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寄语:童年,是一瓶醉人芳心的酒,把它潜埋在土壤里,他会更似香醇;童年,是一张放飞梦想的风筝,让它腾云嵌在天空中,融入蓝天之中;童年,是一潭生机勃勃的水,无论铺在那里,都会绽放出早春的柔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3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一、知识资料: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6 岁入私塾,12 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 20 岁考取秀才后,
2、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 60 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 1926 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朝花夕拾的十篇
3、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 40 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为早上开的花,到傍晚才去采摘。比喻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到晚年回忆。 二、题解: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什么含义? 2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哪两处的生活片段?三、整体感知 1文章的结构层次应该如何把握?2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问题生成评价单班级 姓名 科目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习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列题目,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准
4、备多元化展示。学生生成的问题:课文研讨之一 1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2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似乎确凿”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3第 2 段作者写了哪十六种景物?“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4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
5、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5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分析它的好处。小结第 2 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问题训练评价单班级 姓名 科目 一、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 3 至 8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文章的
6、第 3 段在全文中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课文第 7、8 段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7第 8 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五、课文研讨之二 1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2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这
7、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3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六、课堂小结 1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 42 岁“只剩了回忆的时候”(朝花夕拾小引)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的生活。文中的
8、语言活泼、形象,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2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成长)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3.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4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