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291555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姓名:彭文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牡丹20070605中文摘要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法,辅助以访谈法等其它方法,对905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来说,父亲教养方式对男生在惩罚严厉

2、、拒绝否认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2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在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干涉、过保护等消极维度上三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在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上初二年级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在父母惩罚严厉上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在母亲拒绝否认上初二年级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在父母情感温暖维度上初一学生得分最高,初三学生次之,初二学生得分最低,但三个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综合看来,初二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积极教养行为是最少的,而消极教养行为却是最高的。3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上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其余则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

3、异,汉族初中生感受到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显著高于蒙族初中生。4从心理健康症状总体水平来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女生总分高于男生表明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在因子得分上,女生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上显著高于男生,其它因子均无显著差异。5从心理健康症状总体水平来看,初中生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初二学生、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高于初一学生,表明初二学生、初三学生心理健康不如初一年级。在因子得分上,初三年级在学习焦虑上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其它因子均无显著年级差异。6初中生在学习焦虑、冲动倾向上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其余则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蒙族初中生在冲动倾向

4、上显著高于汉族初中生,汉族初中生在学习焦虑上显著高于蒙族初中生。7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概而言之,心理无问题的初中生父母倾向于使用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有问题的初中生父母倾向于使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8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9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父亲温暖理解、母亲过干涉、过保护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父亲温暖理解有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依据

5、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以期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帮助,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关键词: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关系ABSTRACTWith the aid of questionnaires and auxiliary interview etc,the correlation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all 905 junior middleschool students has been investigatedConclus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

6、s:1The parenting styl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differenceFatherspunishment strictness and rejeetion towards male students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ones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grades in studentsparenting styles3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nationa

7、lity difference in mothers。emotionalwarmth between Chinese and Mongolian students4There are no evide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exes and male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 are better than female ones5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grades in the levelsof junior mid

8、dle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It rises from grade one tograde two,while falls from grade two to grade three6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nationality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nxiety andimpulse tendency between Chinese and Mongolian students7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junior middle schools

9、tudentsparenting styles in variant healthiness conditionsPositive parenting;tyles have good effect on their mental health while negative ones havent8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mentallealth and their parents。punishment,rejection,strictness and overprotcctionmere is a

10、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mental health andheir parentswarmth9To some extent,fathersemotional warmth and mothersoverprotection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the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middleschool studentsFathersemotional warmth benefits to mental health whilemotheff overprotectio

11、n doesntIn accordance wim the above conclusions,a few educational suggestionsare put forward to make parents know how to teach their children in order tomake relationship well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and to lead tO bettermental health of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KEY WORDS:Junior middle

12、 school students,parenting styles,mentalhealth,relationship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部分前言一、问题提出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其中家庭因素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诸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每个人一出生,首先是作为一个生物个体而存在,其最基本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长时间的精心护理、照料。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由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这意味着个体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技能,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最终适应社会生

13、活,这一切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教育。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父母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充当的角色Il】初中时期是一个人告别幼稚的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期,是人生旅途中的黄金时期,人生从此发生了质的转变。在这一时期,初中生正经历着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狂风暴雨”式的急剧变化。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所以其心理活动常常处于矛盾状态。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在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下,经历着起伏不定的激化、转化过程,从两导致初中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加之生活在如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初中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

14、遍增多,且不少压力己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会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包括身体的症状、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以及种种适应问题。研究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问题检出率越来越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是子女的重要他人。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子女的仿效榜样、参照模式和反思镜鉴,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持续的示范、导向、濡染、催化和校正作用,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13J。随着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的修订及试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初中

15、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兜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其子女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子女患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IsI。在初中阶段,由于青少年的学业、行为和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各种亲子矛盾令许多家庭都陷入了“教育困境”而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在家庭环境中缓和亲子矛盾、解决亲子关系危机、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适应、自尊、人格发展、行为问题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深入研究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对于完善青少年个性

16、,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具有促进作用,它可以为改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使家长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家庭教育更具效果。同时也是配合素质教育,丰富初中生心理教育理论,指导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了解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全面把握初中生心理特点,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更多的父母意识到哪些教养方式是不当的,从而改善、调整并最终放弃不当的教养方式,采取更积极的教养方式。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文献综述(一)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

