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舞蹈编导与舞台美术人们谈到舞台艺术的时候,离不开所谓“戏剧四元素”(剧本、演员、舞台、观众)。舞台是演员的活动天地,舞蹈编导要想充分地利用舞台,要想充分地发挥舞台美术的作用,首先就要熟悉舞台,正像军事指挥员在布置战斗之前必须熟悉阵地一样。舞台分“基本台”、“附台”、“台轮”等等,而基本台则是由所谓高、宽、深的三度空间所构成。“幕”分大幕(亦称面幕)、沿幕、边幕、天幕、二道幕等。舞台布景分为“内景”和“外景”,“硬景”和“软景”,目前上经常运用“立体景”、“软景”和“幻灯景”相结合,创造有纵深感的舞台环境。舞台灯光(亦称舞台照明),它也是舞台演出的造型手段之一,通过光影、色彩、线条的变化
2、和配合,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舞台气氛。舞台灯光分“主光”、“辅助光”、“逆光,“追光”、“脚光”、“特效光”等等。舞蹈艺术对舞台灯光要求很多,因为舞蹈艺术的舞台装置往往很简炼,于是就要求灯光能尽可能地多发挥作用。不只是将演区照亮和加强布景的主体感,它要通过灯光的运用,突出人体的造型美感,帮助舞蹈语言的表达。编导熟悉舞台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与舞台美术设计者合作,使这种合作具备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也便于对舞台美术提出便细致的要求,使舞蹈(舞剧)更好地发挥综合艺术的作用。我今天只是粗略地讲一点。舞剧的舞台美术要求:舞台美术是舞蹈艺术重要的造型手段,包括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头饰,都是舞蹈艺术造型
3、手段。应充分调动这些手段共同塑造舞蹈形象。第一,要求舞台应该体现剧的主题思想及内容,它是舞台美术创作的出发点:如红色娘子军写的是革命题材,而且是暴风骤雨的革命年代,那么,舞台美术设计的出发点是怎么样把这一时代的特点表现出来,要有利于展现革命的武装战胜反革命这样的思想内容。第二,舞蹈美术应该体现舞剧的戏剧结构。舞台美术本身也应有一个结构,如红色娘子军共有六场戏,有引子、开端、发展、尾声这样的结构:那么,布景也应有一个结构。全剧共有七个景,景的本身也体现了戏剧情节的发展。而且,也要考虑各场之间的关系。如序幕象征水牢。琼花这个人物经历了到红场、参军、战斗,一直到最后接任娘子军党代表的职务,随着情节的
4、发展,景也应该发展。娘子军最后向前进的场面,景的手段也用到了最高潮,整个天幕都是红色的,好似是大红旗在动荡,造成很强的效果。随着戏剧的起伏,舞台美术也跟着起伏。戏的高潮也是景的高潮,调动灯光、布景、效果各方面手段来体现高潮。红色娘子军第四场,设计的是很苗条的椰子树,远处万泉河水,整个都是抒情调子。这是因为第三场在南府,那里是牛鬼蛇神,鸟烟隋气的;而第五场是战斗的场面,为高潮做准备,因此:第四场一定要伏下来一点。这就是体现了它的戏剧结构。第三,舞台美术要在统一中求多样,舞台美术最忌太杂,一定要统一,风格要统一,在统一当中求多样。舞剧就不能像话剧雷雨那样,基本上是一场景。美术设计要讲究形象的,也就
5、是基调是否找对了,这很重要。舞美设计并不是越花俏越好,没有一个指导思想那是不行的。雷雨的悲剧性很强,那么多人物关系,造成那么悲惨的结局。通过封建大家庭,象征整个封建杜会都将崩溃。找出这个调子,光和景的运用都要符合这个调子。如摸花轿是个喜剧,怎么找出它形象的纲来指导整个的舞美设计。所谓形象的纲,就是戏的基本的典型特征。别林斯基说过:“艺术性就在于以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生动而完整的表现出来。”如一个正剧用“火红”二字,那也是一种调子。总之,要找出戏的典型特征。红色娘子军就是以“火热的”为基调。特别体现在二、四、五、六场,序幕和一、三场是作为反衬对比,衬托出当时革命的那种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的气势。用
