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3

类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三章植物的器官第一节-植物的根2.ppt

  • 上传人:hskm5268
  • 文档编号:5225167
  • 上传时间:2019-02-12
  • 格式:PPT
  • 页数:53
  • 大小:16.29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三章植物的器官第一节-植物的根2.ppt
    资源描述:

    1、,(二)根的初生构造,根的成熟区的各种结构都是由初生分生组织分化而来的,因此也称为初生结构。根的初生结构,由外至内明显地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鞘三个部分。初生生长:由初生分生组织细胞经分裂、生长、分化形成初生结构的过程。,1、表皮,根最外面的一层细胞,由原表皮发育而成 特点: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无细胞间隙,细胞壁薄,不角质化,富有通透性,没有气孔。一部分细胞外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功能:其吸收作用远大于保护作用,所以根表皮是一种薄壁的吸收组织。有吸收表皮之称。,2、皮层薄壁组织,皮层:位于表皮与中柱之间,来源于基本薄壁细胞。,皮层薄壁细胞:细胞大型,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细胞圆球形,常有贮藏物

    2、质(以淀粉居多)。,功能:有细胞间隙,可将根毛吸收的溶液转送到根的维管柱中,又可将柱内的养料转送出来,有的还有贮藏作用,(3)内皮层,最内方一层皮层细胞,细胞排列整齐,无细胞间隙,内皮层细胞壁增厚情况特殊,有凯氏带(点)或通道道细胞,凯氏带 :内皮层细胞的侧壁和横壁局部增厚(木质化或木栓化),增厚部分呈带状,环绕侧壁和横壁成一整圈,称凯氏带。其横切面观,侧壁增厚部分呈点状,故又称凯氏点。,马蹄形 :内皮层细胞壁继续加厚,除外切向壁不加厚外,其余全部加厚,因此,从横切面观细胞壁增厚部分呈马蹄形。但有少数正对初生木质部处的内皮层细胞壁不增厚成马蹄形,保留原来的凯氏带状,这种细胞称为通道细胞。通道细

    3、胞有利于水分和养料的内外流通。,3、维管柱,在根的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构造统称为维管柱,在横切面上占有较小的面积,包括中柱鞘、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两部分,有的还有髓部。,(1)中柱鞘,也称柱鞘,紧贴内皮层,是维管柱最外方的组织,通常由一层薄壁细胞构成(也有的有2层、多层),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具潜在的分生能力。由此可产生部分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不定芽、侧根和不定根。,(2)维管束,位于根的最内方,根的初生构造中,维管束有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组成。一般初生木质部呈星角状分为几束,与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成“辐射维管束”,辐射状分布的维管束,根的初生木质部分束 不同植物的根中,其束的

    4、数目是相对稳定的。如十字花科、伞形科的一些植物根中,只有两束,称二原型;毛茛科的唐松草属有三束,称三原型;葫芦科、杨柳科以及毛茛科毛茛属的一些植物有四束,称四原型;棉花和向日葵有四至五束,蚕豆有四至六束,称多原型。 一般双子叶植物根中初生木质部束数少,为二至六原型。 而单子叶植物至少是六束,即六原型,常为多束,即多原型(七原型以上) ,有些单子叶植物可达数百束之多。,Pericycle 中柱鞘,Endodermis 内皮层,primary xylem 初生木质部,primary phloem 初生韧皮部,Epidermis 表皮,Cortex 外皮层细胞壁 加厚,玉米根结构,Pith 髓,一般

    5、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木质部一直分化到维管柱的中央,故不具髓部。而多数单子叶植物的根有发达的髓部,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小结,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轮廓图-小结,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小结,外始式 (exarch) 由外方开始逐渐向内方发育成熟的方式。,单子叶植物根的特点,外皮层后期形成栓化的厚壁组织,在表皮消失后行保护作用。 对着韧皮部内皮层细胞呈五面加厚并木化,除外切向壁。而对着木质部的细胞停留在凯氏带,称为通道细胞。 中柱鞘后期常部分或全部木化。 木质部为多原型,中央常有髓,后期转变木化的厚壁组织。,(三)根的次生构造,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在完成初生生长,形成初生结构之后,便开

    6、始出现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进而产生次生组织,使根加粗。 这种由次生分生组织进行的生长,称为次生生长,所形成的结构称为次生结构。次生分生组织位于根茎的侧面,因此又叫侧分生组织。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和蕨类植物一般无次生生长现象。,形成层的产生及活动形成层带的产生:是由根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次生分生组织即形成层带。 形成层的活动: 最初产生的形成层是一个个不连续的片段,位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由该处的薄壁组织经过反分化形成。 形成层细胞不断产生衍生细胞填充到形成层内,使得形成层不断的被向外推,当形成层片段和中柱鞘衔接时,相应区域的中柱鞘细胞反

