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哲学论文范文示例描述:摘要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能 够代表彝族传统哲学和文化 发展理论思维水平的彝族典籍文献宇宙人文论、宇宙源流、西南彝志、土鲁窦吉等,以元气、阴阳(哎哺)、五行、八卦、干支、河 图(付托、联姻)、洛书(鲁素、龙书)等观念元素或范畴所构成的思想体系,记载了彝族先贤对宇宙起源、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宇宙结构等宇宙图景的理论观察或自然哲学的观念论述。彝族哲学与汉代天人儒学在基本哲学观念上的有机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方法上的类比推理两个显著问题上具有共同的观念特质或思维特色;天人感应和自然现象的社会伦理性质属性,是汉代天人儒学与建立在有机自然观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的彝族哲学的两个最明显的思想观念区
2、别。关键词彝族哲学;汉代天人儒学;哎哺 (天地、阳阴);五行;八卦彝族哲学和文化可谓悠久丰厚,哲学观念和思想理论显现出与中原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交流融合关系,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理论形态较高的层面来看,宇宙人文论、宇宙源流(亦汉译为训书、 说文) 、西南彝志、土鲁窦吉(宇宙生化 )等典籍,代表着彝族 传统哲学和文化发 展的理论思维水平,记载了彝族先贤对宇宙起源、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宇宙结构等宇宙图景的理论观察或自然哲学的观念论述,以元气、阴阳(哎哺) 、五行、八卦、干支、河 图(付托、联姻)、洛书( 鲁素、龙书)等观念元素或范畴所构成的思想体系,我们尽管还未能寻觅到直接的资料来判定
3、其形成发展的理论渊源,但它们至少与先秦至两汉间中原儒学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与互应,却是令人为之惊羡的。一、彝族哲学丰富的元气、阴阳观念与易传及汉代天人儒学的契合从彝族典籍宇宙人文论记载的内容与汉文古书中相应的记载内容作比较,有认为该著中“没有涉及宋代的理学,至少是宋以前写成的” 。我 们从包括宇宙人文论在内这几部彝族典籍( 其成书年代可能 还有很大差异) 的哲学思想 观念分析,其丰富的元气、阴阳观念与易传及汉代天人儒学确有太多的契合。彝典宇宙人文论载:“在天地产生之前,是大大的、空空的无极景象,先是一门起了变化,熏熏的清气、沉沉的浊气产生了。清浊二气相互接触天地同时出现了。”(且对“无极”注释说:
4、“无极,指天地形成以前广阔无边的混沌景象,古汉文记载宇宙的形成由无极生 太极 ,太极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Jkt“ ,与彝文 记载 的概念相同。”显然,彝族先贤是以“无极” 为 宇宙本源,而“无极”在中原先秦哲学中本是道家的思想概念,宋儒吸收并加以改造,周敦颐有“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之说,朱熹即把“ 无极”、“太极” 视为 “虽有二名,初无两体”。我们再返回到汉儒的 观念中来看,易传系辞中的“太极” 和 春秋中的“元” 等儒家经典中具有“最后根源” 内涵的范畴,汉代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曾被经学家作实体性的解释。如郑玄训释“太极” 为 “淳和未分之气也”(王应麟周易郑注卷七),何
5、休 训释“ 元”日:“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何休公羊解 诂隐公元年),但经典本身是看不出这种涵义的。即是说,汉代经学家或汉儒均以“气” 训释 儒家经典中之“太极”和“元” 的概念。而在彝典土鲁窦吉“十生五成”篇也说:“清浊元气足,充满天地间,布满了大地,在那个时期,宇宙大地间,生宇宙九宫,独一在中央,确实真的啊。”“还不止这些, 这青赤元气,春夏秋冬易,四季由天定,就是这些了。”巧彝族先 贤以“ 清浊二气”演化“无极 ”,即原始“无极”(混沌)之剖判,分别为清浊二气;也以“元气 ”论宇宙之始。这些观念与汉 代儒学的“元气”、“ 太极”观念是颇为契合的
6、。彝典西南彝志( 哎哺啥额) 中,“啥”、 “额” 意即“清气” 、“浊气” 。“哎”、“哺 ”有“ 阳阴”、 “天地”、“ 影形” 、“ 乾坤”等多义。西南彝志 说:“啥与额一对,他俩相结合。啥变为哎,额变为哺。”“最初的哎哺,是由阴啥,阳 额形成的。阴阳交合变化,天地有天象时代,天地形成了。”在彝族哲学的宇宙演化系统中。“无极” 、“元气”演化为清 浊( 啥额)二气,继而有哎哺天地,其中贯穿着一个核心观念:阴阳。换言之,阴阳观念在彝族哲学中尽管还主要是一种实体性存在,但已显示出一定的抽象化程度。如西南彝志中反复出现的“阴阳交合变化”、“ 阴阳两结合 ”、“阳升阴降” 、“ 哎阳与哺阴” 等
