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城市化的动力与意义。 2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3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4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1概念:人口向_集聚和城市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 (1)推力:使得人群离开_的因素。 (2)拉力:吸引人群来到_的因素。,知识点一 什么是城市化,(重难系数: 高考指数:),城镇,范围,乡村,城市,3标志:用_的比重来表示。 4意义: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_、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生产方式,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会提高吗? 提示:城市人口增多,是城市化的表现之一,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的。若城市人口增多,但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没有提高,则城市化水平也不会提高。,1城市化的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2城市化的表现 (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1读1990201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表,回答(1)(2)题。,(1)与安徽省相比,表中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
3、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2)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第(1)题,从表中资料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第(2)题,城市就业机会多成为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答案:(1)D (2)B,1特点: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_”形曲线。,知识点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重难系数: 高考指数:),S,2发达国家和发
4、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低,慢,中期,高,趋缓甚至停滞,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的倒退么?为什么? 提示:不是,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而出现人口由市区迁往小城镇,甚至乡村的现象。这不但不是城市化进程的倒退,而是城市化更高层次的表现。,1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所示:,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比较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不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拓展延伸】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
5、区别如下表所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者出现的时间顺序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会出现郊区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会出现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目前,发展中国家郊区城市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2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如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 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B再城市化一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 D郊区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2)中心城区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是( ) A城市
6、化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第一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增加最多,属于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郊外地区人口增加最多,属于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减少,属于逆城市化阶段;第四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又开始增加,属于再城市化阶段。第(2)题,读图可知,第三阶段中心城区人口最少,该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1)A (2)C,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_。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_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知识点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系数: 高考指数:),
7、生物多样性,土地质量,建筑群,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3过快的城市化 (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_。 (2)例证 过快的城市化导致_,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4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1)发展低污染的_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_。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_。,下降,环境污染,节能建筑,污染,良性循环,教材第36页至第37页 图2.24、图2.25 (1)城市的气温比郊区_,降水比郊区_。 (2)由于城市地面多建筑,地表水下渗减少,人们可采取哪些方式增加下渗? 答案:可采取地面铺装透水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8、,人工地下水回灌等措施。 (3)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种类? 答案: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高,多,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病”,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3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3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城市内涝的窘境。强降雨过后,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城市瞬间变成“水城”。据此回答(1)(2)题。 (1)降雨后被地表吸收及渗透的水量称为降雨损失量,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越不容易积水。下图所示为城市不同地表的降雨损失量,序号和地表物
9、质对应正确的是( ),A土地 混凝土方砖 新沥青路面 草地 B草地 土地 混凝土方砖 新沥青路面 C新沥青路面 混凝土方砖 草地 土地 D混凝土方砖 草地 土地 新沥青路面,(2)很多时候,城市比周边地区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称为“雨岛”效应。下列关于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 气温高,多上升气流 车流量大、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大 多高层建筑,气流移动慢 A B C D,解析:第(1)题,由降雨损失量的概念并结合四个选项可知,降雨损失量最大的是草地,其次是土地、混凝土方砖和新沥青路面。第(2)题,城市“雨岛”效应与城市气温高,多上升气流和多高层建筑,气流移动慢等因素有关。 答案:(1)B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