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五四新诗运动和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一、五四时期新诗的主要诗人和流派,1、胡适:(18911962) 胡适是尝试新诗创作第一人。白话诗派。1920年出版了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诗集尝试集。 三个阶段:A、弃平仄,对仗,留五、七言及押韵。如蝴蝶;B、进一步删除字数限制,只留宽松的韵脚。如鸽子;C、真正意义上的新诗,如一颗遭劫的星、上山等。 尝试集的意义:是新诗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尝试,在诗歌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江苏江阴人。 白话诗派。对白话诗的贡献主要在于“无韵诗”的开创(卖萝卜的人)。又以提倡和写作民歌体新诗著称(瓦釜集名诗有相隔一层纸、学徒苦
2、等)。另有叙事长诗敲冰在当时也很有影响。 3、沈尹默(18831971),陕西兴安人。 对新诗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如何把白话诗写得含蓄,富有神韵。代表作三弦。还创作了现代第一首散文诗月夜。,4、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星期评论派的代表诗人。红色的一年、五一运动歌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卖布谣、田主来等为以后新诗民族化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俞平伯(1900-1989)浙江德清人。新潮社代表诗人。有新诗集冬夜。主张诗作应力戒虚伪,提倡真实。但他的新诗仍未脱尽旧诗的影响。 6、康白情。新潮社诗人,其对新诗的贡献主要在于开拓诗的表现范围,并完全用散文的语言作诗。有诗集草儿。 7、
3、周作人。在探索诗体彻底解放上作出了贡献。名诗小河彻底打破了旧诗的音韵、节奏,自由地表达了个性解放的要求。 8、朱自清(18981948)江苏东海县人。其叙事长诗毁灭真实地展示了诗人在五四时期的心灵变化历程,前七个层次写“我”极力挣脱种种诱惑、感伤和彷徨,最后一个层次写“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土”,“还原了一个平平常常的我”,被人誉为“第一流的长诗”。 9、冰心(1900-1999)福建福州人。有繁星、春水两部诗集,特点是以“零碎思想”入诗,形式活泼,短小凝炼。但部分小诗理智有余,情感不足。 10、湖畔诗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于1922年在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所以文学史称他们
4、为湖畔诗人。先后出过湖畔、春的歌集。其中以汪静之成就较高,出过蕙的风和寂寞的国。湖畔诗人对新诗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以年青而纯真的心写出了大量的爱情诗,笔调清新自然。 11、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沉钟诗社代表诗人。有诗集昨日之歌,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作蛇以沉默不安的“蛇”的意象来表达诗人深切的单恋的寂寞。另有叙事长诗帷幔。,二、中国新诗的伟大开拓者 - 郭沫若,1生平 18921978年,四川乐山人。 (1)日本留学。1914年到日本留学,学医。 (2)试笔。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如死的诱惑等,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3)爆发期。1919年
5、,进入诗情的“爆发期”,并开始在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作品。1920年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重要代表作发表后,郭沫若开始在文坛上引人注目。作品收入第一部诗集女神。1921年女神(剧曲诗歌集)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4)结社。1921年6月(一说“7月”),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主要成员还有张资平、田汉等。相关知识:1922年创办第一份刊物创造季刊,后陆续创办有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的副刊)和创造月报、文化批判等。 (5)彷徨。1922年在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天上的街市,这以后的作品结集为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出版。以后还出版有诗集瓶(爱情诗
6、集)、前茅、恢复等。 (6)文艺与政治活动。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与日本妻子和三个孩子回国,同时活跃在文艺和政治两个大舞台上。 1924年4月再赴日本,同年11月回国。1925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这期间创作有聂嫈等3部历史剧。 1926年弃文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七人主席团成员、总政治部主任与宣传委员会主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上海。 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参加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并出版有前茅、恢复两部诗集。1937年从日