7、,这样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念,在极其朴素直观和经验性认识的思维形式里,却孕育着向更高观念形态演变发展的理论种子。在与中原儒学比较的意义上,易传从道家的阴阳二气生万物的思想观念中,上升为具有抽象意义的,但主要还是表示自然界两类对立事物或性质的思想范畴 阴阳,系辞下所谓“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其表 现出理论上的升华、抽象为泛指任何两种对立的现象,如“一阴一阳之 谓道” ,“立天之道日阴与阳”。在汉代儒学中,阴阳的这些观念内涵被保留、承袭了下来,同时又增添了新的具体的内涵。阴阳作为两种气,在汉代儒学获得了属于空间结构的方位的规定性。“阳气始出东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转而北人,藏
8、其休也;阴气始出东南而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转而南人,屏其优也。是故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伏。”阴阳位阴阳作为两种对立现象的表征,汉代儒学还赋予了尊与卑、德与刑等具有政治伦理性质的具体内涵。如董仲舒认为“阳贵而阴贱” ,“故日: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眦。阳尊阴卑在先秦已形成的阴阳观念中增益进方位的空间观念内涵和政治、伦理涵义,是汉代儒学的一种理论创造。彝族哲学中的阴阳观念,首先是表示清浊二气,具有升降、结合的特征和规律,亦具有成为天与地、上和下的空间方位内涵,这些思想观
9、念基本上完全契合于易传和汉代儒学,具有大致相同的理论水平和性质。而在阴阳观念的政治、伦理性内涵方面,彝族哲学的阴阳观念,其哎(阳) 君哺(阴)臣、阳男阴女的政治、伦理性意识,则是远远逊色于汉代儒学而显得较为简单疏浅的。二、彝族哲学五行论的宇宙图景对汉代天人儒学五行论宇宙系统的回应五行观念是彝族哲学宇宙生成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极之元气,在“天地未产时,混混沌沌的,空空旷旷的;阴与阳二者,二者相结合,产生了清气,产生了浊气。”清浊二气接触变化,产生天地;天地形成后,“清浊二气起变化,从四方漫到中央,金、木、水、火、土门门产生”l_,“五行包括了天地间的各种物体元素; 五行自身变化成各种事物”。简
10、言之,彝族哲学宇宙生成论的自然演化轨迹是清浊二气一天地( 哎哺)一五行一万物。其中,在五行观念的这个思维环节,彝族哲学发散性地展开为多个方面:第一,世界图景的五行 五方观念。即在世界 图景中属于空间结 构的五方,其性质和特色以五行来体现,并分别由五行来主管。“东方木行青,南方火行赤,西方金行白,北方水行黑,中央土行黄”_3 J(眦,“ 五行中的木,它主管 东方,掌握东方 权;五行中的金,它主管西方,掌握西方权;五行中的火,它主管南方,掌握南方权;五行中的水,它主管北方。掌握北方权;五行中的土,生产宇宙中,它主管中央,掌握中央权。”彝族哲学的这种五行 五方观念,完全对应于汉代儒学。或者说,汉代儒
11、学具有空间结构的五行观念基本被彝族哲学所备份下来。如董仲舒说:“ 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凹五行之义只是董仲舒具有空间结构的五行观念中,所突出出来的生杀寒暑润等道德属性,在彝族哲学中并没有得到复制。第二,人体的结构、生长发育及福禄威荣受五行支配。“ 当清、浊 二气充溢,由 五行而形成天地之后,随着 五行的变化,形成人体的根本。五行中的水,就是人的血,金就是人的骨,火是人的心,木是人的筋,土是人的肉。在五行成为人体雏形之后,就开始有
12、生命会动,仿着天体去发展变化,成为完整的人。” 在天地之间,天气与地气,金、木、水、火、土五行,门门都在变化呢。先从左边变化,又转向右边变化,左右交替往来变化,福禄就花蓬蓬地繁荣起来了。”彝族哲学中这种以“ 五行” 比人体结构等具有感性 经验 特色的现象,显示的是突出的类比推理的感性经验特征,这是彝族哲学现有典籍所显示的非常普遍的一种认识方法。汉代儒学也同样如此。不过,汉代儒学运思中的类比推理,表面上看来,具有十分明显的、甚至比先秦原始儒学还要粗浅的感性经验的性质,但实际上,这是汉代儒学哲学理性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它同时还具有一种理性的觉悟和很高的理性追求,即“天” 或“天道”,并且 认识到达到
