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甘味药作用特点【摘 要】对甘味药的产生与含义、功效进行论述,认为甘味具有能补、能和、能缓的作用特点。 【关键词】中药;甘味;作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1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等不同的药味,能够发挥各不相同的治疗效果。五味理论体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其最初形式是饮食调养理论,包括四时五味的宜忌、过度食用五味所带来的不良反应等。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最早将五味作为药性理论进行阐述。中药中约有三成药物带有甘味,本文主要阐述甘味中药的作用特点,以期为甘味中药的配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甘味
2、的产生与含义 “甘”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中:“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说文解字注中提到:“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 ”甘味最初的产生,是表述口尝的滋味,是用人的感觉器官感受、辨别出来的。甘味的原始含义,是食物、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 黄帝内经中提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将五味划分阴阳,甘味属阳。 “土生甘,甘生脾”将甘味与五行、五脏相联系。 “甘”归属于“土” ,入于脾脏,并与五色、五音、五窍、五体、五声、五志等内容形成对照关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甘味不仅仅是药物本身口尝滋味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高度概括了药物的作用,能够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2 甘味药功
3、效 黄帝内经中有甘补、甘和、甘缓之说。 中药学(第四版) 中总结到“滋养补虚、消食和胃、调和药性和缓解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 2.1 甘味能补 甘味在五行归类中属土,土能生养万物,素有“土载四行” 、 “土为万物之母” 、 “万物土中生” 、 “万物土中灭”之说,因而补益功能是甘味最重要的功能。 灵枢?终始第九中记载:“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指出甘味药物可以通过补益作用治疗正气虚弱之病,其能补体现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 本草汇言:“人参味甘性温,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 ;名医别录:“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利阴气” ;医学启源:“熟地黄补血虚不足,
4、虚损血衰之人须用,善黑须发” ;本草经疏:“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故其味甘气温” ;神农本草经:“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等均利用甘味分别治疗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证。中药学(第四版) 补虚药一章提到的六十味药中,有五十味均具有甘味。之所以甘味药在补益作用上明显,原因归结于其中的成分如皂苷、脂肪、糖类、氨基酸与蛋白质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帮助改善生理机能,部分滋补强壮方剂成分中,均可见有甘味药、沙参、麦冬等?肫渲小纱蠖嘁硎笛椤俅惭芯孔柿现芯?可发现,甘味药有补阳、补阴、补血、补气等功效,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上效果显著,这
5、在中医学理论中有所提及,如“甘能滋补强壮” 。 2.2 甘味能和 甘味能和指甘味药具有消食和胃、调和药性的功效。 甘能和中,即和胃,具有治疗胃气不和、消食和胃的作用。如山楂味酸甘,功善消食化积,能够治疗各类食饮积滞之证,是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麦芽味甘, 药性论指出其可“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尤善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主治米面薯芋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治疗“一切食积”轻证之常用方保和丸中,山楂、神曲、莱菔子这三味主药均具有甘味,可消各种饮食积滞。甘味具有调和药性的功效,能够在方剂中缓解其他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方剂趋于平稳。一方面,甘味药可以使整个药方不致过于峻猛,能够偏于平和。
6、1如大青龙汤中倍用炙甘草以益气和中,既可以缓解辛温峻散之力,又能够调和诸药,且防石膏寒凉伤中。另一方面,甘和还体现在甘味药的解毒作用。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有乌头汤方,其中乌头这味药辛热有毒,张仲景在将乌头与其他药物混合煎煮前,先用蜜煎煮,可知生白蜜可杀乌头之毒。2再如其他黄龙汤、半夏泻心汤中,均取甘草调和药物成分,如用于芒硝、人参与大黄的调和,使药物达到表里双解效果。特别对于部分患者疾病症状表现多变,如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寒热交错等,治疗中需做到表里双解、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等。但该类药物用药下有不协调表现,取得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所以考虑加入适量甘味药用于调和,达到治疗目的。
7、2.3 甘味能缓 甘味药的缓急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筋骨肌肉、五藏六府拘挛疼痛。3如小建中汤,可治疗脏腑挛急痛证,方中重用性味甘温的饴糖,可缓急止痛;臣以芍药,可柔缓肝之急而治疗腹痛,与饴糖相配伍,酸甘化阴,养阴缓急而止腹痛拘急;佐以炙甘草,也可缓急止腹痛。如天麻味甘质润、钩藤味甘性凉,都具有甘味,都可以息风止痉,治疗惊痫抽搐。有研究报道中也指出,甘味药中极性基团较多,通过络合其他药物,将有超分子基团形成,在药物基团结构形态发生变化后,于病灶处分解,功能及作用下,对病灶起到抑制作用,药物疗效持续时间较长,起到明显和缓作用。如伤寒论中,对四逆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对比,发现四逆汤内有甘草成分,尽管用药后
8、起效作用较慢,但对于大鼠心肌收缩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持续时间长,而干姜附子汤内无甘草成分,虽起效较快,但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短,说明甘味药应用下在和缓效果上显著。 2.4 甘味泄渗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指出甘味将淡味药特性涵盖其中。从 22 味渗湿药中发现甘味之品达 15 味之多,药物应用下对于湿浊阻滞证如水肿、小便不利等均有明显功效,其中的甘淡之品主要以薏苡仁、滑石、茯苓等为主。再如五苓散、猪苓汤内五味药,对水湿、水肿效果显著。这些均提示,甘味药用药下,在渗血水湿功效上显著。 3 结语 甘味药具有能补、能和、能缓的功效,通常来讲,滋养补益,消食和胃,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于治疗正气不足,饮食积滞不化,疼痛挛急,调和药性,中毒解救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吴文博.五味莫美于甘J.中国中医药报,2017.9.21(4) 赵开政.经方配伍规律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6):51-52 朱燕飞,楼英.甘味药作用特点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15(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