17、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M1。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青少年,并由此构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父母教养方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父母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对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7J。1教养方

18、式的理论研究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2。堕墨壹墅蔓奎量曼主兰竺丝苎 一一究模式开始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当时。心理学界的两大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都很重视父母的行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由于所持理论观点不同,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父母教养当中对青少年的控制,而弗洛伊德等人强调父母对青少年的具体教养活动Ill。由此,父母教养方式以父母教养环境中的一种有启发性的设想而发展起来教养方式主要包含三个特殊成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父母的教养实践和行为,父母的信念系统。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的是教养方式中的不同方面,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观点19J。(1)精

19、神分析理论这种理论是严格意义上的单向作用理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关注的是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和这种关系对孩子的心理性欲、心理社会和人格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的个性化差异一定是由父母自身的特性决定的。他们特别强调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因为教养方式有助于确定父母的教养实践和给这些教养实践赋予意义的更精细的行为。他们同时认为,评估父母的教养态度将知道家庭环境的情感要旨,而家庭环境决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且它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或危机,即儿童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儿童在每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与环境之间发生作用的模式,即儿童教养者的行为决定着该阶

20、段心理发展的成败,并构成儿童日后社会行为的原型【。(2)学习论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尤其是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斯金纳从白鼠的按压杠杆试验到儿童抚养的“育婴箱”试验,得出结论:教养者若能良好运用操作性强化技术,通过控制行为反应,即可随意控制儿童出现教养者所希望的行为II“。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认知和个性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来,它所注意的主要是强化和观察学习两个方面,他们认为模仿在儿童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机制,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由于害怕受到惩罚或失去父母的宠爱,就对父母的行为、态度产生一种认同的心理倾

21、向。他们主要关注的是父母的教养行为而不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孩子发展的差异主要反应的是孩子所暴露的学习环境的差异。家长必须正确地应用奖励、监督和限制等措施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动作后伴随的重要性,这就是强化。强化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效果依赖于行动与后果的关系如何为被试所感受,以及后果的概率如何被估计。在社会行为的强化关系中,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是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信息,而进行学习的过程。这涉及到模仿,最初是简单的模仿。以后,随着行动的可能方法和结果的知识的获得,可将不同示范中学到的成分组合成新的动作序列,选择可能的行动。对学龄儿童来说,模仿什么主要决定于他们的价值观。如他们

22、期望自己将来成为怎样的一种人,他们对这种人或近似这种人的模仿作用就大。儿童对父母模仿的程度与父母同他所想成为的人相似程度有关。当然早期几童的模仿还不会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但是这种早期的模仿对后来的模仿也会产生影响。(3)相互作用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如同影响孩子一样,孩子反过来也影响他的影响者。成人与儿童双方是相互作用的。儿童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的。从相互作用的观点看,儿童的社会自我并不能独立于他所处的关系而存在。人的行为被双方的关系所决定。个人依赖于关系,在各种不同关系中表现有所不同。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的基础是双方需要的满足。受益的互换维持了人们

23、的相互作用并建立起两者的关系,儿童通过父母来接受社会行为准则、信念等。最早提出相互作用理论的鲍德温(JMBaldwen)在1906年就强调儿童是处在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儿童性格的变化是对他起重要作用的人的反馈的结果。凯恩斯1979年提出的相互作用,是强调个体间相互影响的反馈的性质。一个人不仅在社会关系中行动同时会产生反作用。在越来越强调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中,家庭就越来越被看成相互依赖的双方所构成的一个系统。从相互作用的观点看,儿童的社会自我并不能独立于他所处的关系而存在。人的行为被双方的关系所决定。因此,这种理论的极端的形式是否认独立人格的存在。个人依赖于关系,在各种不同关系中表现有所不同

24、。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的基础是什么?西厄斯在1951年提出了互换的理论,认为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双方需要的满足。受益的互换维持两人间的相互作用并建立起两者的关系。方厄在1974年将双方的互换关系加以分类,分成钱财互换、感情互换等性质上不同的互换。还有人认为这是权力和交换关系。权力是财产的函数,一方要得到物资,就要付出代价,要顺从和服务。根据这种互换理论,一个家庭成员向另一个成员要求帮助,后者就有权利要求报答。这种互换理论受到了批评。批评者指出:有财产的不一定都表现出要实施其权力。而且实施权力时也不见得都得到顺从,有时还受到明的或4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暗的反抗。在家庭关系中,也不见得就是双方的互