13、这一哲学认识目标是很艰难的,它要以易见难地推知“天道” 、“天意”。汉代儒学所凸 显的人格之天的神秘性和很高的理性追求与觉悟,基本上为彝族哲学所无,而汉代儒学建立在感性经验事实上的类比推理,难免其认识上的狭隘性和思辨能力的贫弱,却是彝族哲学与汉代儒学所共有的特征。第三,五行相生相克。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彝族哲学和汉代儒学共同拥有的重要内容。彝族哲学中的五行相生关系,表现为河图之变,即“五生十成” 。具体说,即天一变化生水,地二变化生火,天三变化生木,地四变化生金,天五变化生土,并且是“天一生水地六成,地二生火天七成,天三生木地八成,地四生金天九成,天五生土地十成。一样主管一门,这五生十成,
14、是天地间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图形。”l1 J(简言之,五行有相生的关系,河图中五行相生的顺序为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这种五行相生的关系,可以视为就是把汉代儒学中董仲舒将五行按木火土金水次序,提出“五行比相生”的观点,与宋易 河图相结合并加以改造而成的。董仲舒 说:“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眦五行相生“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对彝族哲学中的五行相克关系,表现为洛书之变,即“十生五成” 。具体说,“ 洛 书图: 一变生水,六化成之(左变右化),二化生火,七变成之( 右化左变) ,三变生木,八化成之(左变右化),四化生金,九变成之( 右化左变),五
15、变生土,虚十四应 ,这样左变右化。”“洛书的五行顺序是 相克,即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种五行相克的关系在汉代儒学中,董仲舒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春官司农( 木)、夏官司马(火)、季夏君官司营 (土)、秋官司徒(金) 、冬官司寇( 水)等五官(五行) 失职,为解释对象,阐明五官失职则间相制约、诛克,比如“司马为谗 执法诛之,执法者,水也,故日水胜火”。 拼五行相胜而在白虎通卷二五行 中还援用人的社会生活经验来说明“ 五行相胜”之义,例如“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克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在五行框架内填充进伦理道德 和社会政治的内容,
16、是汉代儒学五行相生相胜思想的特色。彝族哲学的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则多属有机自然观的范围,即使论及人的生命由五行主管,如“金、木、水、火、土,抚养着人的生命,五行相生就顺,就有福禄。”“五行的根底厚实,(人的身体就好)。若是寒暑时刻差错,饥饱不正常五行相克,人体就会生病”,也仍然没有越出有机自然观的哲学范围。三、彝族哲学龙书、河图所表达的八卦宇宙图式,以独具特色的民族智慧丰富着易传及汉代天人儒学的八卦字宙系统论彝典宇宙人文论中有两种关于宇宙万物的世界图景。一种是上述的由清浊二气产生天地(哎哺),天地(哎哺) 产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另一种 则是二气 哎哺 四方八角四时八节 五行 万物这种宇宙演化生成
17、的过程,比前一种更为细致周详,增进了“ 四方八角”、“ 四时八节” 这一时空环节和宇宙的时空结 构内容。“ 四方八角”的“四方” ,即南北东西;“八角 ”,即“八方” ,也即哎、哺、且、舍、哼、哈、 鲁、朵,这是彝族八卦。“四 时 八节”的“ 四时” ,应是春夏秋冬;“八节” 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彝族哲学的八卦宇宙系统,在彝典土鲁窦吉中的“彝族八卦综合简表” 和 “后天八卦综合简表”全面地表达了。此表下的“说明 ”为:“东南西北四隅的二、四、六、八偶数,与四方的一、三、七、九奇数并列,四时变通,中央的五生十成,相逢相克”J(土鲁窦吉在该表前面还有一幅“ 鲁
18、 素”(洛书 )之图,下亦附有“ 说明” :“鲁素彝族名称,其意即是 龙书,相当于先天八卦。以老阴老阳为主体,南、北、乾、坤、壬、甲,九、一,是金生水;东、西,离、坎,丙、庚,三、七是木生火;东北、西南,震、巽,辛、乙,八、二是木生火;东南、西北,兑、艮,丁、已,四、六是金生水;五居中央,戊与癸生土,土生万物。“阴居于四隅,阳居于四方,阴与阴相生,阳与阳相生,阴阳分明相生相合,是十个月为一年的历法推理依据。”此表下的“说明 ”内容同上表。 (眦土鲁窦吉在该表后面 还有一幅“付托”(河图)之图,下亦附有“说明 ”:“付托是彝族八卦 图的名称,其意为联 姻 ,相当于后天八卦。以少阴少阳为主体。图中
