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_.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230940 上传时间:2019-02-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_.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_.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_.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_.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_.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5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Prac J Organ Transplant (Electronic Version ), January 2015, Vol.3,No. 1 柄准与现笵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 与分级指南(n) 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 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以下简称协 作组)曾于2007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肝移植 病理学术研讨会上,讨论制订了肝移植术后常见 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丨),着重对供肝脂 肪变、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以 及胆管并发症等制汀了相应的病理诊断和组织学分 级指南1 !,并制订了肝移植

2、病理申请单模板(下 载网址:http : /www.ipalhoI ),作为肝移 植病理诊断和报告模式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 协作组自2008年7月幵始组织国内主要肝移植中 心的病理医师制订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 断与分级指南(n ),着重对肝移植术后原发性移 植肝功能不全(PGD )、小肝综合征(SFSS )、药物 性肝损伤DILI)常见病毒性肝炎复发、自身免 疫性肝病复发、血管并发症、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 性疾病(PTLD )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等制 订了相应的病理诊断和组织学分级依据。经反复讨 论修改后,于2009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肝 移植病理学术研讨会上讨论通过,供

3、在病理诊断时 参考使用。 1 PGD 1.1概述:PGD通常是指肝移植术后7 10天 内无明确的技术性或免疫性原因而发生的急性肝 功能障碍:PGD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尤以严重的 缺血/再灌注损伤、“边缘供肝”和受者的原发病 严重程度等为常见危险因素。按病情严重程度不 同,PGD分为早期功能不良IPF)和原发性无功 能(PNF )。 1.1.1 IPF : IFF的发生率为2% 20%。患者多在 通讯作者:丛文铭,Email : 肝移植术后7 10天出现持续性肝功能异常,血 清转氨酶通常為1 500 U/L组织学上,以轻至中 度肝损伤为主,处于可逆阶段:经积极治疗,多数 患者的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

4、常,若病情持续加重, 则可进展为PNF 1.1.2 PNF : PNF 的发生率为 0.6% 7.0%:患者 多在肝移植术后7 10天因肝功能完全丧失而需 要再次肝移植。组织学上,以中至重度肝损伤为主。 患者主要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清转氨酶通常 2 500 U/L 1.2 PGD的组织学分级:PG丨)可按以下2个主要 病理指标进行分级,以最严重者诊断。肝细胞 水肿、脂肪变、胆汁淤积、肝窦淤血或出血。按 病变累及肝组织的面积分为:轻度( 1.0%者发生SFSS亦有报道。因此,影 响SFSS发生的因素除了供肝体积外,还包括供肝 质量、受者的病变程度以及入肝和出

5、肝血流通道 的有效建立等。例如有严重门静脉高压的受者对 GRWR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大。 2.2主要临床表现:SFSS常见于成人间活体供肝 移植,多在肝移植术后7天内出现无明确技术性原 因的顽同性腹腔积液、持续性黄疸、肝性脑病以及 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出现胃肠道出血和肾功能 障碍,易继发严重感染。常有肝脏异常血流灌注, 包括门静脉流量和压力显著增高以及肝动脉流量 减少。 2.3主要组织学改变:门静脉血流高灌注导致 中等和较大门静脉分支内皮细胞肥大、剥脱和内皮 下水肿,静脉周围结缔组织内出血,严重时出血带 向肝实质内延伸,肝板内可见红细胞渗入,并致肝 细胞脱失;严重的肝动脉痉挛导致动脉管腔狭 窄,

6、可引起缺血性胆管炎和肝组织梗死。在肝穿刺 组织中,常见小叶中央K病变,包括肝细胞/毛细 胆管胆汁淤积、小泡性脂肪变和肝窦扩张,界面区 小胆管增生。病程后期可见肝结节再生性增生和胆 管狭窄。 2.4组织学分级:参考PGD组织学分级,SFSS以 中至重度肝损伤常见。 2.5鉴别诊断:主要需与血管并发症、胆管并发 症和急性排斥反应等鉴别。 2.6推荐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举例:(移植肝穿 刺活检组织)无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改变 (RAI = 0/9 );肝细胞重度气球样变及弥漫性毛 细胆管胆栓形成,伴m带肝细胞点状坏死,中央静 脉及周围肝窦高度扩张、淤血,病变累及面积约 30%。结合临床,符合SFSS,

