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静海县情况简介.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529607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海县情况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静海县情况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静海县情况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静海县情况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静海县情况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静海县情况简介一、地理位置静海县位于天津市西南部,东北距天津市区 40 公里。东与滨海新区为邻,东北隔独流减河与西青区相望,其余各向为河北省诸市环绕:西北与霸州市相连,西与文安县接壤,西南与大城县毗邻,南与青县、黄骅县交界。民国时期,地理坐标为东经 116451171501,北纬 383504391101。 2010 年,116421171230之间,北纬约 383539445之间。全县南北长 54 公里,东西宽 40 公里。二、静海气候一、气候特征静海县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气温回升较快,且冷暖多变,降水量较冬季偏多,较夏季偏

2、少,空气干燥,风速大,蒸发强,因而形成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夏季:是全年温度最高季节,气候闷热。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盛行东南风,潮湿多雨,雨量高度集中,常有洪涝、冰雹和短时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秋季,暖空气势力减弱,气温明显下降,日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盛行西北风,有着“一场天气一场寒”的气候特征。常出现冰雹、大风降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冬季,盛行偏北大风,空气干燥寒冷,晴朗少雪。大雾天气常给交通带来不便。二、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春季(35 月):3 月份平均气温为 6.7,4 月份平均气温为 14.7,5 月份平均气温上升至 20.6。季降水量为 67.4mm,占全年降水量的 13.0%。

3、大风扬沙天气出现在3、4 月份,其中,3 月为 5 天左右,4 月为 8 天左右。夏季(68 月):季平均气温为26.1,7 月份最热,平均气温 27.2。35以上高温天气多出现在 7 月份,最多日数为 18 日。高温闷热天气一般为 20 天,多出现在 78 月份。7 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为72%,8 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为 76%。季降水日数为 28 天,降水量为 338.9mm,占全年降水量的 65.2%。7 月份降水量最多为 158.9mm,相当于全年降水量的 30.7%。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 12 天。秋季(911 月):9 月份平均气温为 21.1,比夏季下降了 5,10 月份平均气温为 13

4、.7,下降 7.4,11 月份平均气温为 4.9,同比下降 8.8。冬季(122 月):12 月份平均气温为-1.1,1 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3.1,2 月份平均气温为 0.7,季降水量为 9.9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 1.9%。近 46 年以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显示:气温持续升高,气候逐年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19591990 年,累年平均气温 12.0。累年最高气温 40.6,出现在 1972 年 7 月 4 日;最低气温24.9,出现在 1966 年 2 月 22 日。19912005 年,累年平均气温 13.0。累年最高气温41.6,出现在 2000 年 7 月 1 日;最低气温

5、17.7,出现在 2001 年 1 月 15 日。年平均降水量为 516.8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 762.9mm,出现在 1995 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 307.3mm,出现在 1999 年。历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冬季为偏北风,夏季为偏东风,春秋均为西南风。历年大雾天气日数为 29 天。最多日数为 45 天,出现在 1994 年;最少日数 19 天,出现在 1999 年。111 月份出现大雾天气最多占全年 57%。历年霜期为 154天,初霜日,一般在 10 月下旬,4 月份终止,无霜期 211 天。历年各月日照时数最长月份出现在 5 月为 10.0 小时,最短月份在 12 月为 5.6

6、小时。三、静海地貌静海地貌属于天津中南部海积冲积平原区。原为古代滨海地区,曾发生过多次海侵与海退过程,地表以下埋藏有海相地层。地势低平,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不超过 5 米,坡降小于 1/6000。洼地、平地是这里主要的地貌类型,在众多的洼地里,以团泊洼、贾口洼、东淀等洼规模较大。境内的地表沉积物以粘土、亚粘土为主,河床及古河道穿过地区有粉细砂。由于地势坦荡低平,地表水与地下水排泄不畅,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大多在 1.5 米左右。地下水矿化度高达 10 克/升以上,土壤有明显的盐渍化现象,有些低洼地区还有沼泽化现象。静海县人民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建水利工程,改土治碱,土质有明显改观。特点:静海县

7、境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北部,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 5 米以下,大洼地区多在 2.5 米以下,地面坡降为 1/60001/10000,是典型的低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唐官屯、大张屯、大郝庄、沿庄、东滩头一带一般海拔 5 米以上,南运河、子牙河大堤海拔最高处为 8 米;北部台头、梁头、北肖楼、府君庙、徐庄子、杨成庄、团泊一带海拔一般 34 米,最低处团泊洼水库库底只有 2.4 米。境内地貌类型主要有浅碟形洼地、平地、古河床高地、微高地、河堤、渠堤、库堤及河槽、道等。堤堼纵横交错,洼地星罗棋布。河堤主要有子牙河大堤、南运河大堤、独流减河大堤、马厂减河大堤、黑龙港河大堤。洼地主要有团泊洼、

