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5212372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2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药学复习提纲掌握: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及 160 种中药、重要配伍、来源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熟悉:本草著作、中药的应用、120 种中药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了解: 60 种中药。72 种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试卷比例:中药学 60%。考试题型: A、B、X 三种题型。A 型题(最佳选择题)例 1, 具有祛风湿、发汗、明目功效的药物为;A. 独活 B. 威灵仙 C. 秦艽 D. 伸筋草 E.苍术B 型题(配伍选择题) (2-4 题目共用 5 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择) 2例 2,A泻肺平喘 B宣肺平喘 C敛肺平喘 D清肺平喘 E止咳平喘1石膏2麻黄3杏仁4白果X 型题(多项选择题) (

2、每个题目共用 5 个备选答案,选 2 个或 2 个以上正确答案)例 3, 疏肝理气,善治肝郁气滞证宜选 A柴胡 B佛手 C川楝子 D香附 E桔皮 1 纵向归纳、2 横向总结、3 综合练习3总论部分一、 本草代表著作中药品种,古籍记载 3000 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 12800 余种。本草著作 作者 成书年代 学术价值1. 神农本草经 汉代(东汉末年)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经 收载药物 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的论述奠定了药性理论 代表了秦汉时期的药学成就2.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南北朝梁代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公元 500 年左右) 收载药物 730 种,分玉

3、石、草木、虫兽等 7 类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药学成就,为综合性本草著作3. 新修本草 李绩、苏敬 唐代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本草 (公元 659 年) 全书 54 卷,收载药物 850(844)种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 宋代,金元时期 全书 30 卷,载药 1746 种,附方 3000 余首 证类本草 集宋以前之大成,首创方药并收,有学术和文献价值45.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明代 全书 52 卷,载药 1892 种,绘药图 1100 余幅,附方11000 余首。 集我国 16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为不巧的本草为当时世

4、界上最先进的百科全书,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6.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清代 全书 10 卷,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 716 种(公元 1803 年) 对纲目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要的修订总结了 16-18 世纪本草学成就,保存了大量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7. 中华本草 中医药局 1999 全书 34 卷,载药 8980 种,绘图 8534 幅(500 余专家) 采用自然系统分类,图文并茂集中反映了 20 世纪中医药学发展水平,填补了纲目问世以来 400 年对中药文献系统整理研究的历史空白二、中药的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 四气、

5、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一) 四气 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包括 平性 )1. 确立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52. 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二)五味 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等味。1. 确立依据:主以药效,参以口尝。2. 作用:五味是药物对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 “效用” 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辛味 能散(发散 薄荷) 、能行(行气 香附、行血 川芎)甘味 能补(补虚 人参) 、能缓(缓急 饴糖) 、能和(和中 大枣、调和诸药 甘草 )酸味(涩味)能收、能敛(收敛固涩 乌梅)苦味 能泄

6、(清泄 黄连、降泄 杏仁、通泄 大黄) 、能燥(燥湿 苍术) 、能坚(坚阴 黄柏)咸味 能软(软坚散结 昆布) 、能下(泻下通便 芒硝)淡味 能渗、能利(渗湿利水 茯苓)(三)升降浮沉 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疾病的趋向相反,与疾病的部位相同)1. 确立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 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药物的效用*2. 作用:升浮药:向上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药:向下向内,泻下、清热、利水、安神、潜阳息风、消积、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3. 影响因素: 炮制; 配伍(四)归经 即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 (归,归属;经,经络)1. 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2

7、. 确立依据: 药物特性; 药物疗效*3. 归经表述方法:十二脏腑经络;经络的阴阳属性64. 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指导医生根据疾病的病变部位和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五) 有毒与无毒 指药物能否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广义的毒的含义:“毒”为药物的总称;“毒”指药物的偏性 (即治疗疾病又毒害人体) ;“毒”指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狭义的毒)1. 确立依据:含不含有毒成分; 整体是否有毒; 用量是否适当2.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管理不善;疗程过长;配伍不当;辩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侼法3. 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8、:用量要适当;采制要严格;用药要合理;识别过敏者三、中药的应用(一)配伍 是指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二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配伍的目的:增强疗效 扩大治疗范围 适应复杂病情 减少不良反应配伍的主要内容:七情配伍;君臣佐使1. 七情 是指单味药物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单行 单味药物应用 独参汤 相须 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的功效。 (石膏配知母)相使 性能有共性的两药合用,一主一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黄芪配茯苓)配伍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药物减轻或消除。 (被动) (半夏配生姜)7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物

