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前提测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了解作者。3了解有关恐龙。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2.自由诵读两篇短文,谈谈读了两篇短文之后的感受。
2、四、学习恐龙无处不在(一)分组讨论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3. 什么是“板块构造” 理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4. 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 泛大陆 ”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2. 25 亿
3、年前完整的泛大陆,2 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6500 万年以前完全分开。5. 小结本文的行文思路。(1)行文思路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 是支持“ 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2)文章结构全文共 15 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
4、全文。(总分总)(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6.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7. 揣摩语言(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 ”,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举例帮助读者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
5、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五、学习被压扁的沙子1.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恐龙灭绝的原因。2.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3. 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
6、: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4.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 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证据 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5. 这篇文章的段落结构是怎样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4) ,提出“撞击说”和“ 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 撞击说”举例提出“ 火山说” 。第二部分(5全文完)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
7、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由果到因逻辑顺序)6. 揣摩语言(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2)即非常纯的沙子。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六、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主题思想等。1. 说明
8、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2.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3. 说明角度: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被压扁的沙子” 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4.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5. 主题思想: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七、拓展延伸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八、达标检测九、作业从网上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并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