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章:注册会计师审计概述 1.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 2.鉴证涉及的三方关系人包括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 责任方是指对鉴证对象负责的组织或人员。 预期使用者是指预期使用鉴证报告的组织或人员。 3.审计的分类: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审计或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国家审计) 、内部审计。4.会计事务所主要有独资、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合伙制四种组织形式。5.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审计、审阅和审核;相关服务业务则主要包括:执行商定程序、税务服务、管理咨询及会计服务
2、。 6.审计主体是从事具体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审计的客体是采用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手段既包括传统的手工方式,也包括利用计算机、网络及这些经济活动载体的会计信息;审计的内容不局限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营审计等已发表审计意见为目的诸多方面。第二章:审计目标 1.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的演变:查错防弊阶段,财务报表验证阶段(资产负债表验证阶段、会计报表验证阶段)查错防弊与财务报表验证并重。 2.审计的总体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搜集审计证据最终是要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否公允表达形成结论,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 3.为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注册
3、会计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 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注册会计师应该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4.具体审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1)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该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 2)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能够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3)合理保证意味着审计风险始终存在,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合理的审计证据。 5.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取
4、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6.管理层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定、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7.管理层的认定有:存在或发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完整性(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权利和义务(资产负债表) 、估价或分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表达与披露。8.与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发生、完整性、好似我、截至、分类) 与余额相关的认定(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 与列报的认定(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分类和可理解性、准确性和计价) 第三章审计报告 1.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
5、文件。 2.财务报告的组成内容: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相关信息的资料。 3.财务报表编制的控制措施:1)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分工和指责安排应当明确;2)准备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有关对账、调账、差错更正、结账等流程控制要求应当明确;3)起草财务报告、校验、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审核批准等流程应当规范。 4.信息披露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监管规定,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强制或自愿披露所有重要事件和交易事项的信息。 5.信息披露规范的具有内容:定期报告,临时报告,日常信息披露。 6.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的基
6、础上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的作用:鉴证、保护、证明。7.审计报告的种类:按性质分: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报告的目的分:公布目的的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报告;按照详略程度分: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不同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类型,保留意见类型,否定意见类型,无法表示意见类型,带强调段意见类型。8.不同意见的审计报告出具的条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条件:1)财务报表已经按照使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放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
7、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出具保留意见的条件:1)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2)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出具否定意见的条件:1)财务报表没有按照使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当未调整事项、未确定事项等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超出一定范围,以致财务报表无法被接受,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失去其价值。 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条件;审计
8、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第四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1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使得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充分性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时。 3.审计证据的数量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1)受错报风险的影响,错报风险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2)也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4.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
9、,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5.当审计证据的项关于可靠程度较高时,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少;反之,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多。 6.审计证据的分类:按外形特征划分:实物、文件、环境证据;按来源划分:外部证据,内部证据;按获取的证据对审计结论的支持程度划分:直接证据、间接证据;案证据所提供的逻辑证明划分:正面证据、反面证据。 7.收集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具体审计程序: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8.审计证据的整理方法:分类、计算、比较、小结、综合
10、。审计证据评价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合理怀疑,恰当分析原则。审计证据评价需考虑的因素:审计证据的特性(适当性、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经济性,审计证据评价中的职业判断。 9.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10.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1)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2)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3)是明确审计责任,评价、考核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的依据;(4)便于进行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5)对未来的审计具有参考备查价值。 11.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按性质和作用分:综合
11、类、业务类、备查类;按内容分:分析表、问题备忘录、核对表。复核:三级复核制度(项目经理 -详细复核;部门经理-一般复核;主任会计师-重点复核) 12.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1)审计档案的分类:永久性档案(审计项目管理、被审计单位背景资料、法律事项资料) ;当期档案(沟通和报告相关工作底稿、审计完成阶段工作底稿、审计计划阶段工作底稿、特定项目审计程序表、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合并财务报表的工作底稿) 。 2)审计档案的所有权与保管:所有权属于承接该项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 60 天内,审计业务终止后的 60 天内;审计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至少保存