19、表示的是,坎在北方,一六生水,甲与己合;离在南方,二七生火,乙与庚合;震在东方,三八生木,丙与辛合;兑在四方,四九生金,丁与壬合;中央为宫,五与十生土,戊与癸合。阴阳并列,故用甲乙逢木,木居于东,木旺于春;丙丁逢火,火居于南,火旺于夏;庚辛逢金,金居于西,金旺于秋;壬癸逢水,水居于北,水旺于冬;戊己逢土,土居中央,土旺中央的理论规律论定四象。西南调位后,南与北,东与西不相应,相逢相克,是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推理依据。”彝族哲学有机自然观中这种以为框架的宇宙系统,所表示的空间结构(方位) 是主要的,尽管“ 鲁素”(龙书 、洛书) 、“付托 ”(联姻、河图)所代表的两种世界图式中,八卦各自所显示的
20、空间方位有所区别,但每卦一方的空间观念特征是共同的。“鲁素”(龙书、洛书)所表示的是以哎哺且舍( 乾坤离坎) 为 南北东西“四正”,以鲁朵哼哈 (震巽艮兑)为东北、西南、西北、东南“ 四隅”的空间结构。“付托”( 联姻、河图) 所表示的是以鲁且哈舍(震离兑坎) 为东南西北“四正” ,以哎哺朵哼(乾坤巽艮) 为西北、西南、东南、东 北“ 四隅”的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八卦又表示人体结构(首腹目耳足股手口 )、自然万物(天地金水木火土山石禾泽雷风)及其发生发展,以及时令节气等等。彝族哲学有机自然观中这种以八卦为框架的宇宙系统,与易传和汉代天人儒学亦基本相似,或者说大体沿袭了汉代天人儒学 主要是在易
21、传所确定的八卦空问结构( 方位) 内,填入时令等内容,并 给予万物发生过程一个十分细致的描述。为了进行简易的比较,从而观察到彝族哲学的八卦宇宙图景与汉代儒学的八卦宇宙系统的同异关系,以及二者所共同包容的完整世界,这里也将汉代儒学八卦的宇宙系统列为下表。周易说 卦以八卦配四 时,分一年为八个季节,每卦配一个季节,占四十五日。如震卦为正春四十五日之季节,其余可以类推。说卦又以八卦配八方。说卦日:“万物出乎震震, 东方也。 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絮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不难看出,彝族哲学“ 付托”(联姻、河图)之八卦的宇
22、宙系统所表示的空 间结构( 方位)与易说卦传完全相同。汉代天人儒学的八卦宇宙系统中,还有一个对万物发生过程或阶段的细致的描述。易纬 乾凿度 说:“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日浑沦形变之始,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 又说:“ 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 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 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彝族哲学的宇宙生成演化过程,由清浊二气而哎哺 (天地),变化产生四方八角,四方八角产生四时八节,宇宙八方又变化出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与汉代儒学
23、的八卦宇宙系统对万物发生或发展阶段的细致描述,也基本吻合。所不同者是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四、彝族哲学“人仿天成”的天人关系论与汉代儒学“人副天数”之说的同异在彝族哲学中,人与天地万物始终是彼此关联、密不可分,处于同体结构之中的,人与天的关系极其切近于汉代天人儒学的“人副天数” 之说。彝典 宇宙人文论的“人生天为本” 、 “人 类天地同”章,西南彝志的“论人体和天体”、“ 论人的气血”章等均饱含有“ 人仿天成” 的思想观 念。天有日月,人有眼睛;天有 风,人有气;天有雷鸣,人有言语;天有晴明,人有喜乐;天有阴霾,人有心怒;天有云彩,人有衣裳;天有星辰八万四千颗,人有头发八万四千根;天的周围三百
24、六十度,人的骨头三百六十节。认为人本是天生的,是仿天体形成的。汉儒董仲舒说:“ 人之人本于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为人者天“ 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
25、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P,人副天数以天比人、以人 类天,天以阴阳五行、天地风云、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发展变化,相应地就形成人在生理、心理和生活的类天结构;人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结构与已认识到的自然现象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彝族哲学和汉代天人儒学共同具有的有机自然观特质或特色。但是,汉代天人儒学中那种周密的天人感应观念和人格、意志、目的之天的理论内容,却基本上是彝族哲学中的观念盲区。循着这一思维理路进行延伸,我们甚至还可以寻绎出彝族哲学与汉代天人儒学更多、更为深刻的同与不同来,从而得见彝族哲学与汉代天