25、换,一方的帮助可能由第三者来报答,而且父母和孩子间的物质互换可能永远不能平衡。有人指出,如果家庭成员采用按提供物资的多少来计算权利的严格的报酬模式,那么家庭团结也就终止了。亨德(Hindo)在1979年提出用互换承担责任说明相互作用。他认为:家庭中一方为另一方受益而行动、是不考虑报酬的。贝尔圆e11)和汉伯(Hamber)在1977年提出了控制系统理论来说明相互作用。他认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所表现的强度、频率或情境适合性,都有一个允许的范围。如果越出这个范围。就采取行动,使之回到允许的范围以内如这一企图失败,就增加压力,当然这也可能导致对方走得更远。这个允许的范围也有它的相对性质,即有一个双

26、方相互适应的问题。好侵犯儿童的父母对侵犯行为会变得更容忍,所以他们反映的是孩子偏离其经常情况这一标准,而不是社会的标准。同样,受到父母特殊频率和强度的压力的儿童,会认为这种压力是正常的。研究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是要研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模式,但目的还在于了解儿童的个性是如何在相互作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属性理论这一理论常被用来说明儿童对父母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即儿童如何通过父母来接受社会的行为准则、信念等。儿童在成人影响下获得社会准则的情况,可与经典的态度变化情境实验相类比。在这个情境实验中,由一个外在力量施加压力,使被试改变原有的信仰或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有三种不同的过程:纯粹的依从,只有

27、在得到奖励和惩罚的情况下才公开表示改变,其他情况下还是原来的态度:自居作用,只在要求者在场的情况下才改变态度:内在化,与外在压力这个促使变化的动因以及表示这个态度所产生的直接价值均无关。这就是说,他已实际接受了影响,并改变了原有的态度。儿童接受成人的影响的实际情况,与上述相似,有的是纯粹的依从,有的已内在化了。李普发现,外界对儿童的影响有下面几种可能,客观上压力不足,被试拒不服从;客观上压力够而心理上不足,被试在压力下公开表示改变,但实际不变;压力大作用反而小, 温和的压力反而有利于内在化。据此,李普提出了最小的足量原则。他认为:压力在恰好能产生服从的情况下,将产生最大的内在化。有人批评李普只

28、提到足够的压力,而没有考虑到压力的性质。马可贝因此提出了一项修改认为:强大的压力、即使是足够的,也不能内在化。只有导致服从的、温和的压力。才能取得这一效果。有些研究还表明:孩子一经服从一个温和的压力,以后对一个强烈的要求也能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服从。根据这一理论,要孩子接受某个要求,对他的影响既要温和,又要足够。有的心理学家研究了父母如何以最小的压力来取得孩子的顺从结果表明,父母采取以下几种做法易于达到这一效果。让孩子感到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这可采用小的方面让选择,大的方面不让选择:或给以选择的假象等;树立榜样,而不只是命令;与孩子一起做;采用外柔内刚的方法;不仅对孩子的

29、错误行为加以否定而且使他了解错误的性质;不让孩子感到信息或压力的来源,以利于他接受影响和内在化,因此,给予温和的或具体、细微的影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呷I。(5)生态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是BronfenbrennerI“1。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其所在环境系统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民族等。Bronfenbrenner对个体所处环境系统划分层级,提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四种类别。个体在这四个不同的结构水平上与他人或周围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特定的交往模式并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生态系统观强调要将个体放在不同层次的交互作用的

30、真实的社会环境系统中来研究其发展。其中,个体的家庭属于微观系统,由于微观系统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处的即时环境,因此它们对个体的发展往往起直接重要的影响。受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家庭系统论,其中,Belsky(1984)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大影响。该模型阐述了家庭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系统中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家庭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每一成员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一成员的特征和行为都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影响任一成员作出反应,如父母的抚养行为既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受儿童行为反应的影响。亲子关系既受到父母婚姻质量好坏影响,又反过来影响