    7、分化形成相应的形成层片段,并与原有的形成层片段衔接,形成完整的、凹凸相间、波浪式的维管形成层环。,形成层继续活动,开始靠近木质部束间的形成层活动强于中柱鞘部分的形成层,故靠近木质部束间的形成层向外推进的速度较中柱鞘部分的形成层快。形成层形成后,先进行切向分裂,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形成层在靠近初生韧皮部内侧凹 陷处形成较早,其分裂活动也就较早开始,产生的次生木质部细胞比两端多,因而形成层逐渐发展成圆形的环。这样形成层便逐渐由原来凹凸相间的环转化为一个完整的圆环。 以后形成层的活动就以等速进行。,形成层出现后,主要是进行切向分裂。向内分裂产生的细胞形成新的木质部,加在初生木质部

    8、的外方,称为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向外分裂所生的细胞形成新的韧皮部,加在初生韧皮部的内方,称为次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合称次生维管组织,是次生结构的主要部分。在具有次生生长的根中,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间始终存在着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组成,基本上和初生结构中的相似,但次生韧皮部内,韧皮薄壁组织较发达,韧皮纤维的量较少。 在次生生长时,初生韧皮部被挤压,成为颓废组织,而初生木质部仍留在根的中央,在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内,还有一些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群,分别称为木射线和韧皮射线,总称维管射线。维管射线是次生结构

    9、中新产生的组织,它从形成层处向内外贯穿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作为横向运输的结构。次生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可以经维管射线运至形成层和次生韧皮部。相似地,次生韧皮部中的有机养料,可以通过维管射线运至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维管射线的形成,使根的维管组织内有轴向系统(导管、管胞、筛管、伴胞、纤维等)和径向系统(射线)之分。,根的形成层所形成的次生结构的特点,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1次生维管组织内,次生木质部居内,次生韧皮部居外,相对排列,与初生维管组织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二者的相间排列,完全不同。维管射线是新产生的组织,它的形成,使维管组织内有轴向和径向系统之分。2形成层每年向内、外增生新

    10、的维管组织,特别是次生木质部的增生,使根的直径不断地增大。因此,形成层也就随着增大,位置不断外移,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形成层细胞的分裂,除主要进行切向分裂外,还有径向分裂,及其他方向的分裂,使形成层周径扩大,才能适应内部的增长。,3次生结构中以次生木质部为主,而次生韧皮部所占比例较小,这是因为新的次生维管组织总是增加在旧韧皮部的内方,老的韧皮部因受内方的生长而遭受压力最大。越是在外方的韧皮部,受到的压力越大,到相当时候,老韧皮部就遭受破坏,丧失作用。尤其是初生韧皮部很早就被破坏,以后就依次轮到外层的次生韧皮部。木质部的情况完全不同,形成层向内产生的次生木质部数量较多,新的木质部总是加在老木质部

    11、的外方,因此老木质部受到新组织的影响小。所以,初生木质部也能在根的中央被保存下来,其他的次生木质部是有增无已。因此,在粗大的树根中,几乎大部分是次生木质部,而次生韧皮部仅占极小的比例。,1、形成层的发生:开始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 而形成。以后的发生逐渐内移,可深达次生韧皮部。,2、木栓形成层的活动:向外形成大量木栓,向内形成栓内层。,3、周皮的作用:次生保护组织,起保护作用 。,木栓、栓内层与木栓形成层合称周皮。,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和它的活动,最早的木栓形成层产生在中柱鞘部分,但它的作用到相当时期就终止了。以后,新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就逐渐内移,可深达次生韧皮部的外方,并继续形成新的木栓,因

    12、此,根的外面始终有木栓覆盖着。由形成层活动而产生的次生维管组织,包含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再加木栓形成层的活动而产生的周皮,统称次生结构。粗大的根,主要是次生结构。因此,只有具形成层的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才有这种次生结构。,植物学上的根皮指的就是周皮,而生药学中的根皮类药材的药用部位是维管形成层以外的部分,主要包括韧皮部和周皮 单子叶植物的根没有维管形成层,没有周皮,或者表皮分裂形成多层细胞,细胞壁木栓化,形成一种被称为“根被”的保护组织,(4)根的异常构造,概念:一般双子叶植物形成层活动是终生的,但有些植物除外,这些植物除正常构造以外,尚有一些特殊的构造,称异常构造,又称三生构

    13、造。类型: 由中柱鞘形成的异常维管束附加维管柱具有鉴定价值,中柱鞘形成的异常维管束 形成层活动不久,失去分生能力,这时中柱鞘部分细胞形成异常的形成层,该异常形成层活动情况同正常形成层,产生异常的维管组织并产生大量的薄壁组织。异常形成层活动不久,失去分生能力,由其产生的薄壁组织经过脱分化形成新的异常形成层,产生新的异常组织,依此类推,形成一圈圈的同心环状的异常维管束。 例:例:牛膝(怀、川)、商陆,附加维管柱 (异心环状排列) 在正常构造发生不久,皮层或初生韧皮部中的薄壁细胞经过脱分化转化成为分生组织,形成新的形成层环,产生大小不等的单独的和复合的异常维管束。相对于原有的形成层环是异心的。 例:何首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三章植物的器官第一节-植物的根2.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522516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