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四首创新教学设计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 scl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春望 泊秦淮这两首诗,初步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2.反复朗诵诗歌,合作探究。3.学习诗人深沉的爱国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感。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探究。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今天
2、,让我们走近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检查预习春望和泊秦淮1指名学生朗读两首诗歌。2其他同学指正有没有字音读错,节奏是否正确。三、学习春望(一)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春望 (教者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4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5学生再读全诗。(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自学,初步理解诗人情感)(二)文本赏析(以
3、提问、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1.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醒学生结合文中注释 1)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讨论,教者点拨)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 ,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
4、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烽火连三月” ,烽火连天,杀戮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 ,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本诗的情感是借助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这一
5、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思亲的情怀)(三)总结归纳春望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以及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四、学习泊秦淮(一)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回答,教者适当补充)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后人称“小杜” 。他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杜牧喜欢写抒情写景的绝句,意境深远,如山行 、 清明等,还擅长写政治、历史、社会题材的诗,寄托自己的感慨或评价,如赤壁 、 过华清宫 、 江南春
6、、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泊秦淮。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儿?(江苏省南京)秦淮河从南京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 (板书:泊秦淮)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3指名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自学,初步理解诗人情感)(二) 、文本赏析(以提问、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1 “烟笼寒水月笼
7、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2谁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这“诗中画”?(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晚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 )3 “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也有可能作者心的寒冷。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1看注解自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
8、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2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3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 )4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深入文本)(四)总结归纳作者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判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
9、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2预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过零丁洋 。板书设计:春望 杜甫山河在、草木深 触景伤怀花、鸟 忧国思家泊秦淮 杜牧笼 寒 迷蒙悲凉夜 泊 环境商女 犹唱 议论 针砭时弊 借古讽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这两首诗,初步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深沉的爱国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
10、诗人的爱国之情。难点:理解诗中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学生合作探究,教者点拨。教学步骤:一、复习回顾。抽背上节课所学诗歌。二、激情导入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陆游、文天祥等“主战派”遭受“主和派”打击,陆游被贬乡里,文天祥孤军奋战。但他们初衷不改,挥毫写下不朽诗篇!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检查预习(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僵 jing 卧 w 戍 sh 边 夜阑 ln 干戈 g 寥 lio 落 风飘絮 x(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四、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教者释题。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 ,
11、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心中又升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愿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3理解诗意(学生可结合工具书自学,也可互相讨论,教者点拨)第一句: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渲染了诗人处境艰难不自哀,爱国情思至死不变。 第二句:还想着为国防守边疆。尚:还。戍:防守。轮台:指边疆。这句是诗人对朝廷屈辱求和的不满,爱国愿望跃然纸上。以上两句都是写现实,表现了诗人忧念时
12、局,忠心报国的愿望。 第三句:深夜躺着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夜阑,夜深。“风吹雨”既是眼前的现实,又含有象征意义,也是当时时局风雨飘摇的写照,诗人忧国忧民,彻夜不眠。 第四句: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本句是写想象,是说梦境,表现了诗人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4学生齐读全诗。(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自学,初步理解诗人情感)(三)文本赏析(以提问、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1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 ,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
13、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 ,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2诗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二者之间本无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所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劈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作者曾在战场拼杀过,若不是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句的。(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四)合作探究(让学
14、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联系陆游的示儿 ,感受他的爱国热忱,谈谈你的感受。(示儿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跟这首一样,反映他虽年老体衰,仍想着要收复中原。直到去世前,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深入文本)(五)全文归纳(进一步巩固新学知识)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志未酬,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甲战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六)总结归纳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
15、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把握本诗的写作特色)五、学习过零丁洋 (一)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宁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可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先讲,教者补充)(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提醒学生标出重音与节奏)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第一
16、、二句: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第三、四句: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第五、六句: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第七、八句:自古以来,有哪个人能长生不死呢?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3学生齐读全诗。(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自学,初步理解诗人情感)(三)文本赏析(以提问、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1. 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2.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
17、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四)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操和生死观?为什么它能激励千千万万爱国者?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的。南宋朝廷行将灭亡,文天祥的人生之路也走到了尽头。但他在回顾自己的生
18、活经历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字里行间透出的凛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五)拓展延伸:(小组讨论,也可组际交流)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个有骨气的人,在历史上具有这种民族精神的人比比皆是,请举例说明。明确:景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走出文本,链接课外)六、课堂小结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古诗。2、预习新课。板书设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现实 梦境僵卧孤村 (想象)思戍轮台 铁马卧听风吹雨 冰河(爱国热情)过零丁洋 文天祥首联 生活经历颔联 国家个人颈联 忧虑不安尾联 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