8、贾口洼、东淀、古城洼等。四、静海的河流静海县地处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渠道众多,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全县有一级河道6 条,二级河道 2 条。根治海河之前,水源丰沛,汛期常有大洪。根治海河之后,各河道均成为季节性河流,只在汛期河道中才能见水,一年之中,大部分时期处于干涸、半干涸状态。南运河 位于具境中部。隋代,因隋炀帝曾行此河,故名御河。明、清漕运繁盛,称“漕河” 。后以天津三岔口为界,其北称北运河,南,称南运河。1964 年疏浚境内的南运河道,堤内距 42550 米,九宣闸处河底高 2.56 米,十一堡河底高 0.9 米,河底宽 6.5 米,侧坡 1:2,设计水位:九宣闸 9.30 米,独流北

9、8.50 米。子牙河 位于县境西及西北,因流经子牙,故名。19741986 年,分段浚深子牙河;小河西岳庄段底高 0.5 米,底宽 20 米;西岳庄坝台段底高 0.5 米,底宽 10 米;坝台十一堡段底高一 0. 51. 3 米,底宽 20 米,侧坡 l:2。大清河 位于县境西北,清代以河水清澈而得名。1969 年治理后,设计水位 4.5 米,底宽 20 米,底高-0.2 米,侧坡 1:4,堤内距 84 米。马厂减河 位于县境南部,因马厂驻军开挖并管理,久之称马厂减河。堤内距 90105米,九宣闸下设计水位 8.8 米,马圈引河 6.8 米,河底已形成自然形。独流减河 位于县境东北,因近独流而

10、得名。堤距 740 米,12.518.5 公里处是渐变段,在河内两侧各挖深槽一道,底宽 320 米,平均深 2.5 米。子牙新河 位于县境东南,是根治海河中为渲泄子牙河系洪水而辟的河道。设计泄洪能力 6000 立方米/秒,校核泄洪能力 9000 立方米/秒,堤内距 24002850 米。黑龙港河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南运河与子牙河之间。以泄黑龙港潦水得名。堤内距 60200 米,河底高 0.5 米,东港静瓦路段底宽 3540 米,静瓦路八堡段底宽 20 米,侧坡1:2,设计水位 6 米。青静黄排干位于县境南部,为解决青县、静海、黄骅 3 县排水出路而开挖,并得名。境内河长 9 公里,大庄子处河底高

11、-1.45 米,底宽 39 米,侧坡 1:2,入汛最高水位4.46 米,高于地表 1.9 米。附记:河流故道黄河故道有史以来,黄河两次北徙,流经静海。第一次为周定王五年(前 602)至王莽始建国三年(11),历时 600 余年。第二次为北宋年间,分 3 个时段:第一段为庆历八年(1048),行水 21 年;第二段为元丰四年(1801),行水 12 年;第三段为元符二年(1099),行水 29 年。赤龙引河在减河北岸,长 40 里。独流河在县北 20 里,下入宽河。土河在县南 25 里。宽河在县东 35 里。牛郎河在县西部五、静海的水资源一、地表水1、大气降水静海县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近

12、 46 年来,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 516.8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 762.9mm,出现在 1995 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307.3mm,出现在 1999 年。降水多发生在夏季,其余三季以风为主,降水少,一年中多数时间呈干燥状态。2、过境客水静海县历史上河水淌流无滞,自然水源十分丰沛。19501959 年,几乎终年流淌。19601969 年,渐次减少。19701979 年,基流枯萎。1980 年后的平、枯水年,各河系发生根本变化,一般没有或极少有弃洪下泄。二、地下水静海县地下水资源不丰。年平均开采 2800 万立方米,由于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局部已成漏斗区。其蕴藏有四种类型:浅层淡

13、水、浅层咸水、深层淡水、地下热水。1、浅层淡水 带状浅层淡水,主要分布在子牙河、南运河、黑龙港河两侧,宽度 13公里,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是静海县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水资源。独流、良王庄、台头、唐官屯等地,河流交汇地段储量最丰,水层厚 4050 米;黑龙港河两侧最差,水层厚仅2030 米,越远离柯道,地下淡水水层越薄,直至尖灭为咸水。岛状浅层淡水,在子牙河与黑龙港河之间,以及大丰堆、蔡公庄乡一带,有零星分布的小片岛状浅层淡水。接受降水入渗而形成。蓄水面积、水位埋深、水的化学特征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干旱期被咸水逐渐吞蚀而咸化。在农业上可作为点种、抗旱保苗或人畜饮用的暂时水源。2、浅层咸水

14、全县普遍分布一厚层咸水。城关至梁头一带,埋藏最浅,为 5060 米。王口、中旺、大庄子等地埋深大于 120 米。其它地区 60120 米。3、深层淡水 静海县地下淡水资源多为深层淡水。运西地区埋深为 200350 米;运东为 250450 米。按地下含水编组,属二、三含水组。第二含水组,顶界埋深 50120 米,底界埋深 185200 米,厚度约 80150 米。以县城至唐官屯段的公路为界,西部厚 2050米,东部厚 1030 米。第三含水组,顶界埋深 185200 米,底界埋深 295300 米,厚度100110 米,含水层一般厚度为 2040 米,局部地段为 5060 米。含水层的水位埋深

