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单元内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二、复习目标1. 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课文的大致内容。2. 重点语句分析感知3. 相关修辞手法的运用。三、课文回顾复习藤野先生一、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首次使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本文选自他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二、课文回顾1. 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2. 中心:
2、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3. 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爱国情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憎恶,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爱国思乡,学医的主要动机)仙台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4. 以事写人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添改讲义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尊重科学关心解剖实习诚恳热情、热情无私 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5. 人物描写 外貌、动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6. 情感:感
3、激(无私的帮助、学术的影响);敬重(伟大);怀念(收集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愧疚三、重点语句回顾1.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上野的樱花鲜艳而美丽的特点。2.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厌恶、鄙夷、反感之情。3.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解散辫子的丑态,暗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4.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
4、全文起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相呼应。5. 作者写 13 段的用意是什么?追述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同时,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其腐朽灵魂,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与爱国之情。6. 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看樱花、盘辫子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7.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用很多篇幅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写了到仙台途中想到的事,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的事件,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
5、线索,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这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的志愿对自己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8.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厌恶失望爱国(忧国忧民痛苦根源)9. “爱国青年”: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10. “正人君子”: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走狗11. “物以稀为贵“:自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双重
6、否定表强调,突出了中国人精神的麻木不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痛苦根源)13. 如何表现爱国情?二 3+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把怀念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14. 我看到先生改讲义吃惊的原因是什么?藤野先生是医学教授,批改讲义上的专业知识是他的职责,而他还帮助订正文法上的错误,所以我“吃一惊”,这更能突出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15.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不能。一来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来也表达我深深的自责之情。删去不能达到这种效果16. 改讲义事件中,我对“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
7、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我尊重先生,被他的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非常深刻17.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后来弃医从文有什么影响?“匿名信事件”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作者希望祖国强大。“看电影事件”写中国老百姓愚昧麻木,不觉悟,这正式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18.“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的内容指弃医从文,变化的原因是指要救国,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人们,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19.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中国人”前面加上“所以”,后面
8、用“当然”强调,表达了作者什么也的情感?这是议论的话。“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并无关系,用“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说明这种逻辑的荒谬性。“当然”在平静语气中显示了作者的气愤和心痛。“也无怪他们疑惑”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被诬蔑的愤怒与国弱受欺的悲伤心痛20. 结尾最能表现我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的词语有“总、时时、长长、永久、至今”21. “良心发现”指爱国思想和与反动文人的斗争精神受到触动。22. 对藤野先生进行高度评价的句子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23. 藤野先生的精神可用文中的六个字概括:为中国、为学术24. 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收藏讲义;悬挂照片;
9、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我的母亲一、文学常识胡适,原名胡洪馸,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学者二、课文整体回顾1. 我对母亲的感情:怀念、敬爱、感激2. 母亲其人慈母、严父、恩师三、课文内容分析回顾1. 文章的过渡段是第四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 课文写了母亲三方面的事:对我的管教严而有方;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性子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有刚气3. 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意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
10、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前三段既写了自己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中心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4. “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5. 在“组织戏剧班”一段中,用“居然”一词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的惊喜之情。6. 第二段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的意思,而且“我”做戏通常也
11、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7. 为什么花大篇幅写家庭琐事:母亲以身作则的身教8. 极大极深的影响学习努力、守时;做人要仁且刚9. “严父”和“慈母”是否矛盾?不矛盾。作为母亲,她首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父亲死后,她不得不也担任起父亲的指责教育我。这更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怀。10. 如何理解第七段中的“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深深怀念之情。11. 第六段和第七段的关系:总分关系。第六段说母亲对我影响之大及教育态度,第二段举具体的事例12. 母亲对我的态度是“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用一个词来说明母亲对我的管束:严厉。13. 母亲责罚我却不让我哭出声音来,说
12、明母亲有刚气的性格。我的第一本书一、 文学常识牛汉,原名史成汉,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华南虎,他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二、课文回顾1.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的人。2.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文中指什么?“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课本,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主要指后者。3.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说明乔元贞从此失学了,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我们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思考
13、着生活与人生。4. 父亲弄清课本的原委后,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气,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深表同情5. 谈谈你对“弄不成”这位教师的看法:“弄不成”的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有好淳厚的情义。而且他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找课本,是个负责的老师6. 从与狗玩乐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与狗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小孩子,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孩子,在当时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仍不忘寻求一份乐趣7. 与狗玩乐的事件在全文所处的位置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有什么作用:这
14、一段是补叙,能突出作者念念不忘的情趣。8. 读了“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对童趣、自然之趣的怀念之情;朋友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生活的辛酸;父爱的温情9.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既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追忆。10. “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犹太人,评论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
15、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成功的秘诀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出身名门贵族,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二、课文回顾先抑后扬、夸张、比喻1. 面部特征(15) (1)须发多毛(像摩西与天父)【最大特点】(2)脸部粗劣、失调、崎岖、平庸、粗鄙(像田野村夫)先抑后扬比喻(3)表情忧郁、消沉、愚钝、压抑 对比反衬、突出眼睛(4)长相平平、普通大众脸(像俄国普通大众【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夸张(5)形象矮小敦实(像侏儒)【对比】2. 眼睛(69) 表层(1)犀利 (2)富于感情、观察力、敏锐性(有一百只眼珠)深层(3)才气、清醒、无情 (4)幸福又不幸三、课文分析感知1.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
16、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他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半部分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通过写他那犀利的目光,眼睛的威力,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来写对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2. 作者着力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目的和作用:写托尔斯泰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3. 从文中找出能够一语道破前后两部分所描写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语句: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
17、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4.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喻意深刻,韵味无穷。例如描写他的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这些描写,不禁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5.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人类面部最丰富的情感,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感6. 前文写他的外貌近乎丑陋,这对写眼睛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写胡子、眉毛、头发反衬富于洞察力的眼睛,能够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7. “这对珠宝有魔力
18、,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从修辞和内容评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特征突出;作者不仅在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而且含蓄地揭示了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意艺术节,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8. “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比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把陀斯妥耶夫斯基非凡的外表与托尔斯泰进行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托尔斯泰面孔的“忧郁、消沉、愚钝、压抑”9. 如何理解“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把托尔斯泰丑陋的面孔比喻成“悲凉之地”,“悲凉之
19、地解冻”是指“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晚年托翁以高尚的灵魂、人格,才华,得到世人的崇敬。10. 刻画托尔斯泰丑陋的面部特征,是为了反衬托翁高尚的精神世界,伟大的灵魂,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翁的崇敬、赞美之情。再塑生命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有 14 部作品。二、课文内容回顾1. “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它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身上”;莎莉文老师上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教我懂得什么是爱2. “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我”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
20、而情感丰富的女孩。她虽然是一位盲人,但她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而丰富,她在心灵深处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3. 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莎莉文老师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通过作者饱蘸感情之笔,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感激、崇敬之情。4. 举例说明老师对海伦的热爱,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文中讲到莎莉文与作者的初次接触,首先让作者感受到的是关爱,玩洋娃娃后,教拼写单词,并模仿着画画,可见老师教育的用心良苦。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莎莉文老师换一种方式教育我5. “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这指什么眼光: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似乎都有了生命6. 莎莉文老师教育的特点:借助作者自身的体验使其了解并理解外界事物,其实是耐心的寻找时机,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例如帮助作者区别“水”和“杯”的过程7. 转变前:我整天处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中,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转变后: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