7、本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出版有诗集战声集。1940年第三厅解散,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创作有屈原等6部历史剧。1949年后,任文联主席等行政职务,并创作有两部历史剧。,2关于郭沫若的作品,(1)主要诗集。A女神1921年出版,共分3辑。第一辑为三部诗剧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第二辑为爆发期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作品;第三辑为“五四”前后的作品。B星空和瓶等“彷徨”时期的作品。C恢复和前茅等“革命”时期的作品。(2)主要小说。创造社作家的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郭沫若的小说也具有创造社小说的特点。郁达夫的沉
8、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创造社作家在抒情体小说方面的贡献等。,A自叙小说(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一种自传体小说,又称“身边小说”):主要有漂流三部曲等。B寄托小说(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一致):主要有牧羊哀话等。(3)主要剧作。郭沫若最早的诗剧同时具有诗歌和戏剧的特点。A诗剧:主要有女神中的三部诗剧(凤凰涅槃也具有诗剧的特点)、星空中的孤竹君之二子等。B历史剧:在20年代有3部:聂嫈、王昭君、卓文君,后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有6部,其中4部以“战国”为题材:屈原、棠棣之花(根据20年代的同名诗剧改编)、虎符、高渐离;
9、2部以“元末”和“明末”为题材:孔雀胆、南冠草;50年代有2部:蔡文姬、武则天。,二、学习重点难点,1注意(1)女神的文学史地位与人们现在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女神奠定的,而女神的文学史地位:最能体现“五四”的时代特色,标志着新诗初期创作最高成就的现代诗歌经典。人们现在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出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普通读者评价不高,另一方面文学史家却评价很高,称为“两极阅读现象”。(2)郭沫若研究概况。(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在20-40年代,一、闻一多发表在创造周报上的两篇论文:女神的时代精神和女神的地方色彩,二、蒲风的论郭沫若的
10、诗,三、周扬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带有“历史定位”性质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在50-60年代,一、是楼栖的专著论郭沫若的诗,二、张光年的论文论郭沫若的诗。在新时期以后,一、郭沫若研究资料、郭沫若研究专集和郭沫若著译系年等工具书;二、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美学思想论、姜铮的人的解放与艺术的解放等研究专著;三、郭沫若研究的重点问题,如前期文艺的特质与矛盾,诗歌创作,以及史剧理论等。,2重点,(1)女神在“五四”时期成为经典的原因。从思想和形式两个方面评价女神,都不能解释女神在“五四”时期成为经典的原因,除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外,还与读鲁迅的小说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一样,在于“回到历
11、史现场”,重视其“不可重复之美”。 (2)以天狗为例,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三步阅读方法结合起来,说明克服“两极阅读”的办法。 1,了解所谓“三步阅读法”的含义;2,结合这种阅读法体验阅读“经典”的感受;第三,要整理总结出体会。最后将自己的体会与阅读作品结合起来,还须以自己对“女神在五四时期成为经典的原因”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础。,(3)女神的主导风格和多方面的艺术探求。郭沫若诗歌的风格,一是“暴躁凌厉”,一是“优美别致”,也有人称之为“豪放”与“优美”,而且公认前者是其主导风格。凤凰涅槃、天狗之类的作品最有代表性 (4)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并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客观的评价
12、。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具有“天才”的特征,其要点是“多变”,而且善变。(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对其天才的客观评价,女神的评价为主,而其凡庸的客观评价,则可以主要以他在三四十年代以后、50年代以后的创作为主。,(5)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探讨郭沫若诗歌出现“两极阅读”现象的原因。“时代的隔膜”的产生,读者常常不能做到“回到历史现场” ,还不能做到“知人论事”,对郭沫若以文化名流的角色从事政治和社会活动以后的种种表现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对他的“多变”与“趋时”的反感,带入了阅读之中。也就是说,由于“时代的隔膜”,对诗人所作所为无法理解,更难以宽容。“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实际上也是