15、,普遍低于第二含水组。受开采影响形成长条状降落漏斗,轴向与运河方向基本吻合。西北边界大致以台头王口堂上一线为界,水位埋深 3437 米,东部边界以英官屯顺民屯王虎庄双窑为界,水位埋深 25.9534. 00 米。中心地带套入了 4 个小湍斗,其中城关漏斗区水位埋深 59. 10 米,西钓台、东钓台、纪庄子 3 个小漏斗区,埋深分别为 53.40 米、55.00 米、58.00 米。它们在沿庄附近单独形成 1 个小漏斗,中心水位埋深 49.49 米。4、地下热水 静海县地下热水资源分布面积约 110 平方公里,占天津市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团泊、唐官屯、四党口三个区域。团泊地区分布面积最大

16、,为 86 平方公里;其次四党口为 13.2 平方公里;唐官屯为 10.8 平方公里。六、静海的地热资源境内地热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据天津地矿部门勘探发现,有王兰庄、唐官屯两个地热异常区(按 3/百米地温梯度值圈定)。这两个地热田都位于沧县隆起带的双窑凸起上,储热分为第三系孔隙热水和基岩岩溶裂隙热水两种类型。第三系孔隙热水贮存于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的砂岩、含砾砂岩的孔隙中,水温 3060C。基岩岩溶裂隙热水的储热层为中上元古界蓟县系、青白口系硅质白云岩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砂岩,水温 5096C。1.王兰庄地热异常区分布于团泊、团泊洼水库、杨成庄、徐庄子、大丰堆、西翟庄、蔡公庄、大庄

17、子、大郝庄等地。地温梯度 48. 5/百米。上部第三系孔隙热水区控制面积 640K 平方米,热储层顶板埋.深 390420 米。热水储存量 1.461010 立方米,热水天然可采量 1.73109 立方米,地热储存量 2.021015 千卡,地热天然可采量4.341013 千卡。下部基岩岩溶裂隙热水区控制面积 743K 平方米,热储层顶板埋深 1000米。热水储存量 6.9109 立方米,热水天然可采量 6.9108 立方米,地热储存量8.91015 千卡,地热天然可采量 3.8 1013 千卡。2.唐官屯地热异常区分布于唐官屯、大张屯、陈官屯、西翟庄、大郝庄一带。地温梯度 47. 8C/百米

18、.控制面积 61K 平方米。上部第三系孔隙热水热储层顶板埋深390420 米。热水储存量 1.39109 立方米,热水天然可采量为 1.65108 立方米,地热储存量 2.311014 千卡,地热天然可来量 4.l31012 千卡。下部基岩岩溶裂隙热水热储层顶板埋深 11001300 米。热水储存量为 5.67108 立方米,热水天然可来量为5.67107 立方米,地热储存量 6.761014 千卡,地热天然可采量 2.841012 千卡。七、贯穿静海的南运河在静海县中部,有一条河流,这就是世人皆知的南运河。它虽然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干涸了,但它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的巨大作用却永垂史册。说起南运河

19、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建安十一年(206 年),曹操北伐乌桓,为了便于运粮,开挖了平虏渠。平虏渠大体上相当于青县到独流一段的南运河。隋朝大业四年(608 年),隋炀帝强征百万多人,开凿了南接沁水、北抵涿郡(治所在北京城西南)的永济渠(静海一段的永济渠是在平虏渠的基础上开深加宽的)。大运河南北贯通后,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抵达涿郡,所以人们又称此河为“御河” 。金、元、明、清时期,因漕运繁盛,又名漕河。南运河通航后,便成为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线,隋大业七年(611 年),隋炀帝征天下兵汇集涿郡,备征高丽;唐代,为抵御北方奚、契丹游牧部族的侵犯,在北部边防的幽州(今北京市一带)、渔阳(今蓟县一

20、带)派驻重兵;北宋时,河北一带为宋、辽交界的前沿阵地;这些朝代,南运河一直作为运送官员、军粮、军需的水上主要干线。自金朝以后,南运河的漕运也非常繁忙。金天德五年(1153 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明永乐十七年(1419 年)、清顺治元年(1644 年)先后迁都、定都北京后,这里便聚集了很多贵族和官僚。由于北方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致使大批的粮食和商品都要从南方经南运河源源不断的运往北京。 金史.河渠志载:“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 年),从南方各省运经(靖海)直沽的漕粮达百万石之多。 ”元史.食货录载:“(元朝时)每年从江南运至京师的漕粮多达 300 余万担。 ”靖海县

21、的直沽口一带呈现出“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的繁忙景象。明朝以后,漕运更加繁忙。 天津近代史记载:“明宣德十年(1435 年),行使在大运河上的船只近万艘,经直沽的漕粮每年达四五百万石。 ”清朝初期,由于天津至北京一段的北运河淤塞严重,载重量大的漕船无法通行。顺治元年(1644 年)和康熙五十年(1711 年),北运河分别增设小驳船 600 只和 1200 只,以承接南运河的货物。明清两代,渤海西岸的长芦盐区产食盐 239800 多引(每引 650 市斤),其中大部分也靠漕运船由南运河运销各地。民国处年,单是静海县在南运河的漕运船就多达 300 余只,最大的载重160 吨,最小的载重 10 吨