12、10 年。3)审计档案的保密与调阅。 第五章重要性 1.重要性是指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2.进行重要性判断需要考虑的因素:a 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b.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方面的考虑;c.确定重要性水平必须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d.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某单位面临的特定环境。 3.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初期确定其认为重要的财务报表错报汇总数。4.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a.估计尚未更正错报的汇兑数;b.评价尚未更正错误的影响。5.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大(反
13、向关系)第六章审计风险 1.账项基础审计产生的背景:在审计初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单一,这种方法基本能适应需要。 制度基础审计产生的背景:账项审计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在经济规模扩大、业务复杂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寻找更为可靠的,更有效的审计方法,这就产生了制度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背景:由于制度基础审计的不足,适应不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风险基础审计随之而起。在审计期望差距和执行差距这两个因素下产生的。 2.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主要区别: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的依据不同;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同;对内部控制的运用不同;对审计风险的处理不同;审计的出发点不同。 3.审
14、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4.审计风险的分类:审计职业风险是指可能对审计至业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审计项目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某一个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5.审计风险有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是注册会计师未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6.重大错报风
15、险的评估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注册会计师必须扩大审计范围,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将检查风险降低,以便使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期望水平,反之亦然。 7.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呈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 第七章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2.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以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3.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
16、本原则:合法项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4.内部控制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 5.内部环境的内容: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 风险评估的内容: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 控制措施的内容: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信息系统控制。 信息与沟通的内容:1.信息收集机制 2.在企业北部和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 监督检查的方式:持续性监督检
17、查和专项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报告和内部知我评估报告。 6.了解内部控制:(1)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性和是否被执行。(2)与了解内部控制相关的审计程(3)内部控制的局限性(4)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5)初步评价内部控制(6)就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与治理层和管理层进行的沟通。(7)审计工作的记录。 7.控制测试是指对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测试。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实施控制测试:(1)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与其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2)仅实施是执行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8.控制测试的审计程序: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穿行测
18、试。9.管理建议书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针对审计过程中已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书面建议。 10.审计人员对以下重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书:财务管理方面;会计核算方面;综合管理方面;资产结构及财务状况方面;资本营运方面;法人治理结构方面。 第八章审计抽样 1.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用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2.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的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3.抽样风险在控制测试中的类型:信赖不足风险,信赖过度风
19、险。在细节测试中的类型:误受风险,误据风险。 4.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 5.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通过对业务的指导、监督与复核降低非抽样风险。 6.审计抽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已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 7.审计抽样的步骤: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样本设计;确定样本规模;随机选取样本;实施审计程序;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评价样本结果。 8.固定样本量抽样的基本步骤:.确定审计目标;定义可容忍误差;定义审计对象总体;确定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
20、量;选取样本并进行审计;评价抽样结果;书面说明抽样程序。9.PPS 抽样的设计和使用程序:定义抽样单元;选取样本;确定样本规模;评价样本结果。 10.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在实施控制测试时,注册会计师通常使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三种:固定样本量抽样、停一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1.PPS 抽样也被称为金额加权抽样、货币单位抽样、累计货币金额抽样,一级综合属性变量抽样等,是一种运用属性抽样远离对货币金额而不是对发生率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第九章 1.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定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
21、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耳朵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2、试算平衡表是指注会在被审计单位提供未审财务报表的基础上,考虑调整分录重分类分录等内容以确定已审数与报表披露数的表示。3、法律责任对审计职业的重要性:首先、法律责任决定审计职业地位。其次、法律责任影响审计执业质量。最后、法律责任促进审计职业发展。 4、验资是注会的法定业务;是一种受托业务;是一项鉴证业务;他的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以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审验。 5、验资的作用:一、有利于界定企业产权关系。保障所有者耳朵合法权益。二、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维持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 6、财务报表审阅的特点
22、:审阅比审计范围小;实施的程序小;审阅提供的是有限保证。 7 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应该包括:1)货币资金支付额审批与执行;2)货币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3)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8、沟通的目的;明确责任、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保证执业质量,提高审计效果和效率。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 9、审计差异内容按是否需要调整账户记录账户记录课分为核算误差和重分类误差。 10、提高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方法:1)对某些未测试过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和认定实施实质性;2)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使被审计单位不可预期;3)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期抽样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4)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所选定的测试地点。11、穿行测试: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 12、误受风险是指注会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存在的风险。误据风险是指注会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不存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