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探析 陈伟龙 (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同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施 探究式教学已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语文教师务必要树立强烈的探究意识,并在教学中努力实施和操作,推 动课堂改革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新课改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使探究式教学在语 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探究式学习概述 所谓语文探究式学习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 读课文等语文现象,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 究专题,主动探求开展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体性。 教师不再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作为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与 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 讲、消化知识,而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 好,自己选课题、设计方案,选择研究的方式、方法。 二是探 究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
3、,并不重 在引导学生研究出什么结果,而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 索。三是开放性。就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 和渠道来说都是开放的。学生在课余、双休日、寒暑假等进入 图书室、阅览室、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还可开展社会调 查,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四是实践性。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 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获取正确的结论 二、创设合理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探究的前奏 合理的教学情景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用悬 念、故事启发、音乐引导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教
4、学的 内容感兴趣,产生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 如学习诗经里的“赋”和“兴”的手法时,学生会感到 困难。教师可以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 趣。讲到“赋”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小芳,让学生体会 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 眼睛,辫子粗又长”因为大多数同学喜欢流行歌曲,对这首 歌曲很熟悉。教师此时引导学生思考: “歌词开头运用的什么 描写手法表现这位姑娘的美丽?”学生就很可能产生跃跃欲试的 欲望。最后学生就很自然地发现这种从多方面来描写同一对象 的方法就是所讲的“赋”。讲到“兴”时,可以引入纤夫的 爱“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
5、心怎 么想”因为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美好爱情的歌曲,本身对十七 八岁的学生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让学生思考:“歌词开头 为什么描写天气,这与爱情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学生一定会很 好奇的,想一探究竟。最后学生不仅会明白“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词”这种手法就是“兴”,对这种思考的过程更会记忆深 刻,知识的迁移就可能实现。 三、“对话一激发”式探究 所谓“对话一激发”式探究,就是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发 现问题,师生对话,探究求解。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一 文时,我在讲到梁惠王向孟子描述了自己不同于众的治民方式后 问道:“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在此我趁 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梁惠王向孟子问
6、政,为何对民不加多倍 感忧虑?”学生有些不解。我又接着问:“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什么联系?” 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有人说:“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 时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各诸侯都想增加自己的人口,扩大实 力。”我肯定地说:“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梁惠王的这一政策 与我们今天的人口政策相违背,怎么看待我国现有的人口政 策?”学生说:“我国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不得已,因为人 口压力太大了”。 我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全面思考,经过探 究,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达到国富民强、开疆 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千方百计争夺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 力和兵员。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值人口。可以说
7、,增 值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人 口增多亦作为国家稳定国君贤德的显著标志,因而古代几乎所有 的国君都将人口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梁惠王也不例外。 四、精选探究点,逐层设问题探究的高潮 在教学中,教师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准确选取探究点,层 层深入地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 探究意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如学习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时,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 遭受厄运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个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因为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他们对生命的价值根本谈不上深透的 理解,再加上他们成长大多是一帆风顺的,对史铁生非同寻常的 心境更难理解。教师可以
8、根据教学内容选取这样几个问题作为 探究点: (1)史铁生眼中的地坛是怎样的? (2)地坛中的史 铁生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地坛与史铁生的“宿命”是 怎样的? (4)当作者的心态发生变化后他在地坛获得了怎样的 感悟?第一个问题侧重于感受地坛之美,第二个问题侧重于对 作者情感的理解,第三个问题侧重于探究人与景的关系,第四个 问题则侧重于体会人生的价值。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 理性让学生逐渐走向目标核心,在不经意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 图,收获成功。 由此可见,好的探究点应该围绕课文内容的核 心,层层推进。 总之,我们要熟悉学情,对课文内容多点研究,就能较好地 把握课堂的探究活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枫探究再造”式教学的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 究,2000,(13) 022016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