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 山 县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说 明常 山 县 人 民 政 府二 一 五 年 十 月规划编制单位: 浙江浙大万维科技有限公司 土地规划甲级资质规划主要编制人员: 童菊儿 总工程师丁晓妹 规划师钟 磊 规划师彭朱勇 规划师刘阳华 规划师帅秀娟 数据工程师史信睿 数据工程师姜 露 制图员周媛媛 制图员附:规划编制单位规划甲级资质证书前 言本说明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调整完善情况说明,针对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的主要内容做了详细说明,包括对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背景、思路和重点、基础数
2、据调整完善方案评价、与相关规划衔接和公众参与等。该部分内容是对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4 调整完善版)调整完善目的和意义、思路和重点、技术方法和路线、调整完善过程与特点的交代,也是对成果数据的可靠性、调整完善方案的可行性等内容的阐述,目的是为了说明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形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同时,说明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的可操作性,增强规划调整完善成果的完整性。第二部分为调整完善条文说明,具体说明了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对原规划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的调整完善内容。以调整完善版文本为主体,与
3、原规划文本进行了逐章地逐条的对照说明,对新增、删除、修改的条目进行了修改原因的详细说明。由于本次调整完善内容较多,对于部分无法一一对照的内容经过归纳提炼后也做了详细说明。本说明作为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本规划报批过程中需单独成册,与其他成果一同上报、备案。第一部分调整完善情况说明目 录第一章 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和过程 1第二章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 10第三章 规划调整完善思路和重点 18第四章 规划基础数据 22第五章 规划方案评价 31第六章 规划衔接和公众参与情况 34第七章 特色与创新 42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第
4、一章 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和过程一、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一)规划调整完善是应对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因素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及能源资源安全压力正在转化为巨大的创新动力,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主流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从全国看,尽管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保障改善民生任务仍然艰巨,但是我国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经济转型步伐加快,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全省看,作为科学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处在向人均生产总值 10000 美元跨越的阶段,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注
5、重公共服务均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重要的是,省委“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这将为常山县推进“绿色”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对常山县而言,既加大了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也为该县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发展以及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将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也为常山县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机遇。“十二五”时期,常山县围绕“再造常山、绿色崛起”的奋斗目标,努力
6、实现以下目标: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城乡统筹实现新突破、生态环境再创新优势、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强、和谐社会开创新局面。努力打造山区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新城,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加快产业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常山县继续深入实施“实力工业、休闲城市、美丽乡村”战略,坚持“实干兴县、项目强县”,加强工业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整合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按照“扩展两翼打通两翼融为一体”要求,坚持扩容、提质、增效并举,打造“常山工业园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常山片区辉埠新区”经济走廊,加快球川、芳村、青石常山
7、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2产业功能区开发,新拓展工业用地 9 平方公里以上。进一步完善工业空间平台体系,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目标,大力扶持发展轴承、成套装备制造、新材料及新能源、金属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特色产业,培育以消费类电子为主的新兴产业。在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下,常山县未来发展重点相较于“十一五”期间已有了较大改变,各类相关政策和发展目标也转变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中,从而对全县的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产
8、业调整、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带来了改变。(二)规划调整完善是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常山县于 2012 年 9 月初开始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相关工作,并于 2012 年 12 月底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根据批复:撤销宋畈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辉埠镇;撤销新桥乡建制,并入芳村镇;撤销天马镇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县政府直辖,在此行政区域内设立天马、紫港、金川 3 个街道办事处。常山县原“7 乡 7 镇”调整、整合成“5乡 6 镇 3 街道”。实施区划调整有利于优化区域布局,解决当前常山县行政区划布
9、局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限的状况,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行政资源配置,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图 1-1 常山县行政区划调整前后行政区划对比图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3常山县行政区划调整是强势资源优势组合、弱势资源得到互补而强化的过程,调整后的各个乡镇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其经济重心、行政重心和相关布局必然会发生变化,需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三)规划调整完善是落实规划实施评估意见的需要基于常山县发展形势的转变,并根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20