9、的毒烈之性。 (主动) (生姜配半夏)配伍表示减毒,临床应用毒烈药时考虑选用相恶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人参恶莱菔子)配伍表示减效,临床用药要加以注意和避免相反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乌头反半夏) 配伍表示增毒,原则上绝对禁止2. 君臣佐使 是指药物在方剂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方剂的组成原则。 君药:指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量大力强,不可缺少) 臣药:是指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指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

10、药物;反佐药,与君药的药性相反有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是引经药;是调和药。例:麻黄汤 麻黄(君) 、桂枝(臣) 、杏仁(佐)、甘草(使) (二) 用药禁忌1. 配伍禁忌 指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 三组:藻、戟、遂、芫俱战草,半、蒌(全瓜蒌、皮、天花粉) 、贝(川、浙) 、蔹、及功乌(川,草、附子) ,诸参(人、沙、丹、玄、苦) 、辛、芍(白、赤)反藜芦。十九畏 九组十九味:硫硝、银砒、狼密陀;巴丑、丁郁、乌(川、草)犀角;硝棱、桂脂、参灵脂。2. 妊娠用药禁忌 指损害胎元或导致坠胎药物,在妊娠期间予以忌用或慎用。禁用药:剧毒或性能峻猛之品; 慎

11、用药:活血祛瘀、破气行滞、攻下通便、辛热、滑利之品83.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指在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忌口。 (三) 剂 量 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确定剂量的依据:1、药物的性质性能;2、用药方法;3、患者情况;4、地域和季节气候(四) 煎服法:1.特殊煎服法 (见横向总结) ;2.服药时间:空腹服:清晨服,峻下,攻积导滞、驱虫药;饭前服:补虚药;饭后服:消食健胃药及刺激肠胃的药物;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定时服:截疟药;频服:救急药各 论1 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味辛,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兼宣肺、利尿、透疹 治疗外感表证注意:配伍应用 中病即止 体虚

12、、津亏忌用 不宜久煎一、辛温解表药(外感风寒表证)麻黄微苦 发汗强(风寒表实无汗证 配桂枝)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忌用 平喘(肺气不宣喘咳证 蜜炙或生用)风寒束肺 配杏仁;肺热咳喘 配石膏利水(水肿兼表证)药理: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中枢兴奋桂枝甘入心 辛温入肺膀胱 发汗弱 (风寒表实无汗证、风寒表虚有汗 配白芍)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助阳解表;温通经脉(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症忌用, 通阳利水(脾阳虚痰饮、肾阳虚水肿) ;温通胸阳(胸痹作痛、阳虚心悸)9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温

13、中散寒(风湿寒痹,虚寒腹痛) 药理: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紫苏 气虚、表虚者慎用 不宜久煎 发汗力强兼能理气(风寒感冒、咳嗽胸闷、表实无汗兼脾胃气滞证)辛温入肺脾 发散风寒、和中、解鱼蟹毒 行气宽中、安胎(胸闷不舒、气滞胎动) 多用梗生姜 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用 煎服或捣汁冲服 解表发汗力弱(风寒表症之轻症多用)呕家圣药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 温肺止咳(肺寒咳嗽)荆芥 辛微温入肺肝,穗 力强 平和,发表散风通用药(风寒、风热) 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透疹止痒,炒炭止血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

14、疡初起有表证、吐血崩漏)防风 辛甘微温 入膀胱肝脾 甘缓不峻,治风通用药(风寒、风热、风湿)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慎用 长于胜湿止痛、解痉 (风湿痹痛、风湿疹痒、破伤风、小儿惊风)羌活 辛苦温 入膀胱肾 脾胃虚弱不宜 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辛温 入膀胱肝 风寒表证、风湿痹痛、头风头痛(尤颠顶头痛)血虚头痛及热证忌用细辛 小毒 入心肺肾 1-3g 反藜芦 芳香气烈散寒止痛力强(治风寒风湿痹痛及鼻渊、鼻塞头痛良品)10温肺化饮(寒饮伏肺要药 配干姜五味子治寒饮喘咳日久 )白芷 入肺胃 阴虚血热忌服 芳香味浓(善治阳明头痛 眉棱骨

15、痛,牙痛)燥湿止带(风寒湿痹、寒湿带下)、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止痒(风湿疹痒)辛温散风寒、通鼻窍、止痛 辛夷 入肺胃 包煎 阴虚火旺忌服 芳香力弱,为鼻渊头痛之要药(专治感冒头痛鼻塞) (风寒感冒、鼻渊头痛) 苍耳子 苦小毒入肺 除湿、止痒香薷 入肺胃脾 夏月麻黄 和中化湿而祛暑(治疗夏月感冒、阴暑证、署湿证) 辛温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麻黄 微苦入肺膀胱 发汗力强兼宣肺平喘(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肺气壅遏之咳喘、水肿)二、辛凉解表药(外感风热表证)薄荷辛凉入肺肝 不宜久煎 表虚自汗不宜用 清利头目、利咽(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咽痛)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牛蒡子辛苦寒入肺胃 脾虚便溏忌服 清热解毒、