6、水牢、黑暗的椰林、乌烟障气的南府这三个景来反衬“火热的”调子。第四,舞台美术要为舞剧提供时代环境的特点。典型环境即一个戏的规定情景。如红色娘子军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 年至 1932 年)。海南岛的特点是椰子树、大榕树。一个作品的时间是春、夏、秋、冬?还是早晨、晚上?这些都要通过舞台美术交待清楚。,第五,舞蹈艺术的舞蹈特点还要求舞台上提供最大的舞台空间,留给舞蹈充分活动的地方。这是普通常识。第六,舞蹈艺术要求调动舞台美术的一切手段(布景、灯光、化装、服装等)突出人体的造型和人体的表现力。因为舞蹈的手段就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叙述故事和表达感情的。布景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成了布景展览,布景
7、再好也是失败的。因为它毕竟不是一幅画摆在那儿展览。有些学校才毕业的学生,初设计时,恨不得将新学的东西都应用进去。设计图五颜六色十分漂亮,但一拿到舞台上,首先服装给它“吃”了,人也给“吃”了,观众老远只看到布景,这就失败了,因它不符合突出演员的人体这要求。如林黛玉第一幕“贾母做寿”,开始设计有一块红丝绒幕挂在舞台中,旁边还有帐慢,很好看。但一走台发现了间题,凤姐身上空的也是红颜色,演员跳了半天也看不出来,全给红幕“吃”了。以后,将这块红幕放在舞台的侧边,这就好了,服装都突出了。总之,景要突出人体。布景一般不要太鲜艳,服装和景的设计要相互调节。第七,舞蹈的舞台美术要受音乐的约束,一切都要在音乐中进
8、行。这也要求舞台工作者提高音乐的知识,虽然一个开幕、关幕,都应在音乐中进行。迟了或早了都会影响艺术的完整,影响演员的表演。灯光也是这样,有些追光也应是有节奏、有感情的,如抒情舞,光就要慢慢的、柔和的,在音乐中进行。还有效果,什,么时候出现雷声了?什么时候出现马蹄声了?什么时候该下雨了?都应在音乐中进行,这样才能做到配合得天衣无缝。第八,舞蹈编导应给舞美设计以广泛的创作天地,这样也是搞好合作的前提。编导既要提出自己的要求,也要给舞美有广泛的创作天地,合作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提高编导的美术修养,尽可能熟悉舞台美术表现手段,熟悉舞台技术,设想出舞台形象。但也不能限制太死,太死容易使舞美陷人被动,成了
9、布景配舞蹈。第九,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舞剧的舞台美术的表现手法是实的好?还是虚的好?还是虚实结合好?当然,这些还是要根据戏来定。有些戏比较实,比较具体,是现实生活中很实的东西,那布景自然是靠近生活。当然,也有很虚的,如苏联的舞剧斯巴达克斯,舞台上什么也没有。但我觉得从舞蹈艺术的特性来看,还是虚实结合好,因为舞蹈语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体动作,它是经过提炼、加工、夸张了的动作,带有很大的虚拟性,从本质上来讲与实景是矛盾的,处理不好和表演产生很大矛盾。梅兰芳先生说:“京剧的虚拟动作和写实的布景是有一定的矛盾,不必要的布景或单纯追求生活真实的堆砌,形成庞大、臃肿的现状,最容易限制演员的表演动
