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考试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B。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及“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可知,该制度是分封制,B 项正确;A 项是原始社会的制度;C 项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D 项是汉初实行的地方制度,故排除A、C、D 项。2.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中姬丙(20 岁)年龄最小,但其得以继位,说明其为嫡长子,其母为正室,故 D 项正确;父亲的宠爱、贤能德行、卿大夫的拥戴不是继位的依据,故排除 A、B、C 三项。3.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时代特征,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天下事无大小皆
2、决于上”反映了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的特点,秦朝建立了皇帝制度,C项正确;A、B两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D项是科举制的选拔标准,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4.A。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以及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西汉政权建立后” “兼采西周、秦的地方行政制度”可知,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A 项正确;B 项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于秦,且不符合“兼采西周、秦的地方行政制度” ,排除 C 项;D 项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5.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魏征引唐朝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的规
3、定以表示反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有审议权,B 项正确;A 项行使草拟权,排除;C 项是执行机构,排除;D 项属于尚书省的一部分,也是执行部门,排除。6.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材料表明宋代科举制下,选拔的官员出身寒门家庭的占比例较大,名门大族的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大量出身寒门的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社会上层,C 项符合题意;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出现在秦代;宋代正是科举制的发展时期,D 项不符合宋代历史实际。7.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中央官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官称和实职的分离,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A
4、、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凡一切政事应直接奏闻皇帝,不必报告丞相” “诛杀丞相胡惟庸”可知,这些举措加强了君主专制,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内阁,排除 A 项;B 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C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9.C。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皇帝的特诏密旨多由南书房撰拟,以此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可知,皇权在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在削弱,C 项正确;清朝的内阁无直接行政权,排除 A、B 两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此时逐渐削弱,雍正时方成为虚设,排除 D
5、项。10.B。解析本题考查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地理特点,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最大的城邦斯巴达国势最盛时领土面积也不过 8 400 平方公里” “普通城邦方圆数十里,居民数万人”可知,材料反映了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B 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不符。11.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优于他人充任一些荣耀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可知,能充任公职的关键是个人的才能,D 项正确;A、B 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12.A。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
6、现,“人人都应安分守法” ,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统治;“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 ,也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统治,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 ,可排除 B、D 两项。13.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版画中议会的形象比较高大,而国王的形象比较矮小,意在说明议会地位的提高和国王权力的下降,A项正确;国王“统而不治” ,是在责任内阁制确立后,与题干中的时间“1689 年”不符,排除 B 项;第一任首相是在 1721 年就任,排除 C 项;D 项与题干中的时间“1689 年”不符,排除。14
7、.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 1832 年的议会改革,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取消一部分贵族操纵的衰败选区 ,补充或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以议员席位;整顿了选举的财产资格”可知,该措施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A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取消一部分贵族”的特权,排除 B 项;C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 项与调整选区这一措施无关。15.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 1787 年宪法,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两院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可知,这一规定是为了权力的相互制衡,C 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16.A。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反映的是
8、法国共和之路的艰难,根本原因首先应从经济方面考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A 项符合题意,C 项说法错误,资产阶级势力是逐渐发展和壮大的;B 项是由 A 项决定的;D 两项是法国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外因。17.D。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 ,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根据“联邦参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 “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可知,该宪法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由民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属于从属地位,皇帝拥有对议会的控制权,D 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18.C。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的统一,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德
9、意志帝国是在普鲁士王国的主导下通过一系列王朝战争建立起来的,因此题干中所说的“狮子”是指在统一进程中其主导作用的普鲁士王国,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联邦制” ,排除 A、B两项;奥地利是德意志的重要邦国,但势力弱于普鲁士,并且在德意志统一中被德国打败,故 D 项排除。19.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扭转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局面,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大肆走私鸦片,随着鸦片走私的猖獗,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从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白银大量流失,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十九世
10、纪三十年代” ,可排除 A、D 两项;C 项不符合“直接原因” 。20.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在这封信中,雨果通过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指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并表达了对英法联军这一强盗暴行的愤怒之情,因此 D 项符合题意; A、B 两项表述过于绝对,C 项艺术表达并未限制其史料价值,均排除。21. B。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受到屈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B 项正确;鸦片战争中英军未打
11、到北京,排除 A 项;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有黄海海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未打到北京,排除 C 项;D 项八国联军虽打到北京,但不是从广州开始,排除D 项。22.C。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曾国藩组建湘军,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 ,曾国藩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最受尊敬最有权势的人”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都是曾国藩个人贡献或品质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23.A。 解析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史料 1 出自北洋舰队济远舰的航海日
12、志,属于直接的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故 A 项正确;史料 2 为历史著作,属于加工处理过的第二手史料,史料价值比史料 1 要低, B 项错误;C 项“均无价值”表述明显错误;历史事实只有一个,并且与撰述者的国籍无关,故 D 项错误。24.C。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根据材料的描述以及旗帜上“顺清灭洋”的字样,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25.D。 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 ,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首” ,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
13、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条款出自辛丑条约 ,D 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二、非选择题26.(17 分)(1)特点:职权分明,分工细致,相互牵制;皇帝任命郡守和县令,形成一套垂直管理系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前每点 2 分,最后一点 1 分,共 5 分)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得 4 分)(2)做法:尊重地方自治的传统;制定 1787 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 (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得 4 分)影响:保证了地方自治权,调动
14、了地方积极性;促进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完善了联邦制。 (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得 4 分)27.(17 分)(1)结局:李世民登上皇位。 (1 分)制度根源:宗法制(或嫡长子继承制) 。 (2 分)问题:正确对待史料主观性;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2 分)(2)同:形式上都是权力分工,相互牵制。 (4 分)异:唐朝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独尊;西方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实行民主体制。 (每点 2 分,共 4 分)(3)原因:传统道德的制约;多种监督方式的约束;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个人品质;唐太宗取得政权的方式等。 (每点 1 分,共 4 分)28.(16 分)(1)主权:司法主权。 (2 分)主要目的:便利日后在华活动。 (2 分)(2)未公布原因: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天朝上国思想;缺乏近代外交经验等。 (每点 2分,共 4 分)公开原因:列强的逼迫。 (2 分)(3)清政府为收回领事裁判权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中国外交逐渐与西方接轨;为日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创造了条件等。 (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得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