16、通利二便、宣肺利咽(风热、肺热咳嗽)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消肿疗疮(热毒疮肿、痄腮 )蝉蜕甘寒入肺肝 (风热表证、风疹瘙痒) 明目退翳(风热肝热目赤) 、祛风止痉 (止痉宜大量 小儿惊风、破伤风)孕妇慎服 配胖大海 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11桑叶 性寒疏散力强,清肺润燥(肺热燥咳)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苦甘寒入肺肝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菊花 (风热表证、肝阳眩晕、目赤) 辛微寒平肝力强,清热解毒(热毒疮肿)配枸杞子 补肝肾明目力强,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效佳葛根 甘辛凉入脾胃 善发表解肌退热阳明表证项背强痛之要药,升脾胃阳气而止泻(煨用 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生津止渴(生用 热病烦渴 消渴

17、症) 、解热透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生配黄芩、黄连 清热燥湿解毒、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药理:有解热、抗张皮肤血管、镇静、抗过敏、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脑循环、抗缺氧及降血压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 发表、升阳 善疏散和解退热 寒热往来少阳证之要药,升阳举陷 (久泻脱肛、脏器下陷) 、真阴亏损、甘阳上升忌用 疏肝解郁(肝郁气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药理: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溃疡升麻辛甘微寒入肺脾胃大肠 善清散而解表,升阳举陷(久泻脱肛、脏器下陷)阴虚阳浮、气逆不降、麻疹已透忌用 清热解毒

18、(咽痛、口疮、丹毒、热毒疮疡) 、透疹(麻疹透发不畅)蔓荆子 辛苦微寒入膀胱肝胃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2淡豆豉 辛甘微苦凉入肺胃 解表、除烦2 清热药:清解里热 适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多寒凉,少数平偏凉,多苦或甘或辛或咸里热兼表证: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气血两清;里热兼阴伤津亏:祛邪扶正;里热积滞:配泻下药;兼脾胃虚弱:辅健胃药注意:药性寒凉易伤脾胃,脾虚便溏慎用;清热燥湿咬易化燥伤阴津,阴虚津伤慎用;中病即止,免伤正气一、清热泻火药 多甘寒或苦寒 主清泄实热郁火(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脏腑火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忌用 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要

19、药 配知母(头痛、牙痛、口疮)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敛生肌(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知母甘寒入肺胃肾 (高热烦渴、肺热咳嗽) 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润肠脾胃便溏不宜 知母配川贝母 滋阴润燥(阴虚火旺 配黄柏、潮热盗汗;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药理:有清热、抗菌、抗炎、镇静、抗肿瘤、降血糖、抑制 Na、K-ATP 酶、降低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血小板聚集及细胞调控纠正异常细胞功能天花粉苦 甘寒入肺胃 甘寒质重力强,长于生津润燥(消渴、燥咳、咳痰带血多用) 清热生津、清肺止咳、排脓 消肿排脓 (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脾胃虚寒、大便滑泄忌用,孕妇忌服 反乌头芦根 (热病

20、高热烦渴、肺热咳嗽) 甘寒质轻力缓,长于清胃止呕、利尿(外感风热、胃热呕吐、热淋多用)祛痰排脓(肺痈吐脓)13栀子 苦寒入心肺胃三焦 善清心肺三焦之火,清热力强;清热利湿( 治疗湿热黄疸 配茵陈) 、凉血解毒(血淋、 清热除烦、利尿 血热出血、热毒疮肿、 ) 、消肿止痛(跌打肿痛) 配淡豆豉 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佳(高热烦躁、热淋) 脾虚便溏忌用淡竹叶甘淡寒入心胃小肠膀胱 利尿力强(心火上炎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水肿热淋)脾胃虚寒及阴虚火旺不宜夏枯草 苦辛寒入肝胆 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要药 脾胃虚寒慎服 清肝火、明目 散郁结、降血压 (肝阳上升之头目眩晕、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高血

