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5280058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4.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江西农业大学2018 年 12 月目 录引 言 1第一部分 学校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3一、办学指导思想与学校定位 3二、学科与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3三、在校生人数 4四、2017 年招生情况 .5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6一、师资队伍情况 6(一)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加,结构逐步优化 6(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8二、本科教学条件 9(一)校舍状况 9(二)实验教学条件 9(三)图书、期刊情况 10(四)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11(五)教学经费 11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13一、专业建设 13(一)科学谋划,彰显专业优势特色 13(二)强化

2、内涵,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13(三)拓宽专业口径,开办双学位教育 14二、课程建设 14(一)精品课程 15(二)课堂教学 16三、教材建设 17四、实践教学 17(一)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7(二)保障实践教学基地平稳运行 18(三)加大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投入 18(四)推进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信息化管理 18(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8五、教学改革 20(一)启动 2018 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20(二)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 21(三)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21(四)教育教学课题立项 21(五)教育教学成果 22第四部分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22一、发

3、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 22二、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22三、建立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 22四、建立教学督导制度 23五、组建学校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 23六、完善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制度 23七、完善教学事故认定制度 23八、加强学风建设,严肃考风考纪 24九、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工作 24十、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 25十一、开展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 25十二、开展教育部审核评估工作 25十三、组织校级优秀教师评选工作 25十四、组织“大北农教学精英奖”评选工作 26十五、组织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工作 26十六、召开第 29 次暑期教学研讨会 26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26一、应届毕业生基本情

4、况 27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27三、毕业生就业情况 27(一)精准对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27(二)精创平台,优化信息互通模式 28(三)精心策划,增强就业指导能力 28(四)精致服务,做好困难学生帮扶 28(五)精细施策,助力学生考研升学 29(六)精密组织,引领基层项目就业 29第六部分 办学特色 30一、发展沿革及基本内涵 31(一)发展沿革 31(二) 基本内涵 32二、主要内容及运作模式 33(一)主要内容 33(二)运作模式 34三、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效 36(一)实施情况 36(二)主要成效 361引 言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大

5、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农业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溯源于 1905 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1908 年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1943 年更名为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9 年并入南昌大学农学院。本科教育肇始于 1940 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 年以南昌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兽医专业为主体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 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6、总校,1968 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 年江西农学院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80 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992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约占 80%。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3 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 人;有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 2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6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3 人,全国农业科技杰出人才 2 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4 人,教育部“新世纪

7、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4 人;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创新团队;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全国模范教师 3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1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7 个。学校学科体系完备。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 9 大门类。有 3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8 个本科专业。有 1 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 个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7 个省级重点学科;有 1 个国家二类特色专业、4 个

8、国家一类特色专业,9 个省级特色专业;有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 年,招收了江西省第一个外籍博士后。2学校平台建设扎实。拥有江西省唯一独立组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有 1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 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 个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工程中心);1 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 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 个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能力

9、建设,作为核心协同单位组建国家“2011 协同创新中心”1 个,建有江西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5 个。拥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有 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功能发挥强劲。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教学相长、教研相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成绩突出。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 30余万人,大多数毕业生成为了教育、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涌现了 6 名院士,1 名共和国部长,12 名省部级领导干部,30 多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00 多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模范教

10、师。目前,江西省 100 个县市区中有近 30 位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为我校毕业生。学校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全省 80%以上县市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先后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和现代农业技术。“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95 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继续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大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3第一部分 学校本科教学基本情况一、办

11、学指导思想与学校定位学校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大学。已有 112 年的办学历史,能始终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深入思考和深度厘清“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厚德博学、抱朴守真,不断完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致力于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新的更大作为。学校因兴学救国而建,因科技强农而兴。努力弘扬百余年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始终坚持以“农”为办学之本,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农大校训,发扬“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农大精

12、神,努力培育一流专业人才,办学特色鲜明、定位明确。1.发展目标定位:建成行业内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省内前列,优势学科国内一流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2.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3.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继续教育,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4.学科发展定位: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5.培养目标定位:坚持立德树人,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提高能力”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优秀品德、现代视野、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江西、服务华东、面向全国、融入国际,助推区域经

13、济社会发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二、学科与专业建设基本情况2017-2018 学年,我校本科教育有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 9大学科门类、68 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紧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方向,为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4表 1-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专业按学科门类分布统计表序号学科门类专 业 名 称数量(个)比例(%)1 农学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村区域发展、种子科学与工程、动植物检疫、茶学、林学、园林、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动物药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艺教育15 22.12 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应用化学、信

14、息与计算科学5 7.43 工学城乡规划、林产化工、风景园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农业水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制药工程23 33.84 经济学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3 4.45 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科学、公共事业管理11 16.26 文学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英语、日语、商务英语 5 7.

