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传,曹刿论战,作家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
2、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曹刿论战,发生战争的原 因是齐襄公时,政 令无常,他的弟弟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分别逃到莒(j)国和鲁 国避难。,背景简介,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杀死,无知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
3、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曹刿论战,掌握下列红色字词的读音:,(1) 曹刿( ) (2) 又何间( )焉 (3) 肉食者鄙( ) (4) 弗( )敢加也 (5) 小惠未遍( ) (6)小信未孚( ) (7) 公与之乘( ) (8) 战于长勺( ) (9) 下视其辙( ) (10)登轼( )而望 (11)彼竭( )我盈( ) (12)望其旗靡( )(13)夫( )战 (14)牺牲玉帛 ( ),gu,jin,b,f ,b
4、in,f,chng,sho,zh,sh,ji,yng,m,f,b,二、重点词句,1、十年春,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小惠未徧。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伐:攻打,鄙:鄙陋,在文中指 目光短浅。,间:参与,徧通“遍”,遍及,普遍。,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 信:言语真实。,6、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9、既克,公问其故。,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虽然,可以:可以凭借,克:战胜,10、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 11、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鼓:击鼓。
5、作:振作。 再:第二次。,测:估计。伏:埋伏,三、问题探究,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何以战”的条件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忠之属也” (取信于民),3、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6、本文一个有名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一鼓作气 ,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探究性学习(一),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齐师伐我,公将战 肉食着鄙,
6、未能远谋,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探究性学习(二),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四、 结构分析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第三段:写曹刿
7、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动向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战前,战中(参战),战后(论战),曹刿请见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问战,小大之狱必以情,衣食所安 弗敢专,牺牲玉帛弗敢加,攻击 勇气 彼竭我盈,追击 惧伏 辙乱旗糜,民弗从,神弗福,忠之属,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可,齐人三鼓,可矣,下视其辙,齐师败绩,遂逐齐师,临阵从容 胸有成竹 把握战机,谋略过人,
8、五、人物形象曹刿,“请见”、“何以战”: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论战:审慎、有军事才能军事家,?,鲁庄公,1、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2、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4、用人不疑,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5、善于总结经验,“既克”后“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3、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齐鲁长勺之战,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
9、见,4、曹刿入见,5、曹刿论战前准备:战略取信于民,6、曹刿指挥作战:战术,一鼓作气,敌乱我追,7、曹刿总结胜利原因,详写,略写,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解析: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细情节,而对鲁庄公与曹刿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对战前政治准备又作了重点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对战争的场面作细致描写,只作概述。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了两个“未可”,两个“可矣”,也不讲原因。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细写曹刿论“何以胜”。曹刿对“击鼓”一事的解释,“追击”一事的解释充分表
10、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文章所以要这样安排详略,主要是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3.曹刿论战刻画人物手法多样课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曹刿请见”表明他对战事已成竹在胸。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回绝了乡人的劝阻,表明他对统治者的鄙陋已有认识。下面的文字则具体表现“鄙”与“远谋”二者的对比,衬托了曹刿的卓越才干。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对话,庄公前两次回答,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的赐福上,表现了他的“鄙”。曹刿认为“小大之狱”是“
11、忠之属也”,是取信于民的表现,这样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战争才有可靠的保证,这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战争胜利了,庄公仍糊里糊涂,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科学而透辟的分析与之又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全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塑造了人物的形象。,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卓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中心思想:,3.说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公与之乘,小大之狱,登轼而望之,公将鼓之,故克之,(1),代曹刿,的,齐军撤退时的情形,表示陈述语气,他们,指齐军,(2),其乡人曰下视其辙公问其故望其旗靡,代曹刿,代齐军,取胜,代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