21、压属肝热者)决明子 (肝热目赤) 润肠通便 (热结肠燥便秘) 脾虚便溏慎服二、清热燥湿药 苦寒 主清热燥湿(外感或内伤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湿阻中焦、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脏腑火热证)黄芩 入肺胆胃大肠 善清肺大肠火,祛上焦湿热 酒炒(湿温、暑湿、湿热淋痛;肺热咳嗽;痔疮便血)凉血止血、安胎 炒用(血热出血;胎热胎动)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忌用药理:本品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促细胞免疫、抗过敏、降血脂、护肝、利胆、利尿、镇静、降血压、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及抗肿瘤苦寒、清热燥湿、黄连 泻火解毒(湿热泻痢、 善清心胃之火,祛中焦湿热(高热神昏、胃火牙痛、口疮;肝火犯胃呕吐配吴茱萸

22、)入心肝胃大肠 黄疸、淋证、 清热解毒(热毒痈肿)强于黄芩、黄柏 胃寒呕吐或脾虚泄泻者忌用14腑实热、毒热证) 配木香 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配半夏、瓜蒌 痰火互结之结胸证药理:解热、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抗炎、抗过敏、促免疫功能、抗肿瘤、正性肌力、负性心率、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抑胃肠平滑肌、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中枢黄柏入肾膀胱大肠 善泻相火退虚热 盐水炒 ,祛下焦湿热配苍术(带下、淋证、脚气、足膝肿痛;口舌生疮;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脾胃虚寒忌用龙胆草 苦寒 泻肝火,为治疗肝经湿热、实火要药(肝火上炎头痛、目赤;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入肝胆胃 清热燥湿 用

23、量不宜大,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不宜苦参(湿热下注、黄疸)兼入心经,又杀虫止痒、利尿(疥癣、麻风、阴痒、带下;湿热淋证、小便不利)入心肝胃大肠膀胱三、清热凉血药 多苦甘寒或咸寒 入心肝 主清热凉血(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出血证) 兼滋润、活血生地甘苦寒入心肝肾 清滋润滑之品,又生津、止血(消渴及血热出血)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润肠通便 煎服或捣汁 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药理:本品镇静、抗菌、抗炎、促免疫功能、降血糖、抑制钠泵、利尿、降低耗氧量、抗凝、止血、降血压、抑制心脏、抗皮肤真菌玄参 (热入营血、阴虚发热、阴虚肠燥) 清滋散结之品,又解毒散结(咽痛、疮疡、瘰疬)苦

24、甘咸寒入肺胃肾 煎服入丸散 脾胃虚寒、胸闷食少便溏者忌用 反藜芦15牡丹皮辛入心肝肾 苦微寒 兼退虚热(无汗骨蒸) 凉血不留淤,活血不动血;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凉血优于赤芍 治内痈(肠痈腹痛) 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不宜赤芍入肝 (热入营血发斑吐衄、瘀血证) 止痛优于丹皮,又泻肝火(肝火胁痛、目赤)治外痈(疮痈肿毒)闭经、痛经证属虚寒者忌用 反藜芦紫草甘 咸寒入心肝 兼利尿滑肠导热毒排出 斑痘疹属热毒盛均宜,以斑疹紫黑兼二便不利为佳 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疮疡、湿疹、阴痒、水火烫伤)水牛角苦入胃 (血热斑疹) (高热神昏、血热出血 )四、清热解毒药 多苦寒或辛寒或甘寒 主清热解毒(外感或内

25、生实热火毒之证 如疮肿、丹毒、痄腮、咽痛、热痈、热毒泻痢、烫伤、蛇虫咬伤)金银花甘寒入肺胃大肠 清热解毒力强(疮肿热毒重者尤宜、肠痈、肺痈、热毒血痢) ,又解暑热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证、风热、温热病) 连翘苦微寒入肺心胆 疮家圣药 消痈散结力强(疮痈有肿核者尤宜、瘰疬痰核)又利尿(热淋涩痛)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 脾虚便溏慎用 消痈散结(善治乳痈;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又利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黄疸)鱼腥草 辛微寒入肺 不宜久煎 消痈排脓 (善治肺痈)又利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泻痢)16药理:抗菌、抗病毒、抗炎、利尿、促进免疫功能、抗肿瘤、镇咳平喘、镇静败酱草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 消痈排脓 (善肠

26、肺肝痈)祛瘀止痛(血滞胸腹痛、产后瘀阻腹痛)脾虚食少便溏忌用蚤休苦微寒小毒入肝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毒蛇咬伤;肝热生风、惊风、高热神昏;跌打肿痛)红藤苦平入大肠肝 (疮痈肿毒)肠痈 活血止痛 (跌打瘀肿、风湿痹痛、经闭)祛风通络(痛经,产后瘀阻)野菊花苦辛微寒入肺肝 疏风平肝(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紫花地丁苦辛寒入心肝 凉血消肿 外用适量 本品来源复杂,还有堇菜科犁头草、豆科米口袋、罂粟科紫堇大青叶苦大寒入心肺胃 善治血热毒盛诸证 凉血而消斑 (高热神昏发斑、口舌生疮) 脾胃虚寒忌用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尤善凉血利咽 (温病发热、头痛发斑;大头瘟、痄腮)