7、伴中度肝损伤。 3 DILI 3.1概述:肝移植术后常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 包括抗排斥反应、抗感染和抗肿瘤药物等,有可能 引起不同程度的DILI,发生率为5% - 7%,常发 生于肝移植术后23个月以后。 3.2诊断要点 3.2.1患者有较大剂量或长时间用药史,特别是近 期血中免疫抑制剂的浓度较高或波动较大(但存在 个体差异)。 3.2.2临床上根据肝功能异常特点,将DILI分为 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 3.2.3 DILI的基本组织学改变:以小叶中央肝 细胞水肿、脂肪变和肝细胞/毛细胆管胆汁淤积为 特点,汇管区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浸润,小胆管炎,II丨带肝细胞点状坏死;

8、慢性 DILI可表现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肝结节再生性 增生以及汇管区纤维组织和小胆管增生。 3.2.4相关药物减量或停用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 正常,肝细胞和胆管上皮损伤可逐渐修复。 3.3组织学分级:参考PGD组织学分级,DI1J以 轻度肝损伤常见。 3.4鉴别诊断:DILI的组织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主要需与由急性排斥反应、胆管并发症、病毒性肝 炎、慢性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血管并发症 等弓丨起的肝内胆汁淤积鉴别。 3.5推荐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举例(移植肝穿刺 活检组织)无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改变 (RAI = 0/9 );小叶中央肝细胞气球样变伴毛细 胆管胆汁淤积,病变累及面积约10

9、%。结合临床, 考虑存在轻度DILI,请临床注意检査用药情况。 附部分免疫抑制剂致肝损伤临床和病理特点: 他克莫司:在血药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可 出现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缺失,肝窦扩张、淤血, 肝细胞胆汁淤积和灶性坏死,伴嗜酸粒细胞和中性 粒细胞浸润,或出现肝结节再生性增生。对儿童肝 细胞的毒性作用较成人明显。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冲击治疗后,肝细 胞呈弥漫性气球样变或灶性脂肪变,血清转氨酶或 实用器移植电子杂志 2015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Prar J Organ Transplant ( Electronic Version), January 2015, Vol.3, No.

10、1 碱性磷酸酶可升高。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诱发PTLD 霉酚酸酯:可能增加发生PTLD的危险性。 西罗莫司:少数患者于汇管区可见少量 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轻度界面炎和肝窦 淤血。 莫罗单抗-CD3 :可能增加发生PTI.D的危 险性。 4病毒性肝炎 4.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我国90%以 上肝移植患者有HBV感染史,这些患者在肝移植 术后再次出现血清或组织HBsAgHBcAg和HBV DNA阳性,肝功能指标异常以及伴有乙型肝炎组 织学改变时,可诊断为乙型肝炎复发。肝移植术前 处于HBV DNA高复制状态的患者,易于肝移植术 后6 24个月内(最早可在2 5周内)复发。 主要组织学改变

11、:与发生于非移植肝的乙型肝 炎基本相同,但复发性乙型肝炎演变为肝硬化的进 程可能加快。急性期改变包括肝细胞水肿、嗜酸 性变、胆汁淤积、凋亡小体、点状或桥接坏死,汇 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界面炎等。转为慢性时,可见 毛玻璃样肝细胞、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可参照我国 慢性肝炎的病理分级标准对炎症活动程度(GO-4 ) 和纤维化程度(S0-4 )进行评估。建议对HBV感 染受者的肝穿刺组织常规进行HBsAg和HBcAg免 疫组织化学检测。 4.2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炎(FCH ) : FCH是一种 发展迅速和预后凶险的特殊类型病毒性肝炎,占肝 移植术后复发性病毒性肝炎的2% 10%,以乙型 肝炎多见,常发生于

12、肝移植术后1 4个月,临床 以进行性肝功能衰竭和黄疸为特点,预后凶险。 主要组织学病变:小叶结构紊乱,汇管区周围 纤维化;纤维组织围绕肝细胞和沿肝窦增生,将肝 实质分隔成大小不一的肝细胞岛;肝细胞广泛水 肿和(或)气球样变、胆汁淤积和桥接坏死,小 胆管胆栓形成,炎症反应较轻。免疫组化染色呈 HRsAg和HBcAg强阳性。 4.3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肝移植术后血 清HCV RNA再次阳性、肝功能指标异常以及伴有 丙型肝炎组织学改变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复发, 目前尚难以有效控制丙型肝炎复发。丙型肝炎复发 后5年内演变为肝硬化的概率为20% 30%o 主要组织学改变:III带肝细胞水肿、变

