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马踏飞燕的时代艺术精神摘要:汉代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非常精美的雷台汉墓青铜陪葬器物,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关键词:马踏飞燕 文化 汉代 艺术精神第一次听说“马踏飞燕”是小时候从一部电影上了解的,当时只是觉得它很亮很美,好想近距离摸摸它,如今又一次深层次的了解得益于中外美术鉴赏这门选修课,让我深深地被它吸引。我无法想象那么大的身子怎么可能踩在一只燕子身上而不倒呢?1969 年甘肃省出土了一件青铜作品,据
2、推测这件作品始于东汉时期,1986 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后以“马踏飞燕”闻名于世,引发了众多海内外人士热评相信很多初次接触到“马踏飞燕”的人都会有相同的疑问,就是马蹄下的那只燕子怎么可能承受得住那么大的一匹马的重量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两千多年的大汉王朝来了解一下前因后果了。大家都应该看过大汉天子吧,由黄晓明主演的汉武帝刘彻,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一个永不满足的帝王的雄心壮志。他联合西域,平定北疆,迫使匈奴永远不再侵犯大汉王朝,成为及三皇五帝以后,有史以来的“不朽六帝” 。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知道大家关注过没。其实,汉代是一个经济文化大统一的社会,汉代初期的楚文化,先秦道家以及汉
3、武帝起的独尊儒术的文化观,经过文化大统一的糅合,汉代雕塑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精神。汉代雕塑艺术,突破商周以来厚重严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铺张大气、浪漫想象的美学新风。其包罗万象的史诗般画卷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筑起后代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汉代雕塑艺术品,多用于墓葬装饰,在有限的空间里,人们用不同质地的平面和立体造型,刻画出天上、人间、地下三界浑然一体的缤纷世界,让幽暗的墓葬空间显现出人间真情。汉代巴蜀地区出土的雕塑类文物艺术品,秉承本地区传统,得区域文化滋润与工匠灵性陶冶,展现出特别的现实旨趣、清新风格和浓郁生活气息,在中国汉代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深深地
4、影响着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汉代纪念性、仪卫类雕塑以陵墓石雕作品多见,往往带有很强的象征性意义,西汉霍去病墓地的修建以及墓地的石雕作品最为典范。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工匠师把墓地修建成祁连山的形状,在山形墓地里遍植草木,并雕刻了一些石猪、石虎等凶猛异常的野兽隐没于墓地之中,以营造经常有野兽出没的特殊地理环境。在墓地前草坪里还放置了一组以战马为主题的大型石刻作品:跃马 、 卧马 、 马踏匈奴 。这三件作品象征性地体现了霍去病将军当年带兵打仗的过程,并以此歌颂将军所建立的奇功伟业。整个墓地没有一尊霍去病的雕像,但是人们却能够通过墓地睹物思情,回忆起将军当年带兵作战之艰难的情形,通过以战马为主题的石雕作
5、品,让人们联想起将军的军队之雄强。 马踏匈奴作品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将军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也”之宽广胸怀,体会到了将军以民族安危为重、为国忘家的英雄气概,领悟到将军的高尚品格与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些作品很好地突出了主题,使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了完美统一。汉代雕塑中吸取了中国民族绘画特点,在雕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以及采用中国写意画造型中不求外形肖似而在于内在精神、本质的体现,追求“不似之似”的创作形式,更好地体现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念与审美情趣。而在秦俑造型中,则以圆雕形式,对艺术形象进行精细刻划,特别是头部,以求形神兼备,因而在造型上体现出高度写实的特点。从中国民族艺术发
6、展的高度来看,秦代雕塑相对汉代雕塑,其内涵与气魄就要稍逊一筹了。以西汉霍去病墓地石刻为例,雕刻者根据石头的天然形态,依形取势,精心构思,整体入手,巧妙运用多种雕塑语音,并融合中国民族绘画特点,力求外形轮廓的清晰,突出特征,刀法洗练,概括、单纯、奔放,雕塑作品中不作细节小处的精雕细琢,集中表现了动物的庄重雄强,强化了动物内在精神的体现。作品含蓄,耐人回味。例如马踏匈奴 ,雕刻者以圆雕、浮雕、线刻手法结合使用,雕刻了一匹高大壮实的马,将一个匈奴兵踩在脚下。作品中注重整体表现,取舍大胆,着重体了现马的强壮,舍弃了鬃毛、马尾等,集中体现出战马气宇轩昂、庄重雄强的特征。 跃马作品则利用一块平整的大石块,
7、大胆概括,强化战马头部与颈部,刀法奔放有力,外形轮廓极为清晰,线感强烈。雕塑语言与中国绘画语言巧妙结合,无论外形还是肢体结构的表现,恰到好处地运用中国画的线条的表现力,表现了一匹腾空而起的战马,充满生气与活力。为了加强力量感与整体感,雕刻者保留了马颈之下的那部分石头。这部分石头看似多余,实际上保留它更好地强化了战马跳跃的力量感与疾速感,让人寻味。汉代的陶俑雕塑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东汉陶俑雕塑,擅于抓住动人的情节与典型的动态特征来表现,尤其是擅于捕捉生动美好的瞬间动作。在对人物面部表情刻划时,极力表现对象内心深处的喜悦神情,这些神情丰富多彩又极具个性和特征。在所有的东汉陶俑中,笑得