27、脾胃虚寒慎用青黛 1.5-3.0g(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凉血而消斑 (热毒发斑、血热吐衄)凉肝定惊(肝火犯肺咳痰带血、小儿惊风) 射干 脾虚便溏、孕妇忌用 苦寒入肺 善散结祛痰利咽(咽喉肿痛,证属热结痰盛;痰多咳喘;久疟、经闭、痈肿)山豆根有毒入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肺热咳嗽;牙龈肿痛、痈肿、湿热黄疸) 3-6g 煎汤或磨汁或含漱马勃辛平入肺 (咽喉肿痛) 又清肺(咳嗽失音)止血(血热吐衄、外伤出血)牛黄苦凉入肝心 主治热毒、痰热、肝热生风诸证,清热解毒力强(口舌生疮)化痰开窍(中风痰热神昏)药理:抗病毒、抗炎、抗惊厥、镇静、镇痛、强心、抗实验性心律失常、降血压、解毒、调节胆汁排泄及保肝 非

28、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17清热解毒、息风止痉 (热毒疮肿、高热动风,小儿惊风 )熊胆苦寒入肝胆心 1-2.5g 又能明目(咽喉肿痛、痔疮肿痛;目赤肿痛、目生翳障)脾胃虚寒慎用白头翁 苦寒入大肠 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也为治阿米巴痢之要药 虚寒泻痢忌用马齿苋酸寒入大肠肝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止血(血热崩漏、便血) 、通淋(疮肿、热淋、血淋) 脾虚便溏或泄泻不宜鸦胆子苦寒小毒入大肠肝(热毒血痢) 燥湿杀虫、截疟(痢 10-30 粒,疟 10-15 粒,3 次/日) 、蚀疣(鸡眼外用)秦皮苦涩寒入大肠肝胆 煎水洗眼 又燥湿止带(湿热泻痢;赤白带下) 、清肝明目(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穿心莲苦寒入肺胃大小肠

29、 清热解毒、燥湿 又清肺止咳 不宜久服,脾胃虚寒不宜白鲜皮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肠 清热解毒、燥湿 又祛风止痒 脾胃虚寒忌用半边莲甘淡寒入心小肠肺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水肿兼虚慎用土茯苓甘淡平入肝胃 清热解毒、除湿、利关节 (治疗梅毒的要药)白花蛇舌草苦甘寒入肺胃大小肠 清热解毒、利湿消痈 (治疗消化道肿瘤) 阴诅及脾胃虚寒忌用垂盆草甘淡凉入肝胆小肠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五、退虚热药 苦咸甘寒入肝肾 主退虚热 除疳热兼凉血(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小儿疳热)18青蒿 苦辛寒入肝胆肾 解暑热、除疟热 配白薇:阴虚发热、小儿疳热(兼表邪) ,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配鳖甲:阴虚发热药理:抗菌

30、、抗病毒、抗疟原虫、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痛、抗肿瘤、祛痰、镇咳、平喘及透血脑屏障 不宜久煎 脾虚肠滑不宜地骨皮甘淡寒入肺肝肾退虚热、凉血 清肺止咳 (肺热咳嗽配桑白皮) 、生津(内热消渴) 、止血 脾虚便溏及表邪未解不宜白薇苦咸寒入肝胃肺 (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血热出血) 又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胡黄连苦寒入心肝胃大肠 退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解热毒 脾虚中寒忌用银柴胡甘微寒入肝胃 退虚热 、除疳热 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忌用地骨皮 退虚热、凉血 善治有汗骨蒸、又清肺止咳、生津、止血牡丹皮(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血热出血)善治无汗骨蒸、又活血化瘀、止痛3 泻下药

31、 泻下通便或清热泻火或逐水退肿 治疗便秘、积滞、实热及水肿内停等里实证 注意:易伤脾胃及正气、小儿、老人、体弱者慎用中病即止孕妇忌用或慎用峻下药有毒、注意其炮制、配伍、用量攻下、峻下药宜空腹服、缓下药宜睡前服19一、攻下药 苦寒、通便强,泻火。用于便秘实热积滞、外感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及火热上炎证(头痛、咽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上病下治,釜底抽薪大黄 脾肝心 苦寒入胃大肠 泄降强 生用(积滞证、湿热痢疾及火热上攻)利湿退黄(湿热黄疸、淋症)将军之称 泻下通便、清热泻火 解毒止血 (热毒疮肿、血热吐衄)活血化瘀 酒制(瘀血诸证) 配巴豆干姜 寒积便秘;(热结便秘、疮疡、咽痛、口疮、目赤