10、1433 号)的要求,常山县以 2012 年为评估时点,2006-2012 年为评估时限,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形成了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实施评估报告。根据对常山县土地规划执行评估、与未来发展适应性评估和主要规划指标预警,评估认为:(1)常山县本轮土地规划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执行正常。从宏观上看,规划实施期间,保障了经济建设所需的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了耕地、基本农田,协调了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宏观调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从微观上看,规划的多项控制性和预期性指标切实得到了落实,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用地结构和
11、布局趋于优化,土地规划在用地方向的引导和限制方面效果显著,各项规则和措施得到了较好执行,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明显。(2)常山县执行评估必选指标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执行情况”、“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控制” 和“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执行情况”这三个指标分值低于60 分,根据土地规划实施评估标准表,常山县规划执行情况结论为执行合格。虽然在指标评估中少数几个规划指标分值低于 60 分,且存在预警情况,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出现了紧张的局面,这与近几年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有必然联系,特别是常山县中心城区和辉埠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加上常山县复垦力度的不足,加剧了城乡规模超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出现了
12、紧张的局面,但如果结合地区复垦潜力,增加快村庄复垦力度,适当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增大,可消除城乡规模的警况,同时也可相应降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和人均村庄用地,提高用地集约程度。(3)在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及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常山县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4本轮土地规划已经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一方面常山县评估时点至规划期末是常山县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因此需要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来带动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及集聚能力,进而吸引大量人口前来定居并进行城市建设,此未来趋势势必对土地利用提出更多的
13、需求;另一方面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工业平台的建设,是常山县适应未来经济发展所进行的审时度势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土地规划编制时所未考虑到的,因此造成在建设用地规模上会有所突破,也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提出了新的需求。以上两方面的需求大大超出了规划的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控制指标和相应的允许建设区的管制范围,与规划目标及部分约束性指标形成了较大的冲突,若继续执行土地规划将阻碍常山县城市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实施,进而对常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约束性。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为合理有效利用土地,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规划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制约作用。综上所述,并依照浙江省土地利用总
14、体规划实施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中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结论,常山县属于类型二,即现行土地规划执行良好,且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适应。因此,为满足地区实际发展需要,保障常山县产业平台与城市新区的建设,同时维护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必要对常山县土地规划进行规划调整完善。2014 常山县获得了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原则同意常山县规划实施评估成果通过审查,同意对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进行调整完善。批复同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常山县的用地空间,常山县须按照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的要求,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确保积极有序推进
15、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报批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二、规划调整完善过程(一)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4 年 3 月开展县级规划实施评估工作,2014 年 6 月完成实施评估成果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2014 年 7 月获得省厅批复,原则同意常山县规划实施评估成果通过审查,同意对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52014 年 9 月,开展了全县规划调整完善专题培训会。讨论确定了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思路和方法,并成立了县级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工作计划、组建规划编制队伍、确定规划编制任务、统筹协调重大事项
16、、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审定规划大纲和规划成果送审方案、安排规划编制经费等。县级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规划编制的具体组织工作由办公室承担,涉及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向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各部门和乡(镇)指定规划编制联络员,负责提供基础资料,参与规划方案的讨论,反映本单位的意见和建议。2014 年 11 月,完成全县及中心城区规划调整完善招投标,确定浙江浙大万维科技有限公司为技术合作单位。同时召开了乡镇座谈会,下发了工作计划。办公室会同浙江浙大万维科技有限公司组织技术培训,对参与规划编制的有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技术的培训,同时进行必要的宣传动
