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紫藤萝瀑布【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 1.眼前的紫藤萝带给了作者精神的震撼,感情随之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2作 者 是 怎 样 从 眼 前 的 喜 悦 过 渡 到 对 往 事 的 回 忆 的 ? 找 出 过 渡 的 句 子 。3文中表现认识升华和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二、妙点揣摩1.为 什 么 作 者 在 第 9 段 又 说 “不 断 地 流 着 , 流 着 , 流 向 人 的 心 底 ”?2.如 何 理 解 “生 命 的 长 河 是 无 止 境 的 ”“那 小 小 的 紫 色 的 花 舱 它 是 万 花 中 的 一 朵 ,
2、也 正 是 一 朵 一 朵 花 , 组 成 了 万 花 灿 烂 的 流 动 的 瀑 布 ”, 其 中 的 内 涵 呢 ?3.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却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怎么理解这种反常?三、问题探究1.读 了 这 篇 文 章 , 你 认 为 作 者 通 过 描 写 紫 藤 萝 花 的 生 机 勃 勃 , 想 告 诉 人 们 什 么 ?2.文 中 插 入 一 段 写 十 多 年 前 家 门 外 的 一 大 株 紫 藤 萝 起 什 么 作 用 ? 3.课 文 对 我 们 的 写 作 有 哪 些 启 示 ?四、拓展延伸1.仔细阅读蝉一文,思考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 扬在哪里?
3、在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思考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贝壳一文的文眼(主旨句)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3贝壳一文中“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啊!” 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五、成果采撷本 文 作 者 用 诗 一 般 的 语 言 , 细 致 入 微 的 , 多 角 度 的 描 摹 了 一 幅 绚 烂 多 彩 的 画 卷 。 面对 着 满 树 的 流 光 溢 彩 的 紫 色 , 作 者 极 力 的 渲 染 了 其 生 机 勃 勃 的 生 命 力 , 并 彰
4、显 其 带 给 我们 的 生 命 震 撼 , 在 我 们 感 动 于 紫 藤 萝 生 命 魅 力 的 同 时 , 作 者 也 通 过 自 己 内 心 情 感 的 变 化 ,含 蓄 地 告 诉 了 我 们 一 种 生 活 态 度 : 忘 掉 不 幸 , 热 爱 生 活 , 笑 迎 未 来 !【知识链接】宗璞(p)(1927)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籍贯:河南唐河,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 7 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
5、藏记终于面世。计划中尚有西征记、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关于“生死谜、手足情”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去,但是却永远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 50岁,正是精力充沛,
6、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我长小弟三岁。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
7、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雨,纸上一片模糊。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 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他是儿子,30 年在外奔
8、波,他不该尽些家庭的责任吗?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有时只要想到有他可问,也就安心了。现在还怎能得到这样的心安?风烛残年的父亲想儿子,尤其这几年母亲去世后,他的思念是深的,苦的,我知道,虽然他不说,现在他永远失去他的最宝贝的小儿子了。我还曾希望在我自己走到人生的尽头,跨过那一道痛苦的门槛时,身旁的亲人中能有我的弟弟,他素来的可倚可靠会给我安慰。哪里知道,却是他先迈过了那道门槛啊! 1982 年 10 月 28 日上午 7 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你到哪里去了,小弟! 父亲为他写挽联:“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我那惟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