32、) 配芒硝 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孕期、经期及哺乳期慎用或忌用,脾胃虚寒忌用药理:泻下、利尿、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抗肿瘤、降血脂、利胆、保肝、促进胰腺分泌、抑制胰酶活性、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止血、改善肾功能芒硝咸 软坚力强 (实热燥结)回乳(外用) 开水溶化 脾虚便溏及孕妇忌用,哺乳慎用药理:泻下、抗菌、利胆番泻叶甘 苦寒入大肠 导滞 缓下 1.5-3g,攻下 5-9g,开水泡服,后下;哺乳期、经期及孕妇忌用,不宜过量服用 泻下通便 芦荟入肝 (热结便秘) 清肝杀虫 (肝热惊风;小儿疳积、虫积腹痛)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二、润下药 润燥滑肠缓,多用于老年、体弱、

33、久病、产后、经期便秘者火麻仁 甘平入脾大肠 兼能补虚,为治肠燥便秘的要药 打碎生用 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入小肠 (肠燥便秘) 兼气滞佳;又利水消肿 (水肿胀满、脚气水肿)打碎生用20三、峻下药 多苦寒或温有毒,泻下力猛,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出,兼利尿。 用于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及痰饮喘满。甘遂苦甘寒 有毒入肺肾大肠 醋制减毒 药力最强(兼治风痰癫痫) 京大戟苦辛寒 泻下逐饮、消肿散结 泻下逐饮强于红大戟(兼治瘰疬痰核)红大戟苦寒 (大腹水肿、胸胁积液;疮痈肿毒) 小毒 消肿散结强于京大戟(兼治瘰疬痰核) 体虚慎用,孕妇忌用芫花辛苦温 孕妇及体弱忌用,反甘草 毒性最强,祛痰止咳

34、(寒痰咳喘) ,外用杀虫疗疮(头疮、白秃)巴豆辛热大毒入肺胃大肠 性热毒大力猛,去油用霜;善攻下冷积; 泻下逐水、去积 祛痰利咽(寒实结胸) ;蚀疮去腐(痈肿脓成未溃,疥癣)牵牛子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 (水肿、鼓胀、食积便秘) 性寒毒小力弱,量大泻水,量小去积;杀虫 (虫积腹痛)4 祛风湿药辛散苦燥,入肝肾,祛风除湿,兼散寒或清热、舒筋活络、止痛、解表及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辛、温 风湿寒痹 (拘挛、麻木)21风湿痹证 辛、寒 风湿热痹 (红肿热痛) 注意:配伍应用,多配活血行气药, “治风先治血” ;行痹,配伍 祛风解表药;着痹,配伍 利湿、化湿药;痛痹,配伍 温里药;热痹,配伍

35、清热药;痹证日久、累及肝肾 配伍 补肝肾、强筋骨药 酒剂或丸散常服,阴虚血亏慎用独活辛苦微温入肾肝膀 无风寒湿邪或气血虚者慎用 药力缓和,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腰 祛风湿、解表、止痛 以下风湿痹症及少阴伏风头痛;配羌活 风湿痹痛上下皆可 煎汤或入丸散羌活辛苦温入膀肾(风寒湿痹;表证夹湿;头风头痛)药力雄烈,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上半身风湿痹症及太阳头痛及项背痛。威灵仙辛咸温入膀胱 体弱慎用 力强效快,为风寒湿痹拘挛麻木的要药。消痰水(痰饮积聚)治骨鲠30g海风藤辛苦微温入肝 祛风湿、通经络 活血 (跌打损伤)青风藤辛苦平入肝脾 (风湿痹证、拘挛麻木)利小便秦艽

36、入胃肝胆 苦辛寒 微寒,为“风药中之润剂”治痹证通用,兼舒筋络。 祛风湿、通经络 清虚热(骨蒸) 、利湿退黄(黄疸)药理:抗炎、镇痛、镇静、解热、抗菌、抗过敏、降血压、升血糖、利尿防己入膀肾脾 (风湿热痹) 性寒,清热力强,尤热痹。善清下焦湿热而利水(水肿、腹水、小便不利) ;止痛药理:粉防抗炎、镇痛、解热、抗菌、抗过敏、免疫抑制、抑血小板聚集、降血压、抑心脏、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氧、抗肿瘤、抗矽肺、抗过氧化及松弛横纹22肌汉防己 防己科粉防己根 善利水消肿 木防己 防己科木防己根 祛风湿、止痛、利水 善祛风止痛广防己 善祛风止痛 (不宜过量和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徐长卿辛温入