22、。民国静海县志载:“昔日,运河上的船帮一至蜿蜒数十里大为可观。 ”南北货物的流通,使南运河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八、静海的洼淀东淀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赵北口为界,分东、西两淀,口西称西淀(即白洋淀),口东即东淀,略呈长条形。在县城北部,大清河两侧,以格淀堤及子牙河右堤为洼淀堤防。面积 66.7 平方公里,包括 3 个乡镇,(含台头镇 18 个村、独流镇 4 个村、王口镇 1 个村)23 个村,2.9006 万人,平均地面高程 4.3 米。耕地面积 6.99 万亩。排灌泵站为五堡扬水站,可向大清河排沥。文安洼因大部分座落在河北省文安县境内故名。洼内有 2 个镇,(含王口镇 15 个村

23、、子牙镇 6 个村)21 个村,2.7755 万人,面积 58.4 平方公里,平均地面高程 5.0 米,略呈长条形。文安洼 在静海境内的西南部,以子牙河左堤与格淀堤为界,子牙河左堤南起县界,北至东淀周边堤,长 19.113 公里,耕地面积 5.4 万亩。排灌泵站有郑庄扬水站、茁头扬水站,可向子牙河排沥。贾口洼 1954 年兴建黑龙港河排水工程,确定停沥缓沥区域时,以洼内贾口村而定名为贾口洼,略呈长方形。贾口洼 在县城西部,黑龙港河两侧。辖旧时称谓的古城洼和金笸洼。以子牙河右堤与南运河左堤为洼淀堤防。贾口洼的西部边缘,南起子牙河右堤的小河村,北至进洪闸,长 42.243 公里;东部边缘,南起南运

24、河左堤梁官屯村,北至进洪闸,长 47.885 公里。面积 402 平方公里,共有 9 个乡镇(含独流镇 16 个村、梁头镇 22 个村、静海镇 10 个村、王口镇 8 个村、子牙镇 10 个村、双塘镇 4 个村、沿庄镇 24 个村、陈官屯镇 12 个村、唐官屯镇 12 个村),118 个村,13.6252 万人,平均地面高程 4.0 米。耕地面积 37.86 万亩。洼内的排灌泵站为锅底扬水站、八堡扬水站、王口扬水站、大邀铺扬水站、流庄扬水站,可向子牙河排沥。纪庄子扬水站、城关扬水站,可向南运河排沥。团泊洼 旧时分属波水洼和秋漠港边缘,后以团泊村为中心,始名团泊洼,略呈菱形。在县城东部,独流减河

25、南侧。团泊洼以南运河右堤、独流减河右堤和马厂减河左堤所围。辖旧时称谓的莲花淀、杨庄洼、八虎洼、万军套洼。马厂减河左堤西起九宣闸、东至洋闸,长 31.2 公里。独流减河右堤西起进洪闸,东至大港区界,长 38.6 公里。洼内共 12个乡镇(含静海镇 27 个村、双塘镇 6 个村、良王庄乡 18 个村、大丰堆镇 20 个村、陈官屯镇 12 个村、西翟庄镇 18 个村、唐官屯镇 29 个村、蔡公庄镇 18 个村、团泊镇 15 个村、杨成庄乡 13 个村、大邱庄镇 7 个村、独流镇 8 个村),191 个村,28.8827 万人,面积732 平方公里,平均地面高程 3.5 米。京沪铁路将团泊洼分为夹道(

26、15.1188 万人)和洼内(13.7639 万人)两部分。耕地面积 43.8 万亩。洼内的钓台扬水站向南运河排沥;争光扬水站向子牙河排沥;大邱庄扬水站向团泊水库排蓄;良王庄扬水站、迎丰扬水站、管铺头扬水站、团泊扬水站向独流减河排沥;薛庄子扬水站、四党口扬水站、团泊扬水站向马厂减河排沥。以上 4 个洼淀被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确定为分滞洪区。唐家洼 在县城东南部,青静黄排水渠两侧。洼名久远,传说与古唐河有关。北起马厂减河,南至万亩渠以北,略呈矩形。面积 130.1 平方公里,共有 2 个乡镇(含中旺镇29 个村、唐官屯镇 2 个村),31 个村,3.4607 万人,平均地面高程 3.5 米。耕地面积