13、性、点 状或桥接坏死,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或聚集,伴轻 度界面炎和小叶炎,肝细胞脂肪变是丙型肝炎复发 的早期表现之一,有时可出现胆管炎和静脉内皮 炎等类似急性排斥反应的表现,后者C4d免疫组 化染色阳性,这有助于鉴別,严重者也可表现为 FCH大于6个月的晚期复发可出现肝纤维化、肝 硬化或肝结节再生性增生。可参照我国慢性肝炎的 病理分级标准对炎症活动程度G0-4)和纤维化 程度(S0-4 )进行评估。 4.4巨细胞病毒(CMV )感染:肝移植术后CMV 感染发生率为2% 10%,多发生于术后3 6周。 患者有不明原因发热、与CMV感染有关的器官功 能损害、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和转氨酶升高,血清 CMV

14、 IgM和(或)lgG阳性,白细胞CMV PP65抗 原或CMV DNA阳性。 主要组织学改变:汇管区轻至中度单核细胞浸 润、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微脓肿、微肉芽肿 和Kupffer细胞增生等,有时可见静脉内皮炎和胆 管上皮淋巴细胞浸润等类似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的 改变。肝脏各类细胞皆可被CMV感染,常难检见 CMV包涵体,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MV 抗原。 4.5 Epstein-Ban柄毒(EBV )感染:肝移植术后 EBV感染发生率约为8.3%,多见于术后1 4个月, 与PTLD的发生关系密切。 主要组织学改变:汇管区和小叶内B淋巴细 胞浸润,伴浆细胞分化,并在肝窦内呈线形排列; 肝细

15、胞灶性肿胀和嗜酸性坏死,可见核分裂相和假 腺管等肝再生表现;可出现静脉内皮炎,但小胆管 上皮病变轻微(不同于急性排斥反应)。常难检见 EBV包涵体,应用原位杂交检测到组织中EBV编 码的小RNA ( EBERs )可确诊。 4.6其他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 疱疹病毒HSV/VZ)感染时,肝小叶出现灶性凝 实用异薄甘:移.植电子杂志 2015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Prar J Organ Transplant (Electronic Version ), January 2015,Vol.3, No.l 同性坏死,其边缘或可检见核内包涵体。腺病毒感 染时,肝小叶内巨噬细胞和

16、坏死肝细胞混合构成疹 样肉芽肿,其边缘或可检见核内包涵体。采用免疫 组化染色检测相应病毒抗原有助于诊断。 4.7鉴别诊断:主要需与急性排斥反应、慢性 排斥反应、药物性肝损伤和胆管并发症等鉴别; 各类病毒性肝炎之间鉴别。 4.8推荐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举例:(移植肝穿 刺活检组织)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伴界面炎; 小叶中央肝细胞点状坏死伴胆汁淤积;无急 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改变(RAI = 0/9 );免疫 组织化学染色,HBsAg+ + +。结合临床,符合乙 型肝炎复发(G2S2 )。 5自身免疫性肝病复发 5.1概述:肝移植患者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复发的 组织学改变与非肝移植者相似,诊断自身免疫性肝 病

17、复发应注重临床、血清学与组织学检査相结合的 原则,还需注意多种病变重叠的情况。 5.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 : PBC的复发率 为8.6% 47.0%,多在肝移植术后2年左右发生。 主要组织学改变:以小叶间胆管为中心,周边 围绕上皮样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形成肉芽 肿性胆管炎,汇管区或小叶内可见上皮样肉芽肿。 组织学分期可参照原发性疾病的标准: 5.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 : PSC的复发率 为5.7% 30.0%,多在肝移植术后1年以后发生, 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 主要组织学改变:缺乏特征性表现,可见小叶 间胆管管周纤维化,作胆管壁淋巴细胞侵犯,出现 纤维-闭塞性胆

18、管病变时可致小胆管缺失。组织学 分期可参照原发性疾病的标准。 5.4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AIH的复发率为 11% 42%,其中肝移植术后5年以后的复发病 例占60%以上。 主要组织学改变:以汇管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浸润、界面炎和桥接坏死为特点,病程迁延,可有 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或肝硬化。此外,也可出现新生 的 AIH 值得注意的是,约10%的复发性丙型肝炎可 呈现AIH (自身抗体阳性,伴肝组织多量浆细胞浸 润等)改变,需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于各种检查 均未能发现明确病因的慢性肝炎(包括血清转氨酶 轻度升高、汇管区单核细胞浸润伴界面炎、中央静 脉周围轻度炎症等不能解释的病变),可考虑诊断