15、47 法学 法学 1 1.58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1 1.59 艺术学 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音乐表演、音乐学 4 5.9合 计 68 100三、在校生人数2017-2018 学年,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 19651 人,全日制在校生总数521400 人,折合在校生数 23183.9 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91.83%,通过发放问卷方式调查,学生学习满意度为 96%。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86.55%。四、2017 年招生情况2017 年,学校紧密围绕“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有关工作,努力推进“阳光高招”,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认真做好招生录取工作,

16、学校生源质量得到逐步改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2017 年我校招生计划总数为 5009 名,实际录取 5009 人,比原计划超出 0 人。2017 年我校有 22 个专业在江西省一本批次招生,招生计划 1015 名(其中文科167 名,理科 848 名),总体招生情况良好,共录取 998 人。其中文史类一本线上2 分(控制线 533 分,投档线 535 分)录取 167 人,完成原始计划的 100%,录取一本线上考生 167 人;理工类一本线下降 15 分(控制线 503 分,投档线 488 分)录取 831 人,完成原计划的 97.99%,录取一本线上考生 740 人。2017 年我校省内二本

17、招生态势稳定,文理均一次性录取完成,其中文史类投档线 521 分,高出控制线(458)63 分,理工类投档线 479 分,高于控制线(422)57分,二本批次各专业共录取一本线上考生 11 名。我校省外生源形势良好,第一志愿录取满额省份数保持稳定。我校在省外 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都圆满完成了原始招生计划。表 2 2013-2017 年在江西省本科二批招生情况一览表(不含软件类、艺术类、三校生类)年份 科类 计划数第一志愿投档人数投档线 省控线投档线高出省控线分数文史 471 492 516 484 322013理工 1567 1867 484 456 28文史 370 462 507

18、479 282014理工 1269 1401 492 471 21文史 330 331 514 487 272015理工 1419 1421 509 490 19文史 430 430 501 445 562016理工 1564 1565 511 450 61文史 364 364 521 458 632017理工 1400 1384 479 422 576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情况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坚持教学与科研双核并重,结合基础投入、队伍建设、用人机制、师德师风、业务水平、成长环境等“六项模块”,多措并举,建立长效机制,基本形

19、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服务于学校内涵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从师资队伍建设上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一)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加,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以来,学校制定了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引进实施细则(赣农大发201162 号)、江西农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赣农大发201618号)、江西农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校聘教授、副教授管理暂行办法(赣农大发201621 号)等系列文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本校教师的自主培养,推动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重点实施了“高端人才引进工程”、“急需人才吸纳工程”、“青年师资培育工程”三大工程引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

20、师资队伍总量稳步增长,年龄职称结构分布更为合理,学历学缘状况更加优化。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024 人,专职辅导员 76 人,实验技术人员 113 人,外聘教师 364 人,折合教师总人数 1206 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数 19651 人,折合学生数 23183.9 人,生师比为 19.22。总体上,农林牧相关学院及传统优势专业生师比保持在较好水平。1.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 1024 人中具有高级职称 435 人,占比 42.4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77 人,占比 46.58%。职称结构情况。学校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其中:高级职称师资占专 1任教师的 42.48%。7表 2-1

21、江西农业大学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情况职称类别 人数(人) 比例(%)正高级 133 12.99副高级 302 29.49中 级 469 45.8中级以下 120 11.72合 计 1024 -年龄结构。近年来,学校加快了师资引进力度,中青年教师已构成师资队伍 2的主体,师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师资中 45 岁以下教师占师资总数的 74.22% ,46-55 岁的教师占师资总数的 24.12%,56 岁以上的教师占师资总数的 1.66%。表 2-2 江西农业大学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情况年龄 人数(人) 比例(%)35 岁以下 280 27.3436-45 岁 480 46.8846-55 岁 247 24

22、.1256 岁以上 17 1.66合 计 1024 -学历结构。学校专任教师总体上学历水平和学位层次逐年稳步提高,其中具 3有博士学位 470 人,占比 46.58%。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77.93%。表 2-3 江西农业大学专任教师学历结构情况学历 人数(人) 比例( %)博士 477 46.58硕士 335 32.71学士 202 19.73其它 10 0.988合计 1024 -学缘结构。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省外“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引进力度,重 4点引进海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生,严格控制引进本省高校毕业生,教学、科研岗位不接收本校毕业生。同时,鼓励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研