17、员工作。(二)第二阶段:资料收集根据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有针对性地收集行政区划、地质地形、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等方面的资料。并对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剔除不可靠的数据资料。基础资料: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农业普查、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及镇域发展历史等资料。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历年变更调查资料、历年土地统计资料、历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资料、非农业建设用地报批及清查资料、待开发土地等专项用地调查资料、土地评价和分等定级等资料。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包括
1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城镇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农林牧渔及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各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等资料。其他相关资料:包括地域特色等影响土地利用的资料。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6(三)第三阶段:规划基数转换2014 年 11 月,开展县级及乡镇规划基数转换工作,规划基期各类用地面积采用 2013 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并结合实际需要和规划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转换,形成规划基数。2014 年 12 月,完成县级及乡镇规划基数转换的最
19、终成果并上报省厅。2015 年 4 月,拿到基数转换批复。(四)第四阶段:专题研究根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前期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厅函2014230 号)的规定,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开展前需完成相应的专题研究工作。专题研究共分为五部分,包括:(1)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根据常山实际分析人口、产业、节约集约、资源、生态,分析面临的困难和机遇,结合上级要求,明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为“生态优先、保护耕地、优化结构、存量挖潜”,科学预测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明确发展规模,提出发展目标。(2)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摸清常山县耕地现状及后备资源情况,查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地类
20、构成,查清耕地污染、灾毁情况、标准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和“两区”建设情况,根据省厅规划培训相关要求以及自身实际划定常山县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3) 生态保护。查清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保护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分布、控制保护范围和各部门建设要求,根据省厅规划培训相关要求以及自身实际划定常山县生态保护红线。(4) 节约集约用地。查清低效用地、存量土地、地下空间、批而未供土地的分布、规模、类型、范围,针对不同类型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体现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5) 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按照优化开发空间、节约集约用地和多规融合的要
21、求,通过三种方式探索不同类型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方法,并结合常山实际划定县级扩展边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7界。(四)第五阶段:确定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整个工作主要分为调查准备、分析预测及规划编制、公众参与及协调、评审和报批、公告建档五个方面。1、调查及资料补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第二阶段已收集的资料不断补充完善,并展开必要的调查。2、分析预测及规划方案编制主要工作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质量评价与潜力分析、各部门用地需求预测及环境质量评价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上级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
22、指标、乡镇规划确定的目标、土地的适宜性、投入水平、保证措施等,结合各相关专题结论,确定与上级相衔接的主要用地规划与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并明确分区管制规则,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图件。3、规划方案的优化主要工作是做好公众参与和协调。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上级及县相关部门、专家、土地所有者、使用单位、村组及公众意见,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规划与布局、城镇及独立工矿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及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充分征求意见,取得大多数公众的支持。在规划初稿和草图完成后,进行网上公示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送各有关部门、专家进行
23、论证和审议,召开听证会广泛吸纳公众意见,报县政府常务会议和人大常委会审议,确定报批方案,由县人民政府行文上报衢州市人民政府审查。4、规划成果评审和报批规划方案先由常山县国土局组织评审,通过后上报衢州市人民政府,由衢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评审,通过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5、公告建档规划经依法批准后,常山县人民政府将规划主要内容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8予以公告。三、规划调整完善的技术方法和路线(一)规划调整完善的技术方法依据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在全面分析调查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县级引
24、导、乡级落实,从指标规划到空间规划,突出重点和综合协调相结合,定性、定量、定位、定序相结合,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在综合研究常山县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及各部门用地需求等情况后,经综合平衡和优化调整,形成规划编制方案,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便于实施。1、县级引导、乡级落实县级规划在规划目标、主要控制指标、重要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等方面应当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县级规划先与乡级规划开展,且对乡级规划具有引导作用;乡级规划应符合县级规划,并落实县级规划的各项任务。2、从指标规划到空间规划原土地规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除预留指标外均需落实到地
