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画境音响.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253752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画境音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画境音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画境音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画境音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画境音响摘要: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 的最典型代表 ,其画境悠远、音响流长、自然和谐的诗作流传千古,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苏轼曾这样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多才多艺的王维常以诗人兼画家、音乐家的审美眼光观察世界,把绘画的精髓带入诗歌的天地,将音乐的灵魂融入诗歌的创作,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灵动、或玄妙、或淡远的传神之作。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诗情画意 ; 山音水响 ;自然和谐正文:山水田园诗是王维山水诗创作的源泉,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诗句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出现了。自陶、谢以来,山水田园就已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并积

2、累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经验。加之王维多才多艺,具有深厚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修养,在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将山水诗创作中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使其诗画境悠远,音响流长,自然和谐。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王维山水诗的诗情画意 王维描写大自然景色的高妙之处在于善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发性。擅长以最和谐的方式进行构图,把握光的作用,运用透视,对各种景致的远近、色彩、浓淡以及明暗进行巧妙处理,使得其诗空灵飘逸,开阔辽远,极具层次感、虚实感。他将山水画的悠远空灵与诗歌的虚静玄妙相结合,将自然景致的明净清新、灵动活脱展现在读者眼前。(一)透视运用

3、,幽亮对比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中,一直强调画理中的透视、明暗对诗歌意境的构造作用。鹿柴中的一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了一缕略带暖意的日光,冲破密林深处的幽暗的情景。古木参天,树林深处;夕阳射入,青苔微光,成为了两个透视点,两个透视点结合在一起,互相映发,虚实相生。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因日光的射入映着昏黄的微光。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在冷色之中,幽暗之外,掺进一丝暖色,抹上一线光亮。冷色、幽暗的印象更鲜明。以光敷色,冷暖交辉,透视点的高妙组合,更因“返景”短暂而令人回味。(二)远近结合,凸显空间王维在山

4、水诗创作中,不仅关注透视和明暗对意境创造的作用,而且还注重视角的转换、远近的结合,更加凸显了空间,令诗歌具有无限的美感。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末两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勾勒出一幅幽静恬美的图画。前一句写远空,天色已暝,皓月当空,朗朗的月光透过林间空隙洒下点点光影,镜头自上而下;后一句写近地,镜头由远及近,山泉从在圆润洁净的山石上潺潺淌过,清澈碧透,映着月光,映着松影,交相辉映。镜头的转换,远近的结合,画面的留白,拓展了空间,加之“朗月下点点光影”的烘托渲染,更加勾起读者思维,引发联想与想象,一幅幽清明净的山居秋暝图如在眼前。(三)色态融合,浓淡相宜王维山水诗的多是青绿色调,他的高妙之处

5、在于运用或浓或淡的色调,将景物的“色”与“态”融合在一起。在送刑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二句中,诗人把握住了特殊光线下湖面、潮水色泽的描写。以“白”展现了安若明镜、广袤开阔的湖面,而固有色不是“青”的潮水在特殊光线的照耀下却青光灿灿,有着一份汹涌澎湃,笼罩天地的“态”。湖面呈“白”,天地呈“青”,青、白之色的活用,表现了湖面的静态和潮水的动态,表现了时间和运动。色态的融合,浓淡的相宜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唤起了读者脑海中对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这种自然和谐的意境是“诗人之情”与“自然之景”自然熔铸。情景自然完美的融合,使得诗作真切、传神。之所以说王维山水诗极具诗情画意,正是

6、因为诗人能够以有别于他人的眼光观察世界,发挥语言启发的最大限度。他将画理中的角度选择、透视运用、明暗虚实、色彩搭配广泛灵活地运用于山水诗创作中,并以极具启发性的语言,展现自然景致的明净清新和灵动活脱,使诗作不仅极具诗情,而且兼备画意,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无限美感。二 、王维山水诗的山音水响王维曾担任过太乐丞,太乐丞是掌管朝廷的音乐机构。在此期间,王维积累了丰富的乐理知识,提高了音乐鉴赏水平。而后期,他长期隐居山林水壑,培养了对自然景致独特的感知力。在担任太乐丞一职的社会经历和长期隐居山林的自然陶冶下,诗人兼音乐家的他凭借着自己长期隐居山林水壑之间对自然景致的独特感知与对乐理的娴熟运用