31、父母的婚姻关系。总之家庭是一个有着复杂内部作用的系统,家庭系统的任何两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2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己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人们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致病起因的探讨。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与非正常心理存在着高度相关,而且对正常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探讨。(1)国外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6内肇古师范大学磺士学位论文苏联、捷克、匈牙利等国的一些心理卫生专家经过多年的跨国协作研究后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保持和巩固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最为直接的方式,因为

32、它能积极影响青少年性格和个性。不正确的家教方式不仅是一个社会学和教育学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医学问题。苏联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BN米谢夫等人曾谈到:。父母严厉的管束,有时伴以矛盾的信条,往往成为神经官能症、歇斯底里和心理抑郁症滋生的土壤。对孩子过分操心以及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亦经常是孩子性格上歇斯底里特征得以发展的根源。这种性格特征还伴以易动感情,缺乏自我控制和自私自利等表现。”05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美国心理学家皮克仅FPeck)等人用谈话法、测验法等方法对美国青少年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发展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密切相关。父母的信任、民主、容忍的态度和

33、子女良好的人格特征的相关很高,父母的信任态度与子女的意志坚强相关很高,而家长的严厉态度与子女的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自发努力、友好态度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均有负相关。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维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作出划分,并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关于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经验研究中,研究者们开始以维度来描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如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MSymonds,1939)是最早的研究者,他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一拒绝和支配一服从两个维度加以研究并依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鲍德温(ALBaldwin,1955)划分为“情感

34、温暖一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沙弗(ESSchaefer,1959)划分为“爱一敌意”和。自主一控制”两个维度;西尔斯等人(&IL Sears,1950)划分为。温暖一拒绝”和“宽容一严格”两维度:柏利(wCBecker,1964)划分为“温暖一敌意”和“限制一宽容”两维度1161。霍夫曼等人专门研究惩罚这一普遍性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种。“强制”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冷漠地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爱的收回”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研究表明: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

35、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因为强制会引起儿童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种表达敌意的方式。“爱的收回”会导致儿童与父母感情破裂,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并且会使儿童产生过度的内疚感,刻板地而不是灵活地去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研究进一步指出:有着强烈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感的儿童,其父母7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惩罚常带有情感性,并伴有合理的解释。以后的研究也进一步指出有适应能力的学龄前儿童(对小伙伴开朗、热情、自信、对成人和善)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着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为给孩子制定严格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向他们说明加以限制的原因【171。麦可拜(Maccoby)Its在1980年

36、进行的不同性别青少年的攻击性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强,具有叛逆心理;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所以他认为最理想的教养方式是两个维度相互交叉的区域,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倾注着非常适度的爱,对孩子的活动既给予保护,同时也给予必要的社会和文化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不盲目接受又不武断拒绝,既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又给予适度的控制。这种方式最有利于青少年心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佩克(Park

37、e)等人对青少年攻击性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子女的攻击性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性有密切关系。母亲对子女的拒绝性越高,子女的攻击性越强。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对青少年与其家庭的研究。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是建立在其对家庭社会化实践研究的类型学方法基础之上。主要教养行为因素(如温暖、参与、成熟要求和监督等)配置的差异与程度差异,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导致青少年对父母影响的不同反应。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styl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宽容型(permiss

38、ive style)=种类型。鲍姆林特发现,所有父母在管教子女时,其言行的特征都离不丌管束、成熟要求、亲子沟通和养育四个方面,只不过各位家长在这四个方面的程度各不相同而己。管束是指父母为子女订下的规矩以及子女违反规矩时的处理方式;成熟要求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时,如何与子女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养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来自权威型家庭中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青少年独立性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而且这种影响在男性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宽容型家庭中的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信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缺乏主动性17。ESSchaefe

39、r在1959年编制的子女对父母行为的评价问卷(Childrens Report ofParental Behaviour Inventory,CRPBl)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个维度:接纳(acceptance)-拒内霍古师范大擘硬j:字位论文绝(rejeon),心理自主(psychological autonotny)-心理控$1J(psychological contr01),严厉(firm conu01)-放纵fl缸contr01)。瑞典的CPerris等人根据ESSchaefer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维度的概念,于1980年编制了一套反映父母教养方式全貌的问卷,即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