8、最为灿烂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便是说唱俑了,这件作品可谓是汉代陶俑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杰作。作品里边塑造了一位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动形象,他身体肥胖,光着臂膀,赤足,右手扬起鼓锤,左臂环抱一鼓,右脚高抬,边击鼓,边说唱。似乎是说到最为精彩感人有趣之处,因此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神采飞扬。造型中面部神态刻划非常夸张,四肢与躯干部分十分概括。作品极具戏剧性,使情节达到了高潮。作品中的形象诙谐有趣,令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总之,汉代的雕塑以其豪迈奔放和激情浪漫的气质,彰显了刚健雄浑的艺术风格。作品中现实性与浪漫性、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正是中国民族美术写意魅力的具体呈现。汉代
9、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标秉着中国古代雕塑史,在中国古代美术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马踏飞燕 ,又名马超龙雀 铜奔马 ,为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青铜器,于 1969 年在甘肃省武威雷台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 34.5 厘米,身长 45 厘米,宽 13 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
10、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骏马的形象出现于汉朝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这件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马踏飞燕的整体形象,它头短颈长,身体浑圆,躯干粗实,四肢修长,弯尾上扬,张口嘶鸣;在四蹄腾空的右后蹄下踏着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故名“马踏飞燕” 。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
11、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这样一来,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飞燕的构思另一个高妙之处在于,铜马三蹄凌空飞驰,作为摆设的工艺品,其独蹄的支点又当如何稳定呢?有了这只飞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既合乎力学原理,又将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
12、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欣赏了这件千古一马,怎不叫人为我国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艺术而肃然起敬呢!而将“马踏飞燕”的寓意引申至现实生活,可以归结为四点:(1)志存高远。不甘于平地慢行的踏燕之马,之所以要踏燕,是心中渴望飞翔,要如天马一样行空,目标在天,在理想的尽头。是高远的目标点燃了它心中无限的激情,激发起它心中无限的斗志。惟有目
13、标清晰,宏大高远,才能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2)理性务实。踏燕之马之所以能够踏燕而不倒,在于所踏之处理性而完美地实现动感的平衡,不唯心,不教条,不固守,不唯经,只唯理,及时把握住了一切发展的可能,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3)行为划一。奔马之所以可以踏燕而起,在于它的四蹄、身躯、首尾都能随其心中理念而动,协调一致,身心如一。任何的自由散漫,都足以使自己失去平衡而毁掉心中的目标。(4)危机意识。飞燕正在高飞,能否踏得住尚不能确定,并且随时都有踏空的危机。必须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准备充分,务实跟进,眼明蹄快,才得以调动敏感神经与周身力量,踏燕而行。马踏飞燕,它不仅展示了汉代经济文化的繁荣,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充满斗志的勇武象征,而且表现了蓬勃进取的时代精神,自由奔放的浪漫情怀,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精神,构成了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主体。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总之, “马踏飞燕”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品,其艺术价值令人赞叹,但其所蕴含的更深远、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追寻。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绝不仅在于保护古代文物,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