7、,匠心独具地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写入诗中。诗人常以“空山”、“水响”、“鸟鸣”等作为山水诗的写作题材,而在“山”、“水”、“鸟”等意象的动静辩证关系上,却能够以含蓄清新而又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动静相映,音韵和谐的篇章。(一)悠扬舒缓,音韵和谐王维山水诗的音韵美得益于他对韵、律、调的准确把握。他的山水诗音韵和谐、情趣丰富、意境优美,诗中或排韵或隔韵,朗朗上口,巧妙地发挥了诗歌自由灵活、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在鸟鸣涧这一山水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展现的是:在静谧的空山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桂花纷纷落地的声音,连山鸟也因为月亮的初出受到了惊动,它们不时在山间春涧中鸟鸣

8、几声。落花纷纷,月出鸟惊;空山涧鸣,回音阵阵“花落”、“鸟惊”、“涧鸣”成为一体,融汇在山水之间。似乎静到极处的景致却又显得有声有色,悠扬舒缓,自然和谐。让读者清晰地感觉到诗人的内心节奏,谛听到山林水壑的韵律,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二)静中有声,动静相映静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他常以“空山”作为山水诗创作的题材。与此同时,诗人也善于静中写声,描绘动态。其诗以声写静,静中有声,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在山居秋暝一诗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皓月当空照松间,清澈碧泉石上流”的静谧, 而“竹林浣女笑音归,莲动渔舟下网”的喧闹又孕育在这静谧之中。这种喧闹却又并未打破这片宁静,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动静交映,

9、自然和谐。皓月当空在上,石间清泉在下,松间是静,清泉是动。 “皓月”、“碧泉”、“竹林”似乎是清冷的、寂静的,“泉流”、“竹喧”、“莲动”静之中有着实流动着几分活泼,静中之动又更加显现出山之寂静。这种静是有声之静,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生命。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被诗人刻画得自然生动,韵味深长。(三)玄妙空灵,清幽淡远王维的山水诗以玄妙空灵、清幽淡远的意境而传颂千古。王维的山水诗不以写景为主要目的,而是崇尚写意,追求一种韵味的体悟。在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诗人落笔先写傍晚时分山里空空荡荡不见人影,给人一种静寂辽阔的空灵感。接着以“但闻”笔锋一转,打破此前的平淡宁静,

10、引出了喧哗的人语响更加突出山的寂与空。这一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语响”一直荡漾在山谷之中,荡漾在诗人的心间。空谷传音,却又看不见说话人,寻不到说话源,这声音仿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而空谷传音之后,夕阳的余晖射入深林,映着昏黄的微光,更加触发人玄妙空灵,清幽淡远的感觉。之所以说王维山水诗极具声韵美,正是因为王维有着担任太乐丞的社会经历和长期隐居山林的自然陶冶经历,加之诗人兼音乐家的他凭借自己对自然景致的独特感知与对乐理的娴熟运用,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以含蓄清新而又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山林水壑的韵律和诗人自身的内心节奏。这样在无形中形成了其“流莺百啭,宫商并奏”的诗歌风格。 总论:多才多艺的王维将

11、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渗透在诗歌创作中,以清新脱俗、明净淡雅而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将自然界中的色彩美、声韵美、情态美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他以诗入画,又以乐融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流莺百啭,宫商并奏”的山水意境,拓展了艺术的发展空间,为我国诗歌艺术的创新与成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参考文献:1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刘崙、马跃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3曾晓锋: 大学生美学基础,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4陈贻焮: 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5王明居: 唐诗风格美新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6鲍鹏山: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陈书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周建忠: 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