25、块。本次规划调整完善,浙江省要求划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用于管控建设用地布局范围,规划实施过程中按照有利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在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依据年度计划指标下达量动态落实,规划重点从“重指标”向“重空间”转变。3、突出重点和综合协调相结合县级规划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各方面对土地利用的要求,突出重点,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各业用地需求,通过综合平衡,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4、定性、定量、定位、定序相结合县级规划研究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
26、,划定各类土地用途区,为利用土地和审批各类土地利用项目提供依据。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9全县总量控制指标落到实处,同时分解落实至各乡镇。在土地的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确定重点项目的类型、时序、规模和范围。5、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县级规划编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广泛听取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各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对规划内容、规划方法、规划方案、管制规则、实施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二)规划调整完善的技术路线以土地生态、土地经济和土地规划理论为指导,以保护生态优先、坚守耕地红线优先、兼
27、顾建设需求为原则,深入开展前期调查与专题研究,摸清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土地供给与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情况,经系统分析、综合协调,提出规划调整完善比选方案,在坚持理想、遵循现实、依据可能、考虑可行的前提下最终确定规划方案,采用的技术路线详见下图。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0图 1-2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技术路线图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1第二章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一、区域概况(一)地理区位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地理坐标东经 1181511845,北纬 28462913,钱塘江干
28、流衢州上游。地处金衢盆地边缘和闽、浙、赣、皖四省交界毗邻地区。东临柯城区,南连江山市,西界于江西省玉山县,北与开化县、淳安县毗邻,区位独特,交通便利,素有“ 四省通衢,两浙首站” 之称。县域东西长 46.0 千米,南北斜线长 55.0 千米,全县国土总面积为 109787.74 公顷(1097.88 平方公里),2012 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辖区由原来的 7 个镇和7 个乡调整、整合成“5 乡 6 镇 3 街道”。图 1-3 常山县区位图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2(二)自然条件常山县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并向东倾斜,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为主,山
29、区丘陵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 80%,河谷平原占 15%、江河水系占 5%,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作为浙江省重点林区县,常山县 2013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73.20%。东案乡白菊花尖为全县最高峰,海拔 1394.70 米。招贤镇大溪沿村为全县最低处,海拔 72 米。常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7.30,极端最高气温41.80,极端最低气温零下 9.2。无霜期在海拔 200m 以下地区为 238 天。常年降水量 16001900mm,最大为 2587.5mm,最小为 1120mm。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多,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质优量丰,至今已发现探明及基本探明的矿产
30、有石煤、原煤、叶腊石、萤石、石灰岩、青石、含钾砂岩、钨、锡、铅、锌、铜、铀等 36 个矿种。常山县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旅游资源丰富。黄泥塘“金钉子”剖面是世界地质学界认定的剖面最完整的奥陶系达瑞威尔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是全球标准地层剖面,也是中国第一枚“金钉子”剖面,极具科考、旅游价值。三衢山翡翠石林风景堪称“秀甲东南,江南一绝”,有“华东第一石林”之誉。(三)社会经济常山县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 218 年)建县,始称定阳,素有“四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因具有食用菌、油茶、胡柚、观赏石等名优特产品,又拥有“中国食用菌之乡”、“绿色油库”、“中国油茶之乡”、“中国胡柚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
31、”等多张金名片。农业上,常山县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理念,2013 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12 亿元。“十一五”末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145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1 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2 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4 家。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以胡柚、食用菌、山茶油三大特色产品为拳头,花卉苗木、高山蔬菜、畜禽养殖为补充的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开展全国油茶产业增效工程试点县建设、完成食用菌园区二期建设、创建了“柚菇”种植、“柚园养鸡”等产业结合模式、常山胡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常山县行政认定驰名商标零的突常山县土地
32、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3破。为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常山县启动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 个主导产业示范区、9 个精品园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 15 个、计 2.08 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上,以“工业立县,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为指导,以强化绿色 GDP为方针,加强工业环境要求。轴建材、轴承、钙类、化工、食品及纺织为常山支柱产业,并以现代化农业为辅助。目前常山具有常山工业园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常山片区、辉埠新区以及芳村、青石、球川三大特色产业功能区。(1)常山工业园区属省级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 7 平方公里,长远规划面积 19 平方
33、公里,园区主要布局机械、纺织、食品、电子及印刷等产业。园区现已初具规模,开发面积已达 6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近 4.2 亿元,各类配套日臻完善,已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并逐步做好绿化亮化工作。目前落户该园区企业数已达 150 余家。(2)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常山片区是常山工业园区的拓展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功能定位为常山县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空间,集产业、市场、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2009 年底,园区建设已启动,园区规划控制区 11.96 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快产业集聚区内中国商用特种汽车产业园区建设。(3)辉埠新区“十一五”期间在不断提升水泥、钙类、轴承等