37、肝胃 止痛力强,为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活血通络(跌打肿痛)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 止痒(风疹、湿疹、顽藓) ,解蛇毒 不宜久煎木瓜酸温入肝脾 为治风湿痹症酸重拘挛麻木及吐泻转筋的要药。善舒筋活络(筋络拘挛) ,阴虚腰膝酸痛及胃酸过多忌用 化湿力强,又和中(湿浊中阻) ,生津开胃(消化不良)桑寄生苦甘平入肝肾 善于养血而补益肝肾,治疗血虚兼风湿者。又安胎为肝肾亏虚胎动要药。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配独活 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五加皮 (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善补肝肾,为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又利水消肿。药理:抗炎、调节免疫功能、镇痛、镇静、抗疲劳、抗应激及降血糖五加皮 辛苦

38、微甘温入肝肾 祛风除湿、利水消肿长于补肝肾、强筋骨香加皮 辛苦温有毒入肝肾心(风湿痹痛、水肿) 长于利水消肿 (尤其宜于心衰性水肿) 3-6g 内服慎用,不宜过量23千年健 苦辛温入肝肾 祛风湿力强 煎汤或泡酒 祛风湿、强筋骨(风寒湿痹、腰膝冷痛) 鹿衔草 苦甘平入肝肾肺 强筋骨力强;调经止血;补肺止咳蕲蛇 甘咸温有毒入肝 有毒力强,顽痹顽癣麻风多用祛风通络、定惊止痉(风湿痹痛、麻木拘挛;小儿惊风、破伤风)乌梢蛇 甘平入肝 无毒力缓,风痹癣痒多用。豨莶草 苦辛寒入肝肾 清热解毒,善热痹骨节疼痛 生用;制用风湿痹痛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风湿痹痛、麻木拘挛、高血压) 臭梧桐 辛苦凉入肝 治痹证无

39、论寒热 高血压不宜久煎川乌 辛苦热大毒入心肝肾脾 散寒(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麻醉(外用) 1-3g祛风除湿、止痛(风湿顽痹、拘挛疼痛) 孕妇忌用,不宜过量或久服;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浙贝、白蔹、白及、畏犀牛雷公藤 辛苦凉大毒入心肝 善活血通络、消肿、杀虫解毒(疔疮肿毒、腰带疮、湿疹、麻风)3-9g;内服宜慎,孕妇忌用,患心肝肾病变或白细胞减少者慎用;外敷小于半个钟桑枝 苦平入肝 治风湿痹症无论寒热新久皆宜;又利水丝瓜络 甘平入肺胃肝 祛风通络 化痰散结24络石藤 苦微寒入心肝 (风湿痹痛) 凉血消肿(喉痹、痈肿)伸筋草 苦辛温入肝脾肾 舒筋活络5 芳香化湿药辛香温燥,入脾胃;化湿醒脾、

40、燥湿运脾,治湿阻中焦证(脘腹胀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或口甘多涎)寒湿困脾,配温里药;湿热中阻,配清热燥湿药;湿阻气滞慎者,配行气药;脾虚生湿,配补气健脾药注意:气味芳香,入汤剂不宜久煎;易耗气伤阴,阴虚、血亏、气虚慎用苍术辛苦温入脾胃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忌用 兼健脾,治湿阻中焦要药;祛风湿 (风湿痹证、表证夹湿) 、发汗 燥湿 明目(夜盲证) 炒用燥性减轻 配厚朴、陈皮 燥湿力强且行气,寒湿中阻、脾胃气滞宜厚朴苦辛温入脾胃肺大肠(湿阻中焦) 行气,为行气消积除胀要药,消积(食积胀满便秘) 、平喘(咳嗽痰多)配枳实 湿浊中阻,食积停滞或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痰浊租肺之喘咳;体虚、孕妇慎用