40、U)。此量表共有81个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行为,对其进行主因素分析抽取了四个因子,分别是:因子1:管束、行为取向和归罪行为;因子2:一极是情感温暖和鼓励行为,另一极是爱的剥夺和拒绝;因子3:偏爱被试;因子4:过度保护。1990年Simonton在CPenis等人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分为父亲与母亲两个分量表,其中前者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六个维度,后者包括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

41、否认,惩罚、严厉。偏爱五个维度121I。EMBU从问世开始,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1993年岳冬梅等人对EMBU进行了修订。他们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原量表的全部条目进行主因素分析,然后经因素旋转确定因素数目和条目的归属与取舍,将父亲的教养方式归纳为六种,母亲的教养方式归纳为五种。经测试,发现EMBU中文版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这为研究中国父母教养方式提供了有力而客观的工具。(2)国内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国内学者大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向较为单一,或从青少年性格入手,或从青少年心理卫生入

42、手,探求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新研究模式日渐为我国学者了解和接受。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他们逐渐将新思路、新信息运用到父母教养的研究中,使我们的研究既紧跟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又很快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呈现一片繁荣景象。80年代,研究者多从单纯类型论的角度来界定父母教养方式,如关颖将家庭教养9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

43、,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进入90年代,研究者对教养方式的分析出现新的变化,开始从教养方式的情感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来分析教养方式如桑标1231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一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从“肯定一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2I。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国内的研究者也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我国国内的学者

44、也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2”。岳冬梅等人(1993)1261对神经症病人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神经症病人的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即冷漠型、严厉型、过分保护型。在这样的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其人格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适应障碍甚至神经症性反应。王秋英(1998)1271以中学生为被试者进行研究发现,父母的惩罚严厉易造成子女没

45、有安全感、神经质、敏感多疑、抑郁寡欢;父母的过分保护和干涉会使子女没有自信、缺乏主见、自卑易怒:父母长期的拒绝否认则会诱发子女的高焦虑、自卑敌对、不能自知。白凤章等人(1998)2sl对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发现,心理疾病患者的父母对子女缺乏理解和爱,有明显的惩罚行为,缺少宽容,子女易遭拒绝和否认。张青方(1998)1291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自我同一危机都显著相关,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越好,自我同一危机水平越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钱铭怡、

46、肖广兰0998)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不良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10内肇古师越大学磺士学位论文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和自尊可能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当父母对子女给予更多关心、温暖与理解时,有助于子女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及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而这有助于更好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反之,负性的养育方式则不利于个体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刘根义等(2000)i3”运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初中生个性研究发现:父母对男女生教养方式有一定区别,父母的惩罚、

47、严厉等教养方式易造成子女情绪不稳定,而父母的情感温暖、关心理解则有助于子女的情绪稳定。阳德华(2000)ml对四川省南充市50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度干涉与保护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行为对初中生的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与保护行为对初中生焦虑情绪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黄悦勤(2000)1等对中学生的研究认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过度保护因子呈正相关,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王丽敏等人(2001)IX对哈尔滨市及其所辖县(市)的855名初、高中学生进行统一闯卷调查显示。父亲的不良教养方式和嗜好多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父亲

48、缺乏情感温暖与理解及不良生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损害作用。刘建榕(2001)131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优势父母教养方式探究中发现,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来自母亲的温暖、关爱与理解,但也觉得母亲比父亲更容易干涉、保护和拒绝孩子,男生体验到的消极教养方式比女生多。李柞山(21)D6I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男孩的消极教养方式更多,主要表现在父亲倾向于惩罚、严厉,母亲倾向于过干涉、过保护。父母对子女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将会导致子女的焦虑增加,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将会使学生的焦虑减少。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

49、、拒绝否认等因素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陈晓燕(2003)I7I对昆明市224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父母管教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民主、严格、宽松的管教方式更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溺爱型的管教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偏执情绪的出现;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孩子精神病性问题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强制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多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以上研究证明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二)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在我国,初中生的年龄一般是在13岁至r6岁,正好处于青春发育期,也就是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身心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生理上最主要的标志是性的发育,在心理上最主要的标志是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了。所以很多心理学家把初中生这个时期叫做心理断乳期,即初中生在心理上要求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初中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变化是相当显著的。与儿童相比,初中生的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