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 ,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来源:xYzKw.Com 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
2、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来源:学优中考网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一个纲要信号。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战前是要取信于民, 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间” “鄙” “安” “遍” “牺牲” “加”“狱” “虽” “以” “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
3、讨论,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记忆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学习避免了脱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这个问题也将曹刿
4、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形象,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 ,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 。 战 斗 刚 开 始 , 不 待 齐 军 疲 倦 , 庄 公 就急 于 出 战 , 曹刿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在 “彼 竭 我 盈 ”之 时 , 当 鲁 军 刚 获 胜 ,庄 公 又 急 于 去 追 击 , 曹 刿 又 阻 止 了 庄 公 的 过 急 行 动 。 他 用 实 际 行 动 让 鲁 庄公 懂 得 攻 击 和 追 击 都 必
5、 须 把 握 有 利 的 时 机 , 要 根 据 双 方 的 士 气 和 实 力 的 变 化作 出 正 确 判 断 。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教学难点也得到了解决。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并进一步由学生总结文章塑造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的方法。如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讨论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详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详写作战前的准备,而略写战争的经过?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思考
6、“论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从而解决第三个纲要信号“为什么论?” ,若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作者着重写作战前的准备想要寄托怎样的思想?”学生讨论后会比较清晰的理解到是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从而教师可作适当的总结,并简单介绍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五个环节是迁移拓展,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1.用现代汉语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2.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和子产论政宽
7、猛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左传反映出来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辞婉转,描写入微的写作特色。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必要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学会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等。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学习,注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戴维 伯姆认为:“课堂对话的意图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 “不
8、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论对话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留有较大的空间,具体的细节灵活处理,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如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中难理解的重要字词意义和用法,通过师生的对话讨论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讨论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并由此探讨文章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等内容。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纲要信号教学法和点拨法。纲要信号教学法事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如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曹刿论述的内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纲要信号:1.曹刿论述了什么? 2.曹刿是怎样论战的?3.曹刿为什么论战?这三个纲要信号贯穿全篇,也贯穿了整堂课,使教学思路清晰,使学生的讨论和学习既放得开也收得拢。另一个教学法是点拨法,点拨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学生的疑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