏区时 1933 年划归新成立的杨殷县均村街分属兴国、万安两 县,故被称之为半个圩)。以大尉庙北侧石门框至大井头为界限,上街属兴国管 辖,下街属万安管 辖。1941 年将分属万安县辖地划归兴国县。1933 年 7 月 22 日,中央人民委 员会第 46 次会议决定增 设杨殷、赤水等 8 个县。江西省委指示,划出兴国县的均村、永丰、茶园、万安 县的泮溪、高溪、黄塘、武 术(索)等七个区建立杨殷县。这个县名完全是为了 纪念、著名烈士而命名的。杨殷(1892-192
10、9 年),广东香山人。1925 年参加省港大罢工。1927 年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 苏维 埃代理人民委员会主席。在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又当 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 委员,并任中央 军事部长。1929 年3 月 24 日在上海被捕,30 日被国名党 杀害于龙华。均村作为用著名人物姓名命名的县治所在地,硬是平添了几分光荣。特别是毛泽东、朱德、林彪都路过均村,毛泽东在兴 国调查等雄文中多处钦点,使“均村”、“杨殷”名播华夏,令人刮目相看。杨殷县的办公地点 设在均村街的杨家祠 怀德堂(文革前已拆)。肖 义森是首任书记,钟荣清任副书记。1934 年 2 月,钟昌涛任县委书记,10 月由钟昌涛接任
11、县委书记。首任县苏维埃主席刘瑞峰。县 委工作一直坚持到 1935 年 2 月。当 时县委、县政府机构齐全。郭屋祠为县政府所在地、保卫 局设在河背魏屋的帮忠堂。 红军 医院设在石门毛屋祠堂,劳动局设在三乐堂(今铁器厂),消 费合作社在百利堂(肖屋词),曾屋祠用于审问和关押犯人。现几个未拆除的旧址还有些依稀可见的苏区标语可查。为了适应红军主力长征后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央分局决定成立成立 杨赣特委,下 设杨殷县和赣县。办公地点设在均村。首任特委书记王启生,接任罗孟文,秘书长罗孟湖,组织部长罗孟湖(兼),宣传部长刘飞庭,特委工作一直坚持到 1935 年 3 月。1931 年 7 月蒋介石下令对红军进行第
12、三“围剿”,以期彻底消灭红军力量。 红军领导人朱德、毛泽东带领部队冲出重 围,从 东固、老营盘翻越十八排高峰,向均村一带转移,成功脱围。在章贡,东山一带驻扎.当年 红军过均村街是晚上,街上老人 说: ”兵牯佬过了一夜晡.革命时期,均村佬表踊跃参军参战 ,有名有姓的烈士有 912 人,还有以:雷永通,邱云辉,江锋为代表的大批长征老干部。还有毛麟 义,抗 战英雄。均村新镇均村街,市场繁荣,人气旺盛,属县境西部的中心集镇。历史悠久, 东晋末期,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尤其隋朝修通了京杭大运河,水路交通更具有重大意义,带动连通岭南的赣江水运的繁荣。几十里外的赣江,在近代修筑赣粤公路以前,就是江西,乃至中
13、原通往岭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由於赣江十八 滩地理位置显要,成 为中原至岭南的水 陆交通干线的重要位置上。十八滩经济,这无疑对均村圩镇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很大推 动。改革开放后,短,窄,乱,的均村街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修下街 桥,均宝公路,上街红旗大桥,主街道,交易市场,小学中学, 卫生院,各种公共设施齐全。水电,通信,交通,也极大的改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此 为契机,均村圩镇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重点规划环圩路和新农贸市场,随着和背公里的开通,将进入一河两岸的发展规模。深山移民安置过程,把移民安置点建 设和新农村建设结 合起来,改善移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同时,大力拓宽移民致富
14、渠道,闯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群众自愿、理事会运作”的移民扶贫新路子。五年来,分别在 13 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移民 309 户 1893 人。通过移民扶贫政策的实施,移民户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得到了 较大改善。按照“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标准做工作。经济能力较好的安置到圩镇(地价更高),不管是就业还是找事做都有更广的路子;经济能力一般的就安置到各个村,村里主要是 发展产业,如烟叶、茶油、桉树等,可按自己能力 创造收入。 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通过采取离组不离村、离村不离乡两种集中安置的模式,较好的实施了移民整体搬迁工程。正在勘测建设的“昌吉赣高铁”,将 给均村的经济发展 带来契机,新 农村,新圩镇,新均村,将已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