23、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参加进修,加强学术交流。目前,学缘为外校的占师资总量的 77.54%,学缘结构逐年优化。表 2-4 江西农业大学专任教师学缘结构情况学缘 人数(人) 比例(%)本校 230 22.46外校 794 77.54合计 1024 2.辅导员队伍。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快了引进力度,目前学校有辅导员 76 名。学校在职称评定、职业发展、待遇保障、平台建设上出台了各项举措,确保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不断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的辅导员队伍。3.实验技术人员。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共

24、计 113 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66人(其中博士 5 人),占实验技术人员的 58.4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 42人,占实验技术人员的 37.17%。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学校正修订完善江西农业大学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4.外聘教师情况。一是加强国外引进,通过实施江西农业大学“梅岭学者”岗位管理办法(赣农大发201620 号),先后聘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 30 多位知名学者来校工作;二是加强与国内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聘请了一批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来校进行交流合作;三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

25、、行政机关的合作,聘请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校外指导教师。目前,学校已经拥有一支总人数达 364 人、高水平高素质且相对9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合理,发展态势良好学校牢牢把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这一主题,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和稳定人才四个环节,坚持“教师优先、教学优先、学生优先”的原则,以学科梯队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以创新用人机制和优化用人环境为关键,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协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十二五”以来,教师队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师资队伍总体实力得到加强。从学历

26、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77 人,比“十一五”末增加 287 人;从年龄结构看,专任教师中 45 岁以下教师 760 人,占比为 74.22%;从职称结构看,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 435 人,占比为 42.48%,高级职称人数及比例稳中有增。此外,2011 年黄路生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省自 1955 年以来本土培养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在岗人员中共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层次人才共 52 人、128 人次。“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更加注重从“外延”为主的提高师资队伍总量规模向以“内涵”为主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能力上转变

27、,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夯实青年教师培养基础,推进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以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二、本科教学条件(一)校舍状况根据 2017-2018 学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 2136666.78m2,产权占地面积为2136666.78m2,绿化用地面积为 1515831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88757963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352646.09m2,其中教室面积 81015.9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122041.35m2。拥有学生

28、食堂面积为 28594.51m2,学生宿舍面积为 204505m2,体育馆面积 11914m2。拥有运动场 73 个,面积达到 103867.8m2。各类场所均配有比较完善的相关设施及器材,满足了全体师生体育教学和课外训练的需要。(二)实验教学条件10学校实验室、实习基地较为完善。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 个,有教学实验室 46 个。截止 2018 年 8 月 31 日,学校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30948.62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33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4203.76 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占 15.72%。(三)图

29、书、期刊情况校图书馆由老馆(北区)、逸夫馆(南区)和东区图书馆组成,老馆馆舍面积8597 平方米,逸夫馆馆舍面积达 14000 平方米,东区图书馆面积 10833 平方米,座位数共有 5600 余个。南区图书馆二期工程即将完工,馆舍面积约 25182 平方米,将与逸夫图书馆融为一体,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实行大开架布局,每周开放 7 天,每天开放 14 小时,人性化服务、自动化建设、全员化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另外,学校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与昌北八所高校建立了“昌北高校图书馆联盟”,基本实现了昌北高校图书馆整体规划、联合建设、共享资源、共同发展,为学校图书和数据库资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补充。1

30、.馆藏资源情况目前,我校纸质图书 1488802 册,生均纸质图书 64.22 册,纸质期刊 1445 种;电子图书 1350045 册;数字资源数据库个数 31 个。2.当年新增情况当年新增纸质图书数量(册)当年新增电子图书当年新增数据库(个)当年文献购置费数量(册)当年图书流通量(册)当年电子资源访问量(人次)34000 39822 2 550 71500 807400011图 2-1 我校图书馆网页(四)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学校顺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重视信息化基础建设、资源建设和应用推广,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夯实了网络基础、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网络

31、教学环境。1.夯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有线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和重点公共区域的无线网络覆盖;校园网接入教育网和电信公网,总出口带宽达 11.2G;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集成了校内十余个信息系统,建立了校级数据中心。2.加大了对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力度。全校多媒体教室共 307 间,接入网络教学平台与网络教学资源库,推动多媒体教室改造和移动教学的应用,简化管理、方便教师、推进智能终端与教学相结合,达到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与超星合作建立慕课服务中心,加上之前的录播室,方便教师录制视频资料,建设优质视频公开课,丰富数字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网络课程