19、为移植后特发性肝炎,需注意监测肝纤维化的进展 情况。 5.5鉴别诊断:主要需与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 斥反应、胆管并发症、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损伤 等鉴别。 5.6推荐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举例:(移植肝穿 刺活检组织)无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改变 (RAI = 0/9 );汇管区中度淋巴细胞浸润,伴肉 芽肿性胆管炎。考虑存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复发 可能。 6血管并发症 6.1概述: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移植术后流出道阻 塞发生率为2% 9%c肝移植术后流入道阻塞性 病变以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栓形成或狭窄为主,流;H 道阻塞性病变多见于肝静脉或腔静脉血栓形成或狭 窄。血管阻塞或狭窄的程度与肝组损伤的程度相 关=

20、诊断血管并发症的金标准为影像学检査(包括 彩色多普勒超声、CT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等)。肝穿刺活检不是血管并发症的常 规诊断方法,但有助于评估肝组织损伤的程度: 6.2 肝动脉血栓形成(HAT ) : H AT是肝移植 术后最常见的肝血管并发症,在成人发生率为 1.6% 9.0%,儿童为10% 25%: 危险因素包括 血管条件、受者与供者的体重比 1.25、受者高凝 状态、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CMV感染等。 6.2.1主要临床表现:早期HAT发生于肝移 植术后30天以内,以外科性因素为主,起病急, 表现为肝功能不全或类似急性排斥反应,B超显 示肝动脉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晚期HAT发

21、 生于肝移植术后30 天以后, 以非外科性因素为主, 可表现为胆管并发症和胆源性脓毒症。 6.2.2主要组织学改变:早期HAT,以小叶中央 实Hj器移植电子杂志 2015 年 1 月第 3 卷第丨期 Prac J Organ Transplant ( Electronir Wrsion ,januaiT 2015, nl.3, No.l 出现边界不规则的缺血性凝同性坏死为特点,可累 及全小叶;小叶间胆管呈缺血性胆管炎,肝细胞/ 毛细胆管淤胆;晚期HAT,肝门部的较大胆管 可发生缺血性坏死,致胆管狭窄 6.2.3鉴别诊断:主要需与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 超急性或急性排斥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胆管

22、 并发症等鉴别。 6.3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内径较宽,血流量 较大,因而较少形成血栓,发生率为1.0% 5.8%c 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栓形成或发生吻合口狭 窄,可造成门静脉阻塞,肝供血障碍。 6.3.1主要临床表现:以门静脉高压症为特点, 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门静脉灌注不足或血流信号 消失。 6.3.2主要组织学改变:汇管区周围肝细胞带状萎 缩、脂肪变或缺血性坏死,伴有感染者可出现微脓 肿;慢性门静脉狭窄或阻塞可引起肝结节再生性 增生。 6.3.3鉴別诊断:主要需与HAT急性排斥反应、 胆管并发症、药物性损伤、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肝 炎等鉴别。 6.4肝静脉血栓形成 6.4.1主要临床表现

23、:肝移植术后的肝静脉血栓形 成发生率低于肝静脉因血栓形成和(或)狭 窄所致的阻塞,导致肝脏血流不能有效回流至下 腔静脉,引发肝肿大、顽同性腹腔积液及双侧下肢 水肿,可出现典型的Budd-Cliiari综合征。 6.4.2主要组织学改变:小叶中央静脉扩张和淤血, in带血窦高度扩张和淤血,肝细胞萎缩或脱失;慢 性肝静脉狭窄或阻塞时,可引起中央静脉周围纤 维化和肝结节再生性增生 6.4.3鉴别诊断:肝静脉血栓形成主要需与慢性排 斥反应、胆管并发症、药物性肝损伤、病毒性和自 身免疫性肝炎等鉴别。 6.5推荐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举例:(移植肝穿刺 活检组织)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窦高度扩张淤 血,伴肝细胞萎