26、人儒学问在思想观念上非常亲密的对接关系。结语经过上述简要的考察,我们观察到,彝族哲学和汉代天人儒学在两个显著问题上具有共同的观念特质或思维特色:一是基本哲学观念上的有机自然观,一是思维方式方法上的类比推理。彝族哲学和汉代天人儒学的有机自然观,包括两个分别以阴阳五行和八卦为框架而建构的、既有联系亦有区别的宇宙系统。只是细辨之,彝族哲学的阴阳五行和八卦宇宙系统,基本上是按照有机自然观进行建构的,而汉代天人儒学在先秦已形成的阴阳观念中不仅增益进方位的空间观念内涵,亦同时填充进政治的和伦理的涵义,在五行框架内填充进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内容,是汉代儒学五行相生相胜思想的特色,在八卦框架内既增益进伦理道德
27、和社会政治的内容,与八卦有对应结构关系的还有八节、八风、八音等,对于各种物候、物性与八卦的对应性及万物的发生过程,汉代儒学描述得更加细微和广泛。这可以说又是彝族哲学与汉代天人儒学有机自然观的同中之异。思维方式运思方法上的类比推理在彝族哲学和汉代天人儒学中都是凸显的,这种类比推理以建立在感性经验事实基础上来认识和把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体现出思辨能力上的很大短板。但汉代天人儒学在这样的有机自然观背景下又表现出对“天道” 、“天意”很高的理性追求,彝族哲学于此却又相对显得十分淡漠,或者说只是仅局限于感性经验的思维层面而疏于更进一步向“天之道”的理论内涵升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
28、14 年第 4 期建立在有机自然观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的彝族哲学和汉代天人儒学,还存在着两个最明显的思想观念区别:即天人感应和自然现象的社会伦理性质属性。汉代儒学在有机自然观基础上凝成的一个最主要的思想观念就是天人感应,这是汉代最发达、最活跃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基本的涵义是天人相通、人的善与恶的不同行为,会得到来自天的祥瑞和灾异的不同反应;天的某种兆象,预示着、对应着人世的某种事态的发生与结局。与此相联系,也就相应地引伸出汉代儒学“天有意志”的目的论观念,形成具有人格特 质的“天”的观 念,所描述的许多天人感应现象,现在看来似乎都是很荒诞的。而同样是建立在有机自然观基础上的彝族哲学,却基本没有
29、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天地万物和人类及其社会生活,无不是基于清浊二气基础上的哎哺(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 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包括人的福禄威荣等,都是自然变化的结果,目的意志、人格之天的观念在彝族哲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彝族哲学与汉代天人感应儒学的一个重大差别。赋予自然现象以社会伦理道德性质属性,也是汉代儒学的鲜明特质,而在彝族哲学只有在八卦宇宙系统中论述哎哺且舍鲁朵哼哈之间具有父母子女的伦理特色外,一般说来是不与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牵扯联系起来的,彝族哲学的有机自然观显现出非常的单纯性,也因此相比汉代天人儒学而变得比较单薄了。参考文献:1宇宙人文论 M陈英,罗囤义译北京:民族版社,19842崔大华儒学引 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王子国整理翻 译土鲁窦吉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 84王运权,壬仕 举编译西南彝志(第 l 一 2 卷)修订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5(汉)董仲舒撰曾振宇,傅永聚注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两幸拆志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7毕节地区彝文翻 译组译,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西南彝志(第 34 卷)M贵 阳:贵 州民族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