27、8.5 万亩。九、静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一、动物静海县野生动物种类不多,至 80 年代,狐、猫等较大野兽濒临绝迹.鱼类主要分布在各洼淀水区及河道中。鸟类品种繁多,主要分布于洼淀水乡。70 年代后主要集中于团泊洼水库一带。小哺乳兽类、两栖、爬行、软体、环节、节肢动物遍及全县。1.哺乳类狐狸、黄鼬(俗名“黄鼠狼” 、 “黄狼子”)、刺猬、狸、草兔(亦称“欧兔”)、豹猫(亦称“狸子” 、 “狸猫”)、蝙蝠(俗称“燕蝶蝠”)、黄鼠(俗称“大眼贼”)、小家鼠、大仓鼠(田鼠之一种)、棕色田鼠(田鼠之一种)、中华酚鼠(鼢鼠之一种)。2.两栖类中华蟾蜍(亦称“癞蛤蟆”)、花背蟾蜍、青蛙(别称“黑斑蛙” 、 “田

28、鸡”)。3.爬行类黄脊游蛇、赤链蛇、华北壁虎、蜥蜴、鳖(亦称“甲鱼” 、 “团鱼” 、 “王八”)。4.鸟类小鷉、凤头鷉、赤颈鷉、海鸬鹚、苍鸯(俗称“伸脖老等”)、草鸯、池鸯、大白鹭、夜鹭、黄斑苇邢、紫背苇渭、白鹳、黑鹳、豆雁、大天鹅、疣鼻天鹅、绿头鸭(亦称“大麻鹎”)、斑嘴鸭、绿翅鸭、凤头潜鸭、鸳鸯、鹊鸭、普通秋沙鸭、斑头秋沙鸭、蜂鹰、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鸯、普通鵟、鸟鵰、白尾鹞、鴞、猎隼、红脚隼、鹌鹑、黄脚三趾鹑、灰鹤、普通秋雉、小田雉、红胸田雉、黑水雉、骨顶雉、大鸨、凤头麦鸡、灰头麦鸡、金眶鸻、环颈鸻、白腰草鹬、林鹬、矶鹬、扇尾沙雉、丘鹬、黑翅长脚鹬、普通燕鸻、黑尾鸥、红啸鸥、银鸥、须

29、浮鸥、白翅浮鸥、山斑鸠、珠颈斑鸠、火斑鸠、鹰鹃、四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红角鴞、领角鴞、普通夜鹰、楼燕、普通翠鸟、兰翡翠、三宝鸟、戴胜、蚁裂、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棕腰啄木鸟、小沙百灵、凤头百灵、云雀、家燕、金腰燕、山鶺鴒、灰鶺鴒、白鶺鴒、树鷚、水鷚、虎纹伯劳、片头伯劳、红尾伯劳、灰伯劳、黑枕黄鹂、黑卷尾、发冠卷尾、北椋鸟、灰椋鸟、灰喜鹊、喜鹊、秃鼻乌鸦、白颈鸦、大啸乌鸦、棕眉山岩鷚、红点鸟、兰点鹅、红胸燕尾辨、北红尾枫、黑喉矶鸫、兰头矶鸫、兰矶鸫、虎斑地鸫、灰背鸫、斑鸫、鳞头树莺、大苇莺、黑眉苇莺、芦莺、褐柳莺、棕眉柳莺、黄眉柳莺、黄腰柳驾、极北柳莺、暗绿柳莺、冕柳莺、冠纹柳莺、

30、戴菊、木扇尾莺、白眉鹟、红喉鹟、白腹、兰鹟、鸟鹟、北灰鹟、寿带、大山雀、黄腹山雀、*山雀、活泽山雀、褐头山雀、暗绿绣眼、红胁绣眼、麻雀、燕雀、金翅雀、白腰朱顶雀、朱雀、红交嘴雀、黑头蜡嘴雀、黑尾蜡嘴雀、*嘴雀、栗鵐、黄腹鵐、黄喉鵐、灰头鵐、灰眉岩鵐、三道眉草鵐、小鵐、白眉鵐、黄眉鵐、红颈草鵐、草鵐、芦鵐。5.鱼类鲤、鲫、草鱼(俗名“厚子”)、鲢鱼(亦称“鲢子” 、 “白鲢”)、鳙(俗称“胖头”)、赤眼鳟、麦穗鱼、棒花鱼、红鳍鲌、翘嘴红鲌(俗名“撅嘴鲢子”)、兴凯刺鳑鮍、逆鱼、氨鱼(俗名“白鲦”)、长春鯿、日本鲫、泥鳅、鲶鱼(亦称“河鲇鱼”)、黄*(俗名“嘎鱼”)、大黄鱼、青鲱、棱鱼、乌鳢(又名

31、“黑鱼”)、黄鳝、妒鱼、鳜鱼、园尾斗鱼、黄、栉虾虎鱼。6.软体类螺、河蚌、蜗牛。7.环节类蚯蚓、蚂蟥、沙蚕。8.节肢类虾、蟹、虾姑(俗名“水蝎子”)、蝎子蜈蚣、蚰蜒、蜘蛛、蝴蝶、蜻蜒(俗称“蚂螂”)、螳螂(亦名“刀螂”)、萤火虫、蝈蝈、蚱蝉(俗称“知了”)、蟋蟀(俗名“蛐蛐儿”)、油葫芦、蜜蜂、土蜂、马蜂、麦杆蝇、潜叶蝇、种蝇、金蝇(俗称“绿豆蝇”)绿蝇、苍蝇、大灰食蚜蝇、食虫虻、华虻(俗称“瞎虻”)、中华斑虻(俗名“瞎虻”)、星天牛、蝗虫、蚂蚁、蚊子、木蠹蛾、甘薯天蛾、豆天蛾、灯蛾、夜蛾、螟蛾、谷蛾、麦蛾、菜蛾、卷叶蛾、毒蛾、稻飞虱、象鼻虫、蝼姑(俗名“拉拉蛄”)、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