34、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五金、金属制品加工、三新产业,特别是随着永康抱团项目的入园到位,新区将实现新增产值 80 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124.36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10.89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 34.74 亿元,到位资金 49.56 亿元。(4)芳村工业功能区功能定位为纺织、电子、矿产品深加工。球川工业功能区以木制品和机械加工为特色。青石工业功能区功能定位为青石板和花石加工工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并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二、2006-2013 年规划执行情况(一)原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
35、情况详见下表。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4表 1-1 常山县 2006-2013 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表单位:公顷、平方米/人、平方米/万元指标 原下达指标 2005 年 规划 预留指标 2013 年耕地保有量 17180.00 19328.26 17180.00 19429.00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面积 16693.33 16763.33 -70 16808.80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4263.00 5523.97 4469.17 6804新增建设用地 741.24 947.411 70 1831.87补充耕地 1327.90
36、2163.33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125.00 179.86 125.00 157.23万元二三产增加值用地量 72.6 92.16 72.60 76.981、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执行情况常山县原土地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为 16693.33 公顷,规划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16763.33 公顷,其中 70 公顷为规划预留基本农田指标,用于难以定位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项目及风景旅游项目等。截至 2013 年,省级核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43.67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调整为16649.66 公顷。常山县实际保有基本农田面积为 16808.80 公顷,高出保护任务159.41 公
37、顷。2、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常山县原土地规划耕地保有量目标为 17180.00 公顷,规划落实耕地保护任务 17180.00 公顷。根据规划基数,2013 年常山县耕地面积为 19429.00 公顷,超出规划下达的目标耕地保有量 2249.00 公顷。3、新增建设用地执行情况原土地规划确定新增建设用地 947.41 公顷。2006-2013 年期间,常山县新增建设用地 1831.87 公顷(包括低丘缓坡追加、重点项目建设、增减挂等),年均占用新增建设用地 228.98 公顷。4、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执行情况常山县本轮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为 4263.00 公顷,根据规划基数,城乡建设用地
38、规模由规划基期的 5523.97 公顷增加到 6804.00 公顷,净增加1280.03 公顷,与原规划城乡规模减少的预期有所偏差。1 包括低丘缓坡追加指标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55、补充耕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常山县原土地规划确定补充耕地任务为 1327.90 公顷。2006-2013 年期间,常山县共补充耕地 2163.33 公顷,已超过补充耕地任务 835.43 公顷。6、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执行情况常山县原规划预期至规划期末,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 125 平方米以内,人均农居点用地控制在 123.35 平方米以内,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
39、量降低到 72.60 平方米。至 2013 年,常山县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 2005 年的 179.86 平方米/人降至157.23 平方米/人;人均农居点用地由 2005 年的 165.03 平方米/ 人降至 140.67 平方米/ 人;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由 2005 年的 92.16 平方米/ 人降至 76.98平方米/万元。(二)原规划执行情况小结综合上述评估分析,常山县土地规划执行后,耕地与基本农田指标执行较好,且保护到位,城乡规模突破规划目标,执行较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执行速度快于规划预期,预留指标使用情况符合规划要求;用地结构调整情况较好;用地布局变化总体上符合规划要求,各项
40、用地规划有序推进;相较于规划实施初期的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万元二三产业用地量和人均居民点用地,常山县的用地节约集成度有了较显著的提高;结合近年来常山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分析,由于建设用地的保障,产业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都有大幅提高,同时,相较于建设用地规模与发展速度,规划的执行也体现了对地区生态效益的兼顾。常山县土地规划执行中,主要问题源于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从而也导致耕地、生态、用地结构等方面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偏离规划目标的结果。但目前常山县正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腾飞时期,用地需求旺盛、用地矛盾突出也属必然。尽管如此,常山县在建设用地布局和利用过程
41、中均明显体现了对耕地和生态的保护。(三)原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一是确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增强了按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的意识;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6二是结合了实际,大胆创新,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与弹性得到了有机结合,弥补了土地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脱节的缺陷;三是严格地保护了基本农田,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四是有力地保障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需用地,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五是有效地减少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降低了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六是推动了
