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目的 一、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例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弄懂每句话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来源:xYzKw.Com三、弄懂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来源:学优中考网四、背诵课文。 来源:xYzKw.Com五、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想 一、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 二、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和文章的中心意思。指点背诵方法,如按叙事线索记住内容等。 三、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与训练口
2、头表达能力。 四、指导学生以直译为主的方法翻译全文。 五、教学时间:安排一教时。作业如在课堂上完成不了,可置于课后处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 二、题解。 引导学生看注释,指名学生读一遍。教师作如下补充: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喻老” ,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
3、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寓言” ,一词出于庄子 。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 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采。如大家熟
4、悉的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等等。扁鹊为什么又叫秦越人?扁鹊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名医,而战国时代秦越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扁鹊称呼他。 (余见课文后黑框内“古人的名、字、号” 。 ) 三、指导学生课堂预习。 1.出示预先写好词语的小黑板,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与查阅工具书在课文原词语上注意或释义。如多音字:立有间(jin) 、好治(ho) 、应(yng 答应) ;通假字:还(同 “旋”xun) 、汤(同“烫”tng) 、齐(同“剂”j) ;生字词:桓( hun) 、腠理(c u) 、汤熨(yn) ;释义:索,寻找。是以,因此。有间,有一会儿功夫。居,经过,过了。复,又,再一次。益,更加。应,理睬
5、。 2.学生轻声熟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大致内容。 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四、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在原文句中用横道划出刚刚学过的生字词;划出本文表示时间线索的词语。)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来源 :学优中考网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 (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 2.提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 (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故事情节的。如: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 3.从课题
6、看,本文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扁鹊和蔡桓公。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个层次?本文写人叙事为阐明什么道理?(学生深入读课文,整理答案,教师请 23 名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后归纳分析: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一共写了扁鹊四次见桓公的情形。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 “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 “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指出不治的后果。而桓侯答曰“寡人无疾” ,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医生的反唇相讥。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
7、“在肌肤” “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 ,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应” “不悦” ,冷冰冰的拒医生于千里之外。可见桓公讳疾忌医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由于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所以桓公的病拖延了治疗的良机,最终“在骨髓” , “无奈何也” 。难怪扁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 “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不可救药的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理解,桓公临死才“索”扁鹊,当然无济于事了。 “桓侯遂死”这是讳疾忌医的必然结果。 这个寓言故事可分三层。第一
8、层(“扁鹊见蔡桓公”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公不听扁鹊忠告;第二层(“桓侯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第三层(“居五日”至末句)桓公病死。 来源:学优中考网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 4.本文的写作特色。(1)鲜明的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对比,对比的目的在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2)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扁鹊一见桓公 “立有间” , “有间”即有一会儿,写出扁鹊留心仔细“望诊”的情形。 “不治
9、将恐深” 、 “不治将益深” ,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 “寡人无疾”传神地写出了桓公的固执、自信, “不应” “不悦”又写出了桓公的傲慢自恃,讳疾忌医的神态。 “还走”写出了扁鹊的机警,从侧面反衬了他的诊断的准确;“索”勾画出桓侯病入膏肓时怕死着急的心态。 七、练习(课文后练习可在课堂上结合讲读时完成,课后练习可印发讲义) ;读本文或下列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600 字左右。 自相矛盾 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韩非子 人有鬻(卖)矛与楯(同“盾” )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刺破、刺穿)也。 ”俄而(不久,一会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
10、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这则寓言揭示了哗众取宠,任意夸大其辞,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陷入思维混乱、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可笑境地。 )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鞋子)者,先自度(量)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 ,至之市(集市) ,而忘操(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其度。 ”反(同“返” )归取之。及反,市罢(散) ,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 ” 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实际,把事物的本身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弄出“宁信度,无信足”的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