32、建设,推广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各种研讨会议和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构建了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立项,网络课程数共计 302 门;加强电子文献库和资源库建设,引进了国内外12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各类电子图书,提供一定数量的学术数据库和档案资源。(五)教学经费1.优先投入,教学经费保障有力学校坚持“以本为本”,不断完善教学经费保障制度,坚持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确保教学经费及时到位,保证教学经费的合理增长;严格执行教学经费预决算制度,合理有效使用教学经费。在年度预算中安排“教学业务费”、“教学仪器设备费”

33、、“教学改革”、“创新创业”等项目资金,以教务处为归口管理单位,对教学经费做统一的规划和安排,认真监管以保证教学经费使用绩效。2017 年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见表 2-5。表 2-5 2017 年教学经费投入情况项 目 数 量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52262.4教学经费总额(万元) 11900.31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6099.4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收入(万元) 17186其中:国家(万元) 0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地方(万元) 33289.64本科学费收入(万元) 9599.57其中:国家(万元) 0本科教育事业收入教改专项拨款地方(万元) 0总额(万元) 5800.91教

34、学日常运行支出 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科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21.66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324.79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1740.50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814.472.合理配置,经费预算逐年增长学校本科教学经费保持持续增长,本科教学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逐年加大,13保证了本科教学日常运行,增强了教学资源建设能力,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费配置方面,根据每年学生人数及专业特性等情况精细配置,在保障基本公平的基础上对特殊专业略有倾斜。2017 年学校教学经费总量较上年增加 1828.62 万元。3.规范监管,保证经费高效利用教

35、学经费由学校财务处统筹安排,本科教学日常运行业务费和部分专项经费以教务处为归口管理部门。学校财务每年根据教务处提供的各学院学生数,计算划拨给各学院维持性的教学业务费,剩余部分由教务处根据合理统筹配置,用于各项教学相关工作。如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基地建设、教学水电费等。学校财务部门做好教学经费的划拨和核算工作,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确保合理有效使用。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一)科学谋划,彰显专业优势特色学校“十三五”规划和“一流专业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根据学科、师资等办学条件,加强对本科专业布局的宏观调控,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本科专业的数量控制在 60 个左右,

36、建设 4-5 个体现学校学科特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重点建设 2-3 个优势专业、3-4 个特色专业,力争达到省内乃至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拓展专业方向,对部分专业进行改造,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大力培植新的专业生长点,推动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目前,我校有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 9 大学科门类、68 个本科专业,其中有各类特色品牌专业见表 3-1。表 3-1 江西农业大学特色品牌专业(专业综合改革)情况统计表序号学科门类 专 业 名 称数量(个)1 国家级特色专业 动物科学、农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工程 52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动物

37、科学 1143 省级特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软件工程、动物医学、园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土地资源管理、生物技术、英语94 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农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动物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生物工程65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林学、林产化工、园林66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37 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农学、动物科学、林学、园林 48 省级品牌专业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园林、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会计

38、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19合 计(部分专业有重复) 53(二)强化内涵,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学校 2003 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5-2018 年共有 51 个专业参加了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学校始终以各类评估结果为依据,以专业管理规范文件为指导,综合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克服部分专业平均用力、多而不强的现状,要求各学院对专业建设情况适时调整。2016 年,停办了中药资源与开发、秘书学、视觉传达设计 3 个专业,停招农村区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 个专业;2017年,停招网络工程等 7 个专业。以便集中资源,开办

39、优势和特色专业。表 3-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专业调整情况统计表(2013-2018 年)专业调整情况年份 学科门类新增专业 停办专业 停招专业2017文学、理学、艺术学、工学 网络工程、新闻学、音乐表演、管理科学、轻化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2016理学、文学、艺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秘书学、视觉传达设计农村区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5 工学、艺术学 车辆工程、数字媒体艺术、 15音乐学2014 农学、文学 茶学、农艺教育、商务英语 2013 农学、工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动植物检疫、风景园林、农业水利工程、物联网工程 (三)拓宽专业口径,开办双学位教育为了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各学科间的相互渗