10、作。京剧的表演艺术、因为是在没有布景的舞台上发展起来的,它充分借助于观众的想象力。把舞蹈发展为不仅能抒情,而且还能表现人在各种不同环境室内、室外、水上、陆地等特殊动作,并且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我们要给它增加新的东西,主要是考虑它和表演体系有无矛盾。,用布景并不是完全不好,而要和表演特点做到调和:”这段话也适应舞蹈艺术,虚实结合也是我们传统特色,要做到“意到笔不到”。如国画,齐白石的画,他画了两只虾。其它地方什么也没画,但使你感到空白地方都是水。这也是国画特点,古人说:“人但知有画处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也即平时所说“留有余地”,不要把什么东西都嚼烂再给人家,要
11、留有余地,点到就行了。所以说,虚的应该向实的地方转化,实的地方又要向虚的方向转化。不要一览无余,没有回味,不能给人以想象。要摆脱真实的束缚,用简洁含蓄的手法。有些舞台设计,有一两样东西点明环境就可以了。往往还采取暗示的办法,现在西洋舞剧有很多也是采取暗示的手法。林黛玉第四幕的布景反映较好。林黛玉的卧根做的真实,摆在舞台前角。后面黑丝绒幕上有一窗户,窗户上有几片竹叶,顶上有点帐慢。这场景有很多舞蹈场面,有虚幻的、有真实的。但不管什么舞蹈表演都特别突出。过分真实华丽的布景虽然好看,但演员和舞蹈表演受到限制,不能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和演员的表演抵触。同样,过多的无关的大道具,也是和舞蹈规律特性相矛盾
12、的。现介绍一些国外表演艺术的舞台美术,给大家参考。他们在舞台布景方面有很实的,也有虚实结合的。纽约市芭蕾舞团根据斯特劳斯的音乐编的舞蹈,舞蹈属于交响性,它是从音乐出发,将斯特劳斯的主要曲子与舞蹈结合,通过色彩来表现:第一场景,边都是硬的,台上有四棵树,舞台后面是境子,台上有很多贵族男女在林中跳“华尔兹”,通过镜子给人感有很多人在森林深处跳舞。第二场的景当场变,它把树往上吊,似乎像原地拨出来吊成四根宫殿的大圆柱。镜子撤掉,背景变得很远、很虚,似乎是墙壁。第三场四根圆柱继续往上提,四棵大树吊到空中,树根的形象如西方大厅里的吊灯。在这大场面里大家都跳,跳到最高潮,所有树根里的灯都亮了,造成高潮气氛结
13、束。这个戏的景就是四棵树变化着。在百老汇里看见一个黑人歌剧绿野仙踪:这个戏的舞台处理很大胆,有一场表现“风”,舞台上的大道具都是活的。风的表现也很有意思,出未一个人头上带一个象袜子似的针织品,特别长。人到处跳,头上戴的东西也无限长,造成一种风的感觉。小女孩拿着伞,用伞来表现风。风更大了,连房子也在台上跑起来了它通过强烈的动作、道具、布景、调动一切手段来表现“风”。关于服装。舞蹈服装是非常难搞的,特别在形象和样式上,既要适合舞蹈和突出人体的线条和造型,又不能把动作“吃”掉,设计不好的服装往往使演员感到还不如练功服方便。舞蹈服装要保留民族特点,又要适合舞蹈,所以就有个创造的课题,要保留生活中的特点
14、,又要与生活中的服装不完全一样,这需要不断摸索和试验。舞蹈是通过人的体形表演来传情达意的,所以服装同其他舞台美术手段一样,要为加强舞蹈者的表现力服务:服装应能表明人物的身份、性格、民族属性。道具的作用:第一,以道具作为矛盾冲突的媒介,辅助剧情的发展,如奥赛罗中“手帕”这个道具,而宝莲灯中的“灯”又是该剧关键性的道具。第二,以道具来介绍人物的关系,如宝莲灯中的红绸是父子相认的信物。第三,用道具作为舞蹈的表现手段,如水袖、扇子、手绢、竹杆,有些道具又成了语育,如“常青就义”中的“自白书”。 第四,表明人物,如吉赛尔中阿尔贝特的佩剑,以及表明帝王身份的权仗。第五,以道具增强气氛,如花环、彩带。第六,以道具代表未出场的人物,如洪常青牺牲了,小庞将他的帽子拿出来,表明洪常青已逝世了。又如天鹅湖中王子拿一根羽毛,这就代表了天鹅。第七,以道具表明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如舞剧祝福祥林嫂与贺老六成亲的一场戏,样林嫂一开始带的是白花,经过一段周折后又带上贺老六的红花,以红、白两朵花说明祥林嫂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