13、“时代的隔膜”在审美领域里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对历史经典的隔膜之中。其主要原因则主要在于缺乏“历史的眼光”,或者说就是只偏重于自己的欣赏感觉,不太顾及“历史的链条”。,三、郭沫若的诗论。,主情说。认为诗的本质是抒情 强调诗歌应表现诗人的人格和个性,创造诗人自己的自我形象。 认为诗的韵律在于其内在情绪的自然消涨,而不是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等方面的物理声调的搭配。强调诗节奏,认为没有节奏就不是诗。 郭沫若的诗论对于中国诗美理论的建设具有开拓性意义,对新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咏。,四、女神的时代精神与艺术成就,1、时代精神: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初
14、版。诗集主要由三部分诗组成;一是诗剧,如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等;二是爆发期写的诗,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30首;三是诗人归国时写的诗,如离别、春愁等23首,全诗集共收56首诗。 女神产生于“五四”狂潮之中,这是一个生气蓬勃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反抗和破坏、革新和创造的时代。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运动的革命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黑暗势力的叛逆和反抗,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和憧憬“五四”是一个狂阻突进的时代,是需要火并且产生了火的时代,女神就是以火为基本色调奏出了叛逆、反抗、自由、
15、新生的时代音响。其中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把这种时代精神发挥得最有特色。它们融中外神话、历史与现实、说理与象征为一体。充分传达出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自我新生的强烈愿望,凤凰涅槃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故事,象征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除夕将近的时候,在梧桐已枯、醴泉已竭的丹穴山上,冰天下“寒风凛冽”,一对凤凰飞来飞去地为自己安排火葬。自焚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它们诅咒现实,诅咒冷酷、黑暗、腥秽的旧宇宙,它们倾诉着自己的不幸和那“缥缈的浮生”,面对那屠场、因牢和地狱,它们悲哀、烦恼、寂
16、寥,它们痛不欲生,集香木自焚。为凤凰的自我牺牲、自我再造营造了一种浓烈的悲壮氛围。当它们同声唱出“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的时候,二场漫天大火终使旧我连同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和不义同归于尽。由燃烧而获得新生的不只是凤凰,也包括诗人自己,他在写这首诗的前两天,就曾在一封信里表露自己愿如同凤凰一样。采集香木,把现有的形骸烧毁了去,再生出个“我”来。这种把一切投入烈火与旧世界决裂的宏伟气魄,这种毁弃旧我,再造新我的痛苦和欢乐,正是“五四”时期人民大众反抗叛逆精神的形象写照。诗人以汪洋恣肆的笔调和重叠反复的诗句歌颂凤凰的更生,渲染了大和谐、大欢乐的景象,尽管这种境界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反映出“五四”青年一代
17、将对美的渴望当作了美的现实,但它表达了诗人对“五四”新机运的歌颂,洋溢着炽热的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二)郭沫若的反抗叛逆之火是和他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联系在一起的。“五四”运动激起了身处异邦的游子深切的爱国情思。炉中煤一诗最能表达眷念祖国的深情。郭沫若曾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晨安和匪徒颂都是对她的颂词。”恋歌没有颂歌的奔放,却别具一种深婉含蓄的美。在诗中,诗人自喻为正在炉中燃烧的煤,而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怀着炽热的深情唱道: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
18、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女神中不少诗歌,就是这样把对于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希望与个人为之献身的决心结合在一起。在晨安中,写诗人在晨光里,向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向着革命的先驱、艺苑的巨革,向着壮丽的山河,向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日气喊出了27个“晨安”。这种典型的惠特曼式的狂叫,虽谈不上什么艺术锤炼和奇思异想,但也足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新生的渴望。,(三)崇尚自我,颂扬个性解放。崇尚自我和个性解放是“五四”新诗的基本母题;尊崇人格独立,追寻人的价值。郭沫若重适于表现自我和个性。在歌颂自我和个性解放的大量诗作里;郭沫若同样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继凤凰涅槃之后不久,又写了气吞山河、声震寰
