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其它内源沉积岩的概念和分类:其它内源沉积岩是由化学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所形成。按物质成分分为:硅质岩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蒸发盐岩,二、其他内原沉积岩一般特征 1、结构特征:与碳酸盐岩类似,也具有粒屑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和次生结构。 2、常见的沉积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和生物成因构造等。大部分其他内源沉积岩可以独立形成的沉积矿床,因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一、一般特征 1、概念硅质岩是指由化学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以及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自生硅质矿物(70%)的岩石。 2、矿物成分:主要成分:蛋白石、玉髓和自生石英次要成分: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氧化铁等。 3、化学成分:主
2、要成分:SiO2和H2O次要成分:数量不等的Fe2O3、Al2O3、CaO、MgO等,4、结构:非晶质的胶状结构 隐晶结构 微粒结构 生物结构 粒屑结构 交代残余结构 5、构造: 层状、薄层状、透镜体、条带或各种形状的结核 6、颜色:多样,随杂质而异,常呈灰色、灰黑色以及灰白色、灰绿色和红色。,二、主要岩石类型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因的:硅藻土放射虫岩海绵岩蛋白岩 非生物成因:碧玉岩燧石岩硅华等非生物成因可以是化学沉淀的,也可以是次生交代的,甚至与火山作用有关。,1、 硅藻土(或硅藻岩)硅藻土呈灰白色或浅黄色,主要由硅藻(成分为蛋白石)的壳体组成,其含量可达7090%,可含有少量的放射虫及海绵骨针。
3、有时含有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海绿石、碎屑石英和云母等混入物。硅藻土质软疏松多空,相对密度为0.4-0.9,孔隙度高,吸水性强,外貌似土状。页理发育,薄如质页。大部分硅藻土产于第三纪以来的海相或湖相地层中,少部分分布于白垩纪地层中。在沉积序列上,多与泥岩、泥灰岩共生,有时与火山岩共生。在年代较老的地层中,硅藻土一般转变为板状硅藻土或蛋白土,最终渐变成燧石岩。现代硅藻土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中纬度的海洋中。,2、海绵硅质岩淡灰绿色或黑色,主要由海绵骨针(矿物成分为蛋白石和玉髓)组成,有时含有少量放射虫及钙质生物,可混有少量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海绿石等。海绵岩一般为细粒,常见有坚硬和疏松两种类型。在坚
4、硬的海绵岩中,海绵骨针由不同比例的蛋白石、玉髓和自生石英胶结而成,致密,不透水。纯净、疏松的海绵岩极少见,仅见于个别地区的第三纪沉积中。海绵岩多分布于新生代地层中。,3、放射虫硅质岩 多为深灰色以及红色与黑色,主要由放射虫的壳体组成,矿物成分为蛋白石,常含有硅藻、海绵骨针。常为薄层状,致密坚硬。在较老的地层中放射虫(蛋白石和玉髓)已重结晶为微晶石英。 在现代海洋中,放射状软泥分布于低纬度地区的赤道附近,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赤道地区广泛分布,其放射虫含量可达60-70%,并常混有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4、燧石(燧石岩) 呈灰色、灰黑色、黑色等深颜色,也有呈黄色、红色和白色者。燧石主要由玉髓、蛋白
5、石和石英组成。年代愈新,蛋白石含量愈高。常含有粘土矿物、碳酸盐及有机质等混入物。也可含有少量的放射虫、海绵骨针及有孔虫。 按照产状,燧石可分为层状燧石和结核状燧石两大类。 此外,硅质岩和硅华。前者是一种含有氧化铁(可超过5%)的层状燧石岩;后者是形成于温泉泉口的化学成因的硅质岩。,三、硅质岩的成因二氧化硅的来源二氧化硅沉淀方式二氧化硅形成阶段二氧化硅沉积时的水深,1、二氧化硅的来源陆地上硅酸盐和硅铝酸岩的化学分解火山作用生物来源,2、二氧化硅沉淀方式生物作用方式:硅质生物的堆积硅质生物分解水中的铝 硅酸岩质点;良好的保存方式: 化学作用方式:化学沉淀作用,2、二氧化硅沉淀方式生物作用方式:硅质生物的堆积硅质生物分解水中的铝硅酸岩质点;良好的保存方式:化学作用方式:化学沉淀作用,pH值与方解石、非晶质SiO2和石英的溶解度关系图,3、二氧化硅的形成阶段 (1) 原生沉积的:硅质板岩 、层状燧石 (2)成岩作用的产物:燧石结核,证据:沿石灰岩裂缝分布结核形状不规则保存有碳酸盐岩的残余结构和构造 4、二氧化硅形成的水深千米以上的深水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