32、)、粟灰螟(俗称“谷子钻心虫”)、高粱条螟(俗称“高粱钻心虫”),谷象(俗称“牛子”)、谷蠹、东方蠊(俗称“蟑螂”)、蚱蜢、蜣螂(俗称“屎克郎”)、奥虫、地鳖(“土鳖”)、鼠妇(亦称“潮虫”)、跳蚤(俗称“跳子”)火蜘蛛、蚜虫(俗称“腻虫”、粘虫、龙虱(俗称“水王八”),桑蚕,桃小食心虫,磕头虫,尺蠖(俗称“屈伸虫”),棉铃虫,棉红铃虫.梨小食心虫,大豆食心虫、椿象、地老虎(俗称“地蚕”)、二化螟、三化螟、天幕毛虫、花生线虫、马铃薯瓢虫(亦称“二十八星瓢虫”)、七星瓢虫、金龟子(幼虫称“蛴螬”)、大蠷螋(俗称“夹夹虫”)、豆芫青、菜青虫、小麦吸浆虫、红树蚁(“红蚂蚁”)、甘薯小象甲(俗称“甘薯

33、象鼻虫”)、苹果巢蛾、蚁蛉、榆叶甲二、植物旧时,县内野生植物种类、数量繁多,分布面广,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田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野生植物较前减少,如:蓬蒿、柽柳、蒺藜,现已为数不多。葎草(俗称“拉拉秧”)、卷茎蓼、西伯利亚蓼、本氏蓼(俗名“蓼吊子”)、水蓼、碱蓬(俗称“黄蓿”)、苍耳(俗称“苍子棵”)、野燕麦、狗尾草(俗称“谷莠子”)、芦苇、问荆(俗称“芦骨草”)、鸭跖草、香薷、香蒲(俗称“蒲棒”)、菖蒲、毒麦、虎尾草、画眉草(俗称“星星草”)、白茅(俗名“茅草”)、狗牙根(亦称“绊根草”)、看麦娘、巴天酸模、酸模(俗名“酸溜溜”)、稗草(俗称“稗秧草”)、马唐草(

34、俗名“鸡爪子草” 、 “蔓子草”)、马绊草、合子草、稗(俗称“稗子”)、鸭舌草、小茨藻、金鱼藻(俗称“金鱼草”)、水绵(俗名“地皮”)、莎草(俗称“三棱草”)、四叶萍、母草、光头、藨草、马磷(亦称“马莲”)、水沙草、牛毛毡(亦称“牛毛草”)、菹草(俗称“水扎花”)、死不了、野苘麻(俗称“野青麻”)、荭草(俗称“水蓬棵”)、野大麻(俗名“火麻”)、苜蓿、蓬蒿、白苹、小葱、艾(别称“艾蒿”)、荻、播娘蒿、酸枣、柽柳(俗名“红荆”)、紫菀、牛筋草(亦称“蟋肆草”)、茜草、野芝麻、狼尾草、苦草、猪毛菜(一名“扎蓬棵”)、灯心草、菩提子(俗称“草珠子”)、野茶(俗称“茶叶棵”)、野菊、水葫芦、羊草(碱草

35、)、羊胡子薹草(别称“羊胡子草”)、节节草、黎(俗称“灰菜”)、灰绿黎(俗称“小灰菜”)、蒺藜(俗名“蒺藜狗子”)、水苋菜、反枝苋(俗称“苋菜”)、马齿苋(俗称“马齿菜”)、凹头苋(俗称“野苋菜”)、 铁苋菜、田旋花(俗名“燕花苗”)、大蓟(俗名“大刺儿菜”)、小蓟(俗各“小剌儿菜”)、苦买菜、苣荬菜(俗称“曲儿菜”)、眼子菜(俗名“水上漂”)、小叶眼子菜、泽泻、长瓣慈姑、朝天委陵菜(俗名“野香菜”)、苦菜、独行菜(俗名“芝麻盐”)、地肤(亦称“扫帚菜”)、苔、碱菀(俗名“羊犄角菜”)、荠菜、萝孽(俗名“老婆脚”)。十、静海的矿产资源据石油及地矿部的勘探,县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煤成气、