41、药理: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保肝、抗菌、中枢抑制、肌肉松弛、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藿香辛微温 入脾胃肺 善治湿浊中阻,化湿力强;且发表(夏月感冒) ;兼止呕(寒湿呕吐) 化湿、解暑 药理: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作用、抗菌、抗螺旋体及抗病毒佩兰辛平 (湿阻中焦、暑温) 药力平和,善治脾经湿热之口甜或口苦、多涎。藿香 化湿和中、解暑发表 长于化湿,解表力弱,又止呕。25香薷 (湿阻中焦、暑温) 长于发汗解表,尤宜阴暑无汗证,又利水。砂仁 阴虚火旺慎用 力强 兼温脾止泻、安胎 (脾胃虚寒吐泻、气滞胎动) 辛温入脾胃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配木香 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胜,凡湿滞、食积、夹寒之脘腹

42、胀痛可投白豆蔻 入肺 (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胃寒呕吐) 力缓 兼行气化浊 火升作呕忌用草豆蔻 辛温入脾胃 燥湿 、温中、行气 阴虚火旺忌用6 利水渗湿药甘淡或苦,多寒凉或平 入膀胱、脾、小肠通利水道、渗除水湿治疗水肿内停证 (小便不利、水肿、淋浊、黄疸、带下、湿疮、痰饮)水肿聚起有表证,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属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交蒸者,配清热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阴虚津伤者慎用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肾 力强,治水湿内停及脾虚诸证无论寒热皆宜。 利水渗湿、健脾 又宁心安神(心脾两虚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失眠) 朱砂拌用药理:本品利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胃肠功能、保肝、镇静、抗肿

43、瘤、抗菌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脾胃肺 (水湿内停证、脾虚证)力轻,兼能清热,治水湿内停轻证或兼热者。又除痹、清热排脓(湿热痹痛、肺痈、肠痈) 炒用健脾止泻26茯苓 性平,治水湿内停无论寒热,又安神、健脾 猪苓 甘淡 利水渗湿 性平,治水湿内停无论寒热,功专利水。泽泻 (水湿内停证) 性寒,治水湿内停热者为宜,尤其下焦湿热,又泄热 (相火妄动) 药理:本品利尿、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肪肝、减肥、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炎车前子 长于渗湿止泻,又清肝明目、清肺化痰(肝热目赤、肺热咳嗽) 包煎 甘寒清热 利水通淋 药理:保肝、降胆固醇、祛痰、镇咳、预防肾结石、缓泻、抗炎滑石淡 (湿热淋痛、水肿、暑湿

44、泄泻)长于清解暑热(暑热烦渴 配生甘草) ,外用祛湿敛疮(湿疮、湿疹) 木通 苦寒入心小肠膀胱 又清心利尿 (口舌生疮)兼通经下乳 脾胃虚寒慎用,孕妇忌用 关木通 : 长于清心火 ;川木通 :长于利水湿通草 甘淡寒入肺胃 利水通淋 利尿力缓(小便不利) ;兼通气下乳(产后乳汁不下) 孕妇慎用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肺小肠 (湿热淋痛) 清心除烦 1-3g金钱草甘淡微寒入肝胆肾膀胱 为痛淋排石之要药(尿路肝胆结石) ,除湿退黄(黄疸) 利水通淋、排石 兼解毒消肿(热毒疮肿)海金沙甘淡寒入膀胱小肠 (湿热淋痛、石淋) 为淋证涩痛、排石要药(尿路肝胆结石)兼利水消肿(水肿)石韦苦甘微寒入肺膀胱 兼清肺止咳

45、、凉血止血 (肺热咳嗽、血热出血)地肤子 苦寒入肾膀胱 又祛风止痒 27萹蓄苦微寒入膀胱 利水通淋 又杀虫止痒 (蛔虫病、湿疹、阴痒)瞿麦苦寒入心小肠膀胱 (湿热淋痛) 又活血通经 (瘀血经闭) 孕妇忌用,妇女经期慎用萆薢苦平入肝胃膀胱 利湿浊,为治疗膏淋之要药。又祛风湿 (风湿痹痛)茵陈苦微寒入脾胃肝胆 善清利疏理,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兼治湿疹、湿疮 清热利湿退黄 药理:利尿、利胆、保肝、降血脂、抗菌、抗病毒、抗钩端螺旋体、杀蛔虫、解热、抗炎、抗肿瘤金钱草 (湿热黄疸) 善利尿通淋排石,为治石淋、沙淋的要药。兼治热毒疮肿、毒蛇咬伤。7 温里药 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辛、温热 入脾胃、肾、心兼入肺、肝温里、散寒、止痛为主,温中散寒、温肾助阳、回阳救逆、暖肝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痛兼燥湿杀虫(中焦寒证、脾胃虚寒、脾阳虚、心肾阳虚、阳虚水肿、胸痹冷痛、风湿寒痹兼寒饮咳喘、虫积腹痛)附子辛大热有毒入心肾脾 有毒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药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