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东汉辞赋和散文,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述行赋、抒情小赋 汉书、吴越春秋 论衡、潜夫论,东汉历史背景,一、东汉王室 1、王室自身 皇帝年寿 2、外戚和宦官 皇帝多年幼即位、夭折、绝嗣,多母后临朝: 皇帝与外朝接触凭借宦官,(1) 漢光武帝 劉秀 (25-57) (2) 漢明帝 劉莊 (58-75) (3) 漢章帝 劉炟 (76-88) (4) 漢和帝 劉肇 (89-104) (5) 漢殤帝 劉隆 (105-106) (6) 漢安帝 劉祜 (107-125) (7) 漢順帝 劉保 (125-144) (8) 漢衝帝 劉炳 (145) (9) 漢質帝 劉纘 (146) (10) 漢恆帝 劉志
2、(147-167) (11) 漢靈帝 劉宏 (168-188) (12) 漢少帝 劉辯 (189) (13) 漢獻帝 劉協 (189-220),二、东汉政府,1、东汉的政权比西汉专制 权力集中在尚书台: 利:皇帝可以独裁 弊 :皇帝昏庸获懦弱时,母后、外戚专权 破坏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制约 外戚专政,必有宦官之祸,2、外交 班超长期驻守西域, 使西域五十余国皆向东汉称臣并派出人质,年年来朝 57年日本派使臣到中国,中日交往从此开始。 3、宗教 64年汉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天竺(印度)求其道。蔡愔于67年回洛阳,带来一些佛经,并邀请沙门
3、摄摩腾和竺法兰一起回国,次年,明帝建洛阳白马寺,供摄摩腾,竺法兰居住,并翻译 ,为中土佛教之始。 道教在130年代开始由张道陵集神秘之大成所创,他用符咒为人治病祈祷,称“太平道“追随的门徒都要奉献五斗米,故亦称“五米道“。,第一节 东汉辞赋,一、班固的两都赋 具有实际政治目的 关于定都洛阳还是返都长安的重大争论 以描绘都市为中心,比西汉辞赋更为广泛地反映了人类生活场景 在结构形式上,模仿了司马相如,以“西都宾”与“东都主人”的相互论辩展开内容 京都赋的基本格式,也就由两都赋确定下来,二、张衡的辞赋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思玄赋、应闲、二京赋
4、、南都赋、归田赋全篇及定情赋、舞赋等残文 京都赋二京赋 抒情小赋: 归田赋,三 述行赋,1、班彪北征赋 2、班昭东征赋 3、蔡邕述行赋,第二节 东汉散文,一、班固汉书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幼年聪颖,能文善赋。初在洛阳太学读书。 建武三十年(54),其父班彪卒,返乡居忧,开始整理班彪的史记后传,决意在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明帝永平五年(62),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弟班超力辩得免 明帝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后转迁为郎。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历20余年,基本修成汉书 在窦宪幕中,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班固因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共100篇,叙述了自汉高
5、祖6年至王莽地皇4年230年的断代历史。 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 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 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不足:不能在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而只是单纯地评述事实与人物的言行,二、王充论衡 (约)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家境寒素,为人耿介,思想尖锐 唯一留传至今论衡八十五篇 章帝年间,谶纬迷信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制定为“国宪”;班固白虎通义 变虚、异虚、福虚、祸虚、寒温、变动诸篇,批判了天象物候与人类社会相互感应的思想 死伪、纪妖、订鬼、难岁诸篇,批判了世俗的迷信,批判 “人有所恨则死不瞑目”: 凡人之死,皆有所恨:志士则恨义事未立,学士则恨问多不及,农夫则恨耕未蓄谷,商人则恨货财未殖,仕者则恨官位未极,勇者则恨材未优。天下各有所欲乎?然而各有所恨!必以目不瞑者为有所恨,夫天下之人死皆不瞑也!(死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