36、石油、天然气、地下热水等。一、煤、煤成气境内石炭、二迭系含煤底层分布广,一段埋深 15002000 米,煤层平均厚 21 米,远景储量丰富。其中静海镇西南煤田,煤层埋深小于 1500 米,面积 50K 平方米,含煤层19 个,累计厚度 30 米,估算出量 12.3 亿吨。二、石油、天然气境内东南部中旺、大庄子、大郝庄、蔡公庄等乡镇,分布这厚层的第三系含油气岩系,属于大港油田的油气田探采区。十一、静海人口的发展金代前,静海县建置多变,人口亦计于其它州县之中。西汉初年,境内设东平舒县治,人口约 40000。宋代属清州,元丰年间(1078 一 l086),有 6816 户,其中主户 5623,客户l

37、l93。金元光二年(1223),有 11969 户。元至元七年(1270),有 3446 户,7343 口。明永乐二年(l406)前后,福建、广东、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的移民来县定居,人口数量大增。弘治四年(1491),有 2364 户,21038 口。万历六年(1579),有 2501 户,23387 口。嘉靖年间(15221566),有 2380 户,18642 人。清同治年间(18621874),有 90925 户,240795 人。光绪年间(18751908),91051 户,261565 人。清末,有 46073 户,179600 人。至民国初年增到 240000 余人。到 194

38、8 年,有 77536 户,383644 人(包括津南县户口)。1949 年,全县总户数为 55295 户,总人口为 250059 人,其中男 131247,女 ll8812。新中国建立后,静海县进行过 4 次人口普查,其户口数是: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 57780 户,278948 人,比 1949 年增加 28889 人,4 年增长 15.2%,平均年增长率为 2.77%。1964 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户数为 63624 户,总人口为 295976 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加 17028 人,增长 6.1%,平均年增长率为 o.54%。其间,县行政区划变动较大,人口增加较少。

39、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 106533 户,430373 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34397 人,增长 45.41%,平均年增长率为 2.1%。2000 年,全县共计 160198 户,501868 人,其中农业人口 426220 人,非农业人口75648 人。全部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 1.03:1。2006 年,全县共 176367 户,528779 人,其中农业人口 433514 人,非农业人口95265 人。有 20 个民族,汉族为主体,占总人口数的 99.2%,回族人口占 0.5%,其他少数民族共占总人口数的 0.3%。2012 年,全县共 199928 户,571

40、299 人,其中农业人口 456643 人,非农业人口114656 人。全部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 1.04:1。十二、隶属沿革春秋时,属齐国。齐桓公二十三年(前 663),静海一带被割让给燕国。战国时,齐宣王八年(前 312),齐国伐燕,属齐国;燕昭王二十八年(前 284),燕将乐毅伐齐,属燕国;赵孝成王十九年(前 247),赵国和燕国交换土地,静海一带属赵国。秦嬴政二十四年(前 223),属秦国钜鹿郡上谷地。东汉元和二年(90),属河间国;建安末年(2l9),属章武郡。三国时,属魏国冀州刺史部章武郡,西晋太始元年( 265 ),属章武国。东晋十六国时,属冀州章武郡。南北朝时,属瀛州章武

41、郡。隋朝大业三年(607),属瀛州河间郡。唐朝时,先属河北道沧州;武德四年(621),改属景州。五代十国时,属契丹国南京道析津府宁州。北宋时,先属河北路沧州;庆历四年( 1048 ),属高阳关路沧州。金朝时,属河北东路清州。元太宗二年(l230),属清宁府;后属中书省河间路清州。明洪武八年( 1375 ),属北平府;十年( 1377 ),属河间府。清雍正三年( 1725 ),属天津州;九年( 1731 ),属天津府;同治九年( l870),属津海关道。民国二年( 1913 ),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民国三年(1914),属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直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河

42、北省天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属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日军侵占中国后,属津海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河北省第二行政专员公署。新中国建立后,1949 年 10 月,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 年 12 月,属河北省天津市;1961 年 6 月,属天津市、天津专区双重领导;1967 年 1 月,属天津专区;1973 年 8 月至今属天津市。十三、建置沿革汉高祖五年(前 202),在陈官屯镇西钓台村附近建东平舒县治。东平舒县大致包括今天的大城北部、静海全境和天津市郊海河以南地区。西汉初元二年(前 47),因“海水大溢”东平舒县迁至今大城县内。北魏太和十一年(487),东

43、平舒县去“东”字,称平舒县。北宋大观二年(1108),置靖海县,治所涡口寨(即今静海镇)。北宋政和三年(1113)并入乾宁县(即今青县)。金明昌四年(1193),复置靖海县,治所涡口寨。元至元二年(1265),并入会川县(即今青县)。嗣后,再置靖海县。明洪武初年,该“靖”为“静” ,称静海县,相沿至今。十四、静海区划沿革明朝静海县分 19 里:阜民、子牙、新兴、归德、政化、永丰、独流、广富、保和、常乐、呼家庄、曹家庄、贾家口、羊粪沟、德化、新口、稍直口、大直沽、秀麦。嘉靖二年(1523),因灾荒,人民逃散,并为 10 里。清顺治初年,因兵燹,人民逃亡,并为 9 里。清朝康熙年间,全县分四路一巡