24、缩;无急、慢性排斥反应和胆 管并发症的组织学改变。结合临床,考虑存在肝流 出道阻塞,请临床注意检查肝血管和肝血流情况C 7 PTLD 7.1概述:PTLD为肝脏等实体器官和骨髓移植后 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合并EBV机会性感染,导致淋 巴组织(主要是B淋巴细胞)发生的增生性病变, 可累及淋巴结和结外器官(包括肝、胃肠道、脑、 皮肤和乳腺等)。PTLD的发生率为1.0% 4.7%, 儿童略高,为4.0% 10.5%,多发生于肝移植术 后1 2年,其累积危险度可逐年增加: 7.2主要临床表现:出现与受累部位有关的症状 和体征,包括原因不明发热、盗汗、体重减轻、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累及肝脏、胃肠

25、道和 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可出现占位性病变及相应的症 状。治疗上常需切除肿物。 7.3主要组织学改变 7.3.1 PTLD是包括多克隆性多形性淋巴组织增生 至淋巴瘤的一组异质性病变的总称c 2008年,世 界卫生组织(WHO )将PTLD分为:早期病变 包括多克隆性浆细胞增生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样PTLD对免疫抑制剂减量和抗病毒治疗有效; 多形性PTLD常为单克隆性多形性B淋巴细胞 增生,呈破坏性生长;单形性PTLD按淋巴瘤 分类诊断,以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多见;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型PLTD等( 7.3.2肝脏PTLD :以汇管区或小叶内淋巴细胞 团片状聚集,汇管区呈地罔样不规则14

26、扩大为特征, 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异型;约90%的PTLD伴有 EBV感染,EBV编码的潜伏蛋白1 (EBV-LMP1) 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或KBEKs原位杂交检测阳 性有助于做出PTL1)的诊断;PTLD可合并急性 排斥反应和EBV肝炎,因而需注意观察肝外PTLD 治疗后的肝组织学改变。 7.4鉴别诊断:主要需与病毒性肝炎、急性排斥 反应、慢性排斥反应、肿瘤复发和良性反应性淋巴 组织增生等鉴别。 7.5推荐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举例:(移植肝穿刺 活检组织)汇管区异型淋巴细胞浸润伴肝窦侵 犯,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染色:CD20 + + +,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5年1月第3卷第1期 Pra

27、r J Organ Transplant (Electronic Version), Janiiary 2015 , Vol.3,No.l CD45R0 +,EBV-LMP1 + ;无急、慢性排斥反 应的组织学改变(RAI = 0/9 )。结合临床,符合 PTLD :肝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8 GVHD 8.1概述:肝移植术后GVHD的发生率为1.0% i.5%o GVHD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类型是GVHD 体液反应,植人AB0血型错配的供肝后,产生针 对受者红细胞抗原的体液性抗体而发生溶血性贫 血,临床症状轻微,且具有自限性;另一种类型是 来源于供者的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随移植肝进入

28、受者体内后,识別受者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并进行增殖,攻击皮肤以及胃肠道和骨 髓等靶器官中富含MHC的细胞,进而引起这些靶 器官发生破坏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8.2主要临床表现:在肝移植术后2 6周内发 生的急性GVHD皮肤出现散在或弥漫性红斑和红 丘疹,不明原因高热,严重腹泻,外周血白细胞或 全血细胞减少等,易继发严重感染和出血,骨髓造 血功能基本正常。由于肝脏不是靶器官而不受攻击, 因而病程初期肝功能多正常。肝移植术后3个月以 后发生的慢性GVHD罕见,可有发热、慢性腹泻、 陈旧性皮疹和骨髓抑制等表现: 8.3主要组织学改变 8.3.1皮肤:表皮细胞松解和角化不全,在阔亡细 胞

29、或嗜酸性坏死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围绕(卫星坏 死细胞);棘细胞层水肿,基底细胞空泡变性或坏死; 真皮层水肿,表皮与真皮之间散在淋巴细胞及嗜酸 粒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周围炎。 皮肤改变的组织学分级(可逐级累加): 轻度:表皮细胞松解和角化不全,基底细 胞空泡变性,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中度:棘细胞层水肿和角化不全,可见卫 星坏死细胞,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 重度:表皮细胞坏死和脱失,表皮与真皮 层之间出现裂隙,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8.3.2胃肠黏膜:活检显示隐窝细胞凋亡。 8.4鉴别诊断:组织学上,GVHD所致的皮疹与 药疹和病毒疹并无显著差别,需要结合临床鉴别, 必要时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序