19、宇的天狗。如果说凤凰涅槃象征着祖国、人民和自我涅槃的快乐,那么奔腾而至的天狗则是诗人自我的无限扩张、扩张到几乎与宇宙同体,这种自我的极度膨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我和个性、对人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和歌颂。天狗原是我国民间流传的神话形象。古时候人们认为日蚀月蚀是由于天狗吃月亮所致,所以每连日蚀月蚀时,人们便敲锣打鼓驱赶天狗。而诗人则在这天狗的形象里找到了创造诗歌形象的契机,那就是天狗所具有的巨大无比的吞吐能量,并以此来表达诗人被时代激起的、狂放不羁的感情潮流,唱出了对自我力量极度夸张的赞歌:,通过对自我形象无所不能、凌驾一切的抒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力量和价值的肯定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诗人把目己比成一条天狗
20、,要把日月星辰吞了,把全宇宙吞了,显示出何等磅箭的气势!然而,这个“我”,绝不是那种极端个人主义者的自我膨胀和自大一流而是一个充分显示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大我”,一个被反抗的烈火烧得通体透亮的叛逆者,是“五四巨人”的化身。诗作后半的自我解剖、自我否定,则是为创造光明而否定旧我,同涅槃的凤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也体现了强烈的“五四”时代精神。 ( 燕,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
21、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的脊髓上飞路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两极阅读现象”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现在一般读者,评价不一定高;而另一方面,文学史的评价却很高。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两极阅读现象”。 “文学史读法”,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确定其特色、价值、影响与地位。当今各种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都是这样评价郭沫若以及其他经典性的作家作品的。有一种学术界很流行的排座次的说法是“鲁郭茅,巴老曹”. “非专业读法”,一般比较偏重个人的或行时的审美趣味,注重作品本身,不太顾及“历史的
22、链条”。,专业阅读” :一思想内容方面,即考察女神如何体现反封建以及改造社会的要求,如何代表了五四的声音等等。常见的对郭诗的基本主题的归纳,以及对郭诗中“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都特别注重思想和内容的倾向 。女神是诗,诗歌是主情的,很难说在思想内容方面能提供什么深刻的东西。若论反封建求民主的思想激越深入,五四读者大可不必从诗中去求觅;女神的思想主题,在当年的各种激进的出版物中比比皆是。可见女神引起轰动的原因远不止于思想内容。 形式上的创新,特别指出在自由体诗的建立上所作出的典范性贡献。若考察新诗形式的流变,“郭式自由诗”是重要的一环。但富于独创性的女神毕竟还比较粗糙,形式上并不完善。郭沫若
23、开一代诗风,女神成了现代自由体诗的发端,然而郭诗绝对自由的写法,也给新诗带来散漫的负面影响。现今一般“文学史的读法”都想尽量复原女神在当年的精神和影响,因目光多限于主题思想和自由体诗形式等方面,缺少历史的现场感,终究难于感受其独特而巨大的艺术魅力。同样,一般读者也是由于事过境迁,而专业的解析又不能补给他们历史的现场感,他们也就难于体验女神独特的时代审美内涵。,要真正欣赏女神,了解其独有的不可重复之美,应当从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的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理解当年女神热的原因,而不是局限于对文本的分析。这里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女神激发了五四读者的情感与想象力,反过来,五四读者的情绪和想象
24、力又在接受女神的过程中重塑女神的公众形象;或者说,女神是与五四式的阅读风气结合,才最终达至其狂飙突进的艺术胜境的。女神独特魅力的产生离不开特定历史氛围下的普遍阅读心态和读者反应。女神作为经典是由诗人郭沫若和众多五四热血的青年读者所共同完成的。 ( 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如果不是满足于了解一些文学史上通常的定论,诸如思想、诗体之类,而要真正领会其作为经典的涵义,读懂其时代审美特征,就不能不充分考虑与女神同一时代的读者接受状况。因此,读女神,特别是其中那些最具有五四特点的代表作,最好采用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非专业阅
25、读则多是停留在“直观感受”,一般都不大注重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而对于象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不尽量“设身处地”反顾历史现场,消除历史距离带来的隔膜,就难于领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也难于解析那些文学史经典成功的原因。所以,读女神最好是把三步阅读结合起来,这大概也是除去“两极阅读”偏颇的办法。下面不妨做一些阅读的实例。 ( 燕南, htt,赏析: 初读此诗,如果全由直觉感受,第一印象便是狂燥、焦灼,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又仿佛自身储有无穷的精力能量,一时难于找到宣泄的渠道,憋得难受,渴求自我扩张,简直要爆炸了。我们不急于分析这种“第一印象”,最好转入第二步,即设身处地想像是在“五四”
