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走进月光下的世界同学们,你知道多少关于月亮的诗歌?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对朋友的思念。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
2、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二、走近苏轼知人论世要读懂文章,先得了解作者的经历和他生活的环境,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世界。1苏轼简介。2苏轼主要经历,突出“乌台诗案”和被贬黄州。三、走进承天寺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跟随苏轼,走进月光下的承天寺。1指名朗读,教师正音,重点强调:遂、藻荇。2教师强调朗读的节奏和轻重变化,重点要突出。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3、也。3听配乐范读。4重点词语提示:户:门; 遂: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5课文翻译。6原文直接写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积极想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优美月色吗?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7展示一位同学的描写片断。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直接原因: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根本原因:作者被贬闲居,无所事事,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明确: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如果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明
4、确: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来源:学优中考网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明确: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明确: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来源:xYzKw.Com“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明确:一方面是“身闲”,身为贬官,无所用事;另一方面,是“心闲”,作者能淡泊名利,才能以达观心情,从
5、容流连风景。五、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2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你有过独自在月下徘徊的经历吗?你又想起了什么呢?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随笔。【资料宝藏】1苏轼的生平与思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苏轼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宋仁宗景佑三年,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母亲程氏是有文化明大
6、义的女子。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有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中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他 21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苏轼中进士后,25 岁与父、弟再至汴京。授他河南主簿,不赴
7、。26 岁参与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在凤翔三年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因父苏洵病故回乡服丧。34 岁再到汴京,判官告院。这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虽也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状况,但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于是引起王安石一派的排挤。苏轼为了远身祸,求为外任,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苏轼出京作地方官,勤政爱民,尽心职守。八九年的时间,他辗转迁徙,但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体察民间疾苦。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流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
8、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舒宦、李定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论罪。从元丰二年七月被押,到十一月释放,苏轼在狱中倍受诟辱,几置死地,幸得多方营救,才得贬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生活、思想与创作也从此开始了巨大的转折。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近于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难酬而苦闷;另一方面他闭门思过,消极彷徨,又时时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但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
9、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高峰。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起用旧党人物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即被起用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苏轼对待新法,又主张“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反对执政大臣们的全盘否定新法。这种注重现实利害的精神和耿直态度,又和司马光等旧党人物产生分歧。司马光病死,苏轼为旧党官僚所忌恨,又要求外放,于是在元祐四年三月又出知杭州。苏轼十五年后再次至杭,“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杭州谢表。他勤政爱民,
10、开浚西湖,赈济灾民,兴建医坊,为百姓作了许多好事。至元祐六年二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京都。入朝后本拟有所建树,不料又为旧党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于是又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他为国家振兴积极荐举擢拔后进,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才士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苏轼俨然成为文坛盟主,为北宋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远谪惠、儋时期,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又恢复神宗新法;于是新党人物又纷纷上台。但这时的新党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将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旧派
11、人物纷纷遭到贬斥。王安石变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蜕化为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不遗余力。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天侔书)。但苏轼不戚戚于个人忧患,积极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奖励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人才,一
12、直到最后赦还。远贬惠、儋时期,条件最为艰苦,但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并没被困难压倒,反而出现了几次的创作丰收。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诗词和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元符三年,徽宗继位,苏轼获赦北还,海南父老“执手涕泣”(遁斋闲览)。过大庾岭时,有“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感慨,希望回朝再竭忠诚。不料行至常州病死,结束了他宦海升沉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追慕韩琦、范仲淹等政治与文坛元老,有用世之志。他关心国计民生,揭露时弊,曾提出巩固中央、改革官制、解除边患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他在徐州领导军民防洪救城,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引水,抗策减税。
13、直到远贬惠州,仍“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富。”(苏辙墓志铭)。苏轼一生积极人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但苏轼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影响,喜读庄子。入仕后,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佛、道思想影响加深,成为他寻求解脱政治苦闷的工具。他通判杭州时,经常出入佛寺,拜访名僧。黄州五年,他的佛老思想更加急剧发展。但是直到远贬惠、儋时期,他仍然有用世之心。以儒为主,融合佛老,进退两便,这就是苏轼一生的思想状态。这种思想境界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如梦的感喟,也有潇洒自适的抒情。苏轼作品内容的复杂性,正是他复杂思想的表现。2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
14、64)1036 苏轼出生1054 娶王弗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 举家前往京都来源:学优中考网1061 仁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 任职史馆1065 妻丧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 娶王闰之1069 返京;任职史馆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来源:xYzKw.Com1074 任密州太守1076 任徐州太守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1080 谪居黄州1084 往常州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
15、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 任杭州太守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3记承天寺夜游结构层次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记录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描绘了月夜美景,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第
16、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者耳。)中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4记承天寺夜游写作特点记承天寺夜游在写作方面有以下特点:层次分明。文章虽然就是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行文自然。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来源:学优中考网叙事简洁。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节,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更显得紧凑。写景别致。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5记承天寺夜游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
17、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6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这篇文章只有 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它虽然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
18、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活动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两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
19、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和一般人的用法却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了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笔,
20、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
21、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公事”。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记“夜游”之时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这两人,都因被贬而得“闲”,气味也相投。张怀民赠墨二枚给苏轼,苏轼作书怀民所遗墨一文以记之。张怀民修了一座亭子,“以览江流之胜”,苏轼名之曰“快哉”,苏轼的弟弟苏辙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至今为人们所传诵。(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7苏轼同类文章阅读来源:xYzkW.Com书上元夜游苏 轼已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苏轼的小儿子)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点评:这是苏轼另外一篇短小而富有情趣的记游小品。文章记叙了与几个读书人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段,通过自己回家时已经是三更天的细节,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当地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以及祥和民风,表现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并由此悟出一种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与记承天寺夜游一样,文笔洗练,寓理于事,耐人寻味,同是苏东坡小品文的优秀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