42、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进步;七是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产出率逐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四)原规划编制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均农居点用地面积仍偏大,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规划的局部调整频率较高,降低了规划的严肃性,影响了规划实施的成效;三是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合理性需作进一步论证,目前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了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 年确定的目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严重不足;四是土地利用活动中重用轻养现象依然存在,对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压力;五是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和科技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应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三、土
43、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根据规划基数,2013 年,常山县行政辖区范围内土地总面积 109788 公顷,农用地面积 96415 公顷,建设用地面积 9220 公顷,未利用地面积 4153 公顷,各地类面积详见下表。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7表 1-2 2013 年常山县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公顷、%地类 面积 比重土地总面积 109788 100耕地 19429 18园地 11212 10林地 63123 58牧草地 0 0其他农用地 2651 2农用地农用地合计 96415 88小计 6804 6城镇用地 2271 2农村居民点用
44、地 3955 4采矿用地 575 0城乡建设用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3 0小计 2339 2铁路用地 133 0公路用地 1044 1民用机场用地 0 0港口码头用地 0 0管道运输用地 3 0水库水面 1084 1交通水利用地水工建筑用地 75 0小计 77 0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25 0特殊用地 52 0其他建设用地盐田 0 0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合计 9220 8小计 2116 2河流水面 1883 2湖泊水面 0 0水域滩涂 233 0自然保留地 2037 2其他土地其他土地合计 4153 4(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1、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较大建设用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8%,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比稍大
45、,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常山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地位的提升,城镇已成为地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辉埠新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常山片区地产业化发展使得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农居点复垦工作进展不足,村庄用地不减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8反增,导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缩减低于预期。2、低丘缓坡资源相对丰富园地、林地合计 74335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68%,其中宜耕与宜建低丘缓坡资源分别为 7622 公顷与 3523 公顷,资源较为丰富。3、耕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及产业平台建设的扩张,常山县耕地占用速度较快,且占用的耕
46、地多为质量较好的水田;同时常山县耕地补充以低丘缓坡开发为主,新增耕地多为质量较差的旱地,故未来常山县需要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上多作文章,力争做到数量与质量双平衡。4、土地集约水平显著提升规划执行期间,全县 GDP 从规划基期年的 40.3 亿元增加到 2013 年的10.72 亿元,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从规划基期年的 92.16 平方米/万元下降到 2013 年的 76.98 平方米/万元,地均 GDP 从 0.04 亿元/平方公里上升至 0.09亿元/ 平方公里,地均 GDP 翻了一番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显著。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1
47、9第三章 规划调整完善思路和重点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背景与原规划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侧重点也相应的发生了转变。最主要的是要改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认识,转变规划和实施的理念。同时通过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为打造“实力常山、宜居常山、活力常山、平安常山”打下坚实基础。一、规划调整完善理念(一)从“保障型规划”向“保护型规划”转变从以往优先保障发展的规划模式积极向更加注重保护资源、保护生态转变,强化资源保护,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禁止建设区等一系列措施,优先保护耕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严格限制城市无序扩张。(二)从“扩张型规划”向“管控型规划”转变从以往城镇发展偏好“摊大饼
48、式”布局向组团式集聚型布局转变,规划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划定城镇扩展边界,强化空间管制,积极引导和管控,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镇及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基本农田向平原优质耕地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集聚利用效应,优化国土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三)从“两规衔接”向“多规融合”转变从以往着重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两规衔接”的规划模式向土地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等“多规融合”的规划模式转变。规划调整完善充分衔接粮食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县域总规、公益林等规划,充分发挥各规划的指导作用,构建协作、均衡、稳定、和谐的土地利用体
49、系。(四)从“三维规划”向“四维规划”转变从以往的着重考虑平面布局、时点变化的三维规划模式向综合考虑平面布局、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时点变化的四维规划模式转变,强化国土纵深开发利常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20用。通过规划调整完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安排规划期内各业用地,积极鼓励地下空间开发、地上空间提效增容。(五)从“数量控制”向“空间控制”转变从以往的用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控制允许建设区规模和布局向以扩展边界控制新增布局和有条件建设区规模转变,强化用地管制理念。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进一步加强规划的空间管控能力。二、规划调整完善重点通过本次规划调整完善,转变规划理念,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