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州大学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简介为了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从 1991 年至 1996年,国家教委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四批在全国部分高校建立了 83 个“国家理科基 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简称“理科基地”), 这其中包括兰州大学地理学(1991 年 10 月)、物理学(1993 年 11 月)、化学(1993 年 8 月)和生物学(1993 年 8 月)基地;1995 年 1 月,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 51 个“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文科基地 ”),其中包括兰州大学历史学基地;2002 年 7 月,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批准在
2、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 36 所高校建立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除此以外,兰州大学还建立了“甘肃省数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0年)、 “甘 肃省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2001 年)、 “甘肃省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002 年)、 “甘肃省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含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放射化学 2 个专业方向)、 “甘肃省理论与应用力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7 年)、 “甘肃省草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2007 年)、 “甘肃省管理学人才培养基地”(2008 年)。2003 年,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共同建立了“大气科学基 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3、”。这种局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模式也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至此,兰州大学拥有人才培养基地 14 个,拥有国家理科基地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四,是少数几个基地相对集中的高校之一。并且,兰州大学主办了高等理科教育杂志,多次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有关工作会议,在兄弟高校有广泛的影响力。目前,兰州大学人才培养基地在结构上形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力学、农学、信息、核学、史学、经济、管理”学科齐全、有利于发挥整体效能的格局。多年来,兰州大学将基地建设置于带动整个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基地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明确,形
4、成了适合基础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效果。一、基地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兰州大学基础学科齐全,教学和科研力量雄厚,学校素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优良传统,并且一度形成高等教育界的“兰大现象” 。学校的基地办学指导思想包括:基地整体性建设;打破专业方向界限,按一级学科培养人才;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标准、 强培养、严要求、高 质量” 的方案;坚持本科培养阶段的相对独立层次,但在 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上保持与研究生教育的恰当衔接;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单独设班等。经过多年实践,学校探索出了“ 强化基础,加强实验,因材施教,重视创新” 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基地的师资队伍学校基地教
5、师队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高职教师比例、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科研实力等,在校内各学院都是最好的。公共课 任课教师在全校公开聘请,坚持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给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的传统。专业基础课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其中既有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也有国家跨世纪人才和留学归来的学术新秀。三、基地学生的选拔与管理为保证基地生源质量,学校自建立基地以来实行新生入学后考试选拔制度和培养过程中动态对流制度。2004 年起将人才培养基地直接列入招生计划,基地班学生选拔直接纳入招生过程,各基地择优录取 35 名左右优秀学生组成相关专业的基地班,同时各专业还设有普通班
6、。每学年根据学生成绩,基地班与普通班间实行大约 5-20%的对流,通过竞 争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始终保证基地班学生质量,促进 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基地 对优 秀学生实行“ 学士-硕士-博士 ”连读制度。2015 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全面推动本科专业大类培养,通过高考或新生基地班考试选拔拟录取到基地的学生先经过一年或两年的培养,然后基地所在学院通过分流选拔的方式组建基地教学班级,进一步强化了“因材施教、分 类培养”的原则,优化了基地学生选拔和培养机制。四、基地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四年培养,基地毕业生的质量从整体上达到优秀水平。以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看,学校各基地的平均考取率在 80%以上,为国外一流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研究生生源,基地班学生绝大多数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都获得过不同级别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