40、透,为社会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我校从 2009 年开办了双学位教育。拓宽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2017-2018 学年,我校共开设了英语、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经济学等 7 个双学士学位专业,共 20 个班(840 名学生)。二、课程建设学校构建了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主干,选修课程为延伸的课程结构,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2017-2018 学年面向本科生开课3000 余门,整体上看,学校课程设置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体现了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一)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41、,“十二五”以来共投入 300 余万元建设经费,已建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17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3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0 门。同时,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纳入“本科教学工程”,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表 3-3 江西农业大学精品课程一览表(2018 年 8 月)项目类别 门(个)数 课程名称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1 经济林与人类生活省级精品课程 17森林培育学、动物繁殖学、经济学原理、微生物学、C 语言程序设计、农业气象学、环境监测、经济林栽培、数字逻辑、政治经济学原理、土地利用规划、生物分离工程、农业植物病理学、动物传染病学、畜产品加工学、电工电子技术、

4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6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3经济林栽培、农业气象学、动物传染病学、电工电子技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花卉学、兽医内科学、果蔬贮藏加工学、普通昆虫学、政治经济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畜产品加工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普通化学、大学语文、市场营销调研、食品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学、生物工艺学、农业机械学、园林艺术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8财务管理 (Financial Management )、财务会计( Financial Accounting)、管理学(Management)、国际贸易实务(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国

43、际贸易学(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数据库原理(The Principle of Database)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7英语话农史-华夏篇、动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兽医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园林艺术、植物有害生物检疫、英语话农史成语篇、土壤学“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增加课程总量,大力建设好跨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以“慕课”建设为主线持续开发新的网络课程资源,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为示范引领,提升校级精品资

44、源共享课建设质量,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的结构,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有机联系。(二)课堂教学1.优化课程学分结构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和作用,将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拓展教育课程三个部分。根据课程性质,本科专业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含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程比例如下:必修课约占总学时的 65%,其中:公共课约占 25%,基础课约占 30%,专业课约占 10%;选修课约占总学时的 35%,其中:专业选修

45、课约占 30,公共选修课约占 5。各专业总学分约为 140 学分。表 3-4 江西农业大学课程基本结构及学分分配比例一览表课程类别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选课方式 学分比重 建议学分通识教育 公共课 必修 春秋季学期滚动开课, 25% 3517选修课 必选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即可。学科基础课 必修专业基础课 必修专业教育专业方向课 必修除专业主干课程外,其它必修课程可跨大类选修。40% 56专业选修课 选修 30% 42拓展教育公共选修课 选修根据兴趣任选,修满学分即可。 5% 7合 计 1402.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一是实施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为顺应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46、,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我校自 2015 级新生开始实施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按照改革方案,大学英语分为 A、B、C、D 四个等级开展教学,根据等级教学的实施,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二是试点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学校自 2014 年开始在公共选修课推行网络课程教学,先后对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基础等 4 门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将原来一半的课堂教学改为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堂之外观看课程教学视频,教师利用“慕课”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课堂互动教学环节,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好评。3.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

47、称的教师有 128 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 139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 92.09%。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87,占总课程门数的 16.11%;课程门次数为 1,100,占开课总门次的 11.09%。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475,占总课程门数的 15.71%;课程门次数为1,068,占开课总门次的 10.77%。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249,占总课程门数的 41.32%;课程门次数为 3,691,占开课总门次的 37.2%。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227,占总课程门数的 40.59%;课程门次数为 3,593,占开课总门次的 3

48、6.22%。三、教材建设为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材的选用管理,学校出台了江西农业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赣农大发201131 号),明确了教材的选用要遵守适用性18及择优选用原则,规范了教材选用的审批程序。同时,为鼓励教师积极编写优秀教材,努力提高教材建设质量,学校制订了江西农业大学教材建设资助办法,鼓励教师物化课程建设成果。2014-2016 年,学校共资助了 57 位教师(合计 78 人次)进行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其中主编 44 人、副主编 18 人、参编 15 人,资助金额共计 45 万余元。由理学院方桂英教授主编的高等数学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由胡颂平

49、主编的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曾志将主编的养蜂学、兰旅涛主编的动物科学专业实训教程、胡凯主编的市场营销学、陈昭玖主编的管理学、胡春燕主编的普通化学实验及普通化学、唐建军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胡菊华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九部教材入选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四、实践教学(一)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本着统筹兼顾、盘活经费、力抓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2017-2018 学年立项建设 5 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 260 万元。同时对前几年立项的校内教学基地建设情况组织了验收和检查,督促和协调校内基地建设,保障基地建设顺利进行。进一步规范管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目前,我校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54 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66 个。在 320 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中,农林牧类 120 个,理工类 131 个,人文社科类 69 个。(二)保障实践教学基地平稳运行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保障实践教学条件,自 2018 年始,学校每年划拨 60 万元基地维持费。为规范维持费管理,明确使用范围,实现专款专用,教务处出台了江西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维持费管理暂行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