26、时期,自己也是刚跳出封建思想牢笼的青年,充满个性解放的理想,非常自信,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但同时又很迷惘,不知“改造”如何着手,一时找不到实现自我、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自以为个性解放后理所当然得到的东西,却远未能获得,因而一方面觉得“我”很伟大,威力无穷,另方面又会发现“我”无所适从,这便产生焦灼感,有一种暴躁的心态。这些只是“设想”,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五四”的历史氛围尽可能设身处地,暂当“五四”人,若如此来读天狗,便感同身受,比较理解诗中所抒发的那种情绪与心态。接着可再转入“名理分析”,这分析也并非只是摘句式地归纳其主题思想或倾向诸方面,最好还是感受天狗所
27、形成的整体氛围,或者可借用传统批评的概念来说,是充溢于天狗之中的“气”。这种“气”是由其所包涵的情绪、丰富的想像,以及诗的内在节奏等因素综合体现的“五四”时代读者本来其自身也有类同的焦躁感,一读天狗便如同触电,能在那种“气”中沟通,沉醉,宣泄。如果在设想在特定时代的阅读“场”中去感触把握天狗的“气”,分析就不会流于零碎、僵化,由三步阅读所达到的对作品读者互动互涉关系的探求,有可能摆脱那种空洞的或过于情绪化的评论套式。,(四)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女神里有许多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诗篇,但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的一切都涂上了个人色彩,他把对大自然的赞美变成了对诗人自我的赞美。郭沫若这种艺术自然观明显受到泛
28、神论的影响。泛神论否定至高无上的上帝的存在。所谓泛神即是无神,是说自然万物都是神,世间的一切都有神在。泛神论还主张神即本体,本体即我,认为自我也是一种神的表现,这种人、社会、自然一体的哲学思想,拓展了诗的表现和想象的领域,所以郭沫若认为泛神论的世界观最适宜于作为文学家的世界观,可见诗人并不是从哲学家的眼光而是从文学家的眼光来接受泛神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导致了郭沫若自然诗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把对自然的歌颂与对劳动的赞美联系在一起,如三个泛神论者和地球,我的母亲。二是将自然崇拜与自我赞美融为一体。如梅花树下醉歌中的自然景物(梅花)成了一种自由无羁的象征,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赞美诗人自己。所有这些都
29、体现了“五四”时期劳工神圣和个性解放思想特征。,2、艺术成就,女神不仅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领“五四”诗坛之风骚,为中国自由体新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在新诗艺术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一)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贯穿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和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精神,都充分反映了“五四青年革命的愿望和理想,这种革命的理想主义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诗篇中那奔腾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宏伟的构思与浓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与急骤的旋律等,都是这一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如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和天狗等都
30、是火山爆发式激情自然奔泻的产物。,艺术成就,(二)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是女神的第二大特色。中国新诗在其转型过程中,虽由胡适等白话诗人的改革和创新,但未脱尽旧诗集臼,给人以新旧杂陈之感,只有到了郭沫若手里中国自由体新诗才趋于成熟。他的自由体诗突破了旧体诗的束缚,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韵脚也不押,但诗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节奏旋律却和谐一致。在许多诗篇中诗人用重叠反复的诗行表现丰富的想象和浓郁的情思,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更生歌”就是突出的例子。女神也有一部分形式格律相当严谨的诗篇。如诗剧棠棣之花的歌唱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五言体,雪朝和黄浦江口有着相当整齐的形式韵律,而西湖纪游中的某些短诗有小令的风味。所有这些都可看出诗人是如何善于采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自己不同的情感的。总之,女神所显示出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独创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诗歌创作的艺术宝库,对以后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纪元,郭沫若也成为中国自由体新诗的伟大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