44、检。东路:东窑至杨家场,共 77 村;西路;谷家庄至高里庄,共 66 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庄,共 99 村;北路;羊粪港至冯家庄,共 71 村;奉新驿兼衔巡检,共 69 村。清朝同治年间,全县分四路,辖 48 个地练、349 个村。东路辖砖垛、双窑、大泊、小韩庄、常流庄、管铺头、沈青庄、中旺、和顺、曲河、尚码头、土河、大庄子、顺民屯、县东街等 15 个地练 lO6 个村。西路辖西五里庄、花园、贾口、谷家庄、梁头、东河头、滩子头、禅房、杨芬港、瓦子头、子牙等 11 个地练 71 个村。南路辖县南街、双塘、长屯、陈官屯、高家庄、齐家庄、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靳官屯、杨官屯、旧张屯等12 个地练

45、 96 个村。北路辖县北街、白杨树、萧家楼、独流、当城、良王庄、沙窝、木厂、琉璃城、青凝侯等 10 个地练 78 个村。民国十二年( 1923 ),全县划分 6 个区,辖 356 个村镇:第一区,区公所驻大侯庄,辖村庄 50 个;第二区,区公所驻中旺镇,辖村镇 86 个;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村镇 83 个:第四区,区公所驻瓦子头镇,辖村镇 52 个;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村镇 51 个;总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村镇 34 个。民国十九年( 1930 ) 5 月,全县划分 6 个区、281 个编乡、1720 个闾、8561 个邻。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 64 个编乡;第二区,区公

46、所驻惠丰桥,辖 78 个编乡;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 47 个编乡;第四区,区公所驻东子牙镇,辖 35 个编乡: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 34 个编乡: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 23 个编乡。民国三十五年(l946 ),全县划分 6 个区,36 个乡镇,482 个保,4899 个甲。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 6 个乡镇、93 个保、1027 个甲;第二区,区公所驻惠丰桥,辖 9 个乡、127 个保、1270 个甲;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 8 个乡镇、90 个保、839 个甲;第四区,区公所驻大瓦子头镇,辖 4 个乡镇、63 个保、630 个甲;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 6个

47、乡镇、66 个保、678 个甲;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 3 个乡、43 个保、455 个甲。1944 年冬,在津浦铁路东部成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1945 年 5 月,建津南县,辖 9个区,一区(抛庄)、二区(李庄)、三区(马圈)、四区(蔡公庄)、五区(大十八户)、六区(管铺头)、七区(梨园头)、八区(青凝侯)、九区(巨葛庄),共辖 199 个村。1944 年 9 月,以大城县的七、八区为依托地建静大县。1945 年春,境域扩至津浦铁路以西地区,辖 6 个区;一区(德归、郑庄一带)、二区(茁头、台头一带)、三、七区(独流、当城一带)、四区(朱家村、东子牙一带)、五区(小黄洼、东滩头一带)、

48、六区(流河、沿庄一带)。 1945 年 10 月,静大县易名静海县。1948 年 12 月,静海解放后,全县划分 12 个区、5 个市。12 个区是:一区(旺村)、二区(王家村)、三区(滩里)、四区(梁头)、五区(岳家园)、六区(王家院)、七区(八里庄)、八区(大黄庄)、九区(陈官屯)、十区(靳官屯)、十一区(宗保村)、十二区(孙庄)。5 个市是:王口、唐官屯、静海、独流、台黄。1949 年 12 月,全县划分 12 个区,并以区驻地名称呼之:城厢(一区)、独流(二区)、台黄(三区)、王口(四区)、子牙(五区)、陈官屯(六区)、唐官屯(七区)、中旺(八区)、马圈(九区)、蔡公庄(十区)、砖垛(

49、十一区)、良王庄(十二区)。1954 年 5 月,全县划分 10 个区、2 个区级镇,下辖 110 个乡和乡级镇。2 个区级镇是:杨柳青、独流。10 个区是:一区(城关)辖 8 个乡镇;二区(管铺头)辖 12 个乡;三区(独流)辖6 个乡;四区(王囗)辖 11 个乡镇;五区(子牙)辖 14 个乡镇;六区(唐官屯)辖 9 个乡镇;七区(中旺)辖 13 个乡;八区(蔡公庄)辖 13 个乡;九区(陈官屯)辖 12 个乡镇;十区(良王庄)辖 12 个乡。1957 年 8 月,全县置 25 个乡、2 个镇和 2 个办事处。25 个乡是:城关、梁头、王囗、八里庄、子牙、唐官屯、东滩头、陈官屯、西翟庄、大郝庄、蔡公庄、王稳庄、大庄子、徐庄子、中旺、赵连庄、府君庙、大六分、台头、大南河、良王庄、小甸子、大丰堆、管铺头、当城。2 个镇是:杨柳青、独流。2 个办事处是:中旺、蔡公庄。1958 年 8 月 30 日,全县划分 8 个人民公社(括号内为公社驻地):红旗人民公社(静海)、东风人民公社(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明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