30、列特异性引物 聚合酶链反应(PCR-SSP )或PCR-短串联重复序 列PCR-STR)技术检测供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或 DNAo 8.5推荐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举例:(肝移植术后 皮疹活检组织)皮肤表皮层基底细胞散在空泡变 性,可见卫星坏死细胞,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带状 淋巴细胞浸润。结合临床,考虑存在GVHD可能, 伴中度皮肤损害。建议临床进一步做分子生物学 检测。 本协作组提出的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 诊断与分级指南(丨)和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 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ri )是为适应当前我国 肝移植病理诊断的现状所做的一种探索,是我国移 植病理学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成果。因受经验所限

31、, 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将来还要在总结经验的 基础上加以修订。移植病理属于专业性很强的临床 病理专科,移植病理的诊断水平与临床治疗水平以 及远期疗效都密切相关。移植病理医师需具有良好 的诊断病理学基础,系统地学习移植病理、移植免 疫和移植临床等相关专业理论,熟练掌握各类并发 症的病理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建立规范的移 植病理诊断程序。为此,除移植病理学科需要制汀 相应的专业岗位培训方案外,建议各器官移植中心 将移植病理医师的培训纳人到本中心专业技术人员 的整体培训计划之中,以不断提高我国临床移植病 理学科的技术水平。 (丛文铭整理) 协作组成员:丛文铭(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 医院病理科

32、);王政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病理科);邵春奎(中山 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纪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 医院病理科);郑智勇(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病理科); 王慧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卫生部多器官联 合移植实验室暨肾脏病中心);高润霖(上海交通大学 附属仁济医院病理科);余宏宇(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5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Prac J Organ Transplant ( Electronic Version), January 2015, Vol. 3, No. 1 征医院病理科);张丽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

33、鼓楼医 院病理科);郭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 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陈嘉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 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夏春燕(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 医院病理科);董辉(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病理科) 志谢许多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者给本方案提出了宝贵 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1 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 理诊断与分级指南(I ) J/CD.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4,2 (5) : 262-265. 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U ) tj/CD Js.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

34、015, 3(1) : 1-7. 国外瓦学之窗 肝移植受者远期死亡率与普通人群的比较: 一项基于北欧人口的研究 随着肝移植术后第一年的治疗效果获得明显改善,目前关注的热点已逐渐转向如何努力提高受者的长 期存活,而其前提条件则是要了解导致患者过1f.死亡的原因。来自芬兰的学者采用北欧肝移植注册(NLTR ) 和世界卫生组织(WHO )死亡率指标数据库,调查分析了 19S5年至2009年3 299例肝移植术后存活 1年以上的北欧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归因死亡率,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国籍等进行校正获得标准化 死亡率(SMRs )。结果发现,术后存活1年以上的肝移植受者10年的生存率较普通人群低21%

35、 ( 74%比 95% ),全因SMR为2.4 95%可信区间(95%C7) = 2.2 2.6,75岁前死亡(过早死亡)的SMR为5.8 (95%C/ = 5.4 6.3)。通过比较1985年至1999年和2000年至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数据发现,丙型 肝炎HCV, SMR由23.1降至9.2)、肝细胞癌(SMR由38.4降至18.8)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SMR由11.0降至4.2 )患者的存活得到了改善,而酒精性肝病(SMR由8.3升至24.0 )和急性肝衰竭(ALF SMR由5.9升至7.6 )患者的存活则降低。各种肝移植适应证患者术后恶性肿瘤以及肝脏疾病(原发病复 发或非移植

36、相关性)的SMRs均高于普通人群,只有术前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的受者例外。 对于各种肝移植适应证患者,感染SMR为18 693 )和肾脏疾病SMR为13.0 44.5 )均可增加其过 早死亡的风险。此外,自杀导致HCV ( SMR为40.8 )和ALF ( SMR为6.72 )患者的过早死亡明显高于其 他肝移植适应证。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普通人群中较高,本研究仅在PBC和酒精性肝病患者中观 察到心血管疾病的SMR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移植相关事件导致的患者死亡约占全部死亡的16%。该研究 结果提示,感染、恶性肿瘤、肝肾疾病以及自杀等因素可增加肝移植术后患者过早死亡的风险,对此类患 者的临床随访以及进一步研究应予以重视。 郑卫萍,编译自 Hepatology , 20140929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 ncbi.nlm.nih.gov/pubmed/25266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