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四、节奇异的声现象、噪声、声与现代科技学习目标1.了解回声和共鸣,了解混响现象;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通过回声,共鸣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以及阅读 “动物与声音” ,体会现实丰富多彩声音的世界。2.能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角度区别乐音和噪声;知道四大污染源。 (重点) ;记住噪声的等级划分单位 dB(分贝)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利用。知道声音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和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 (难点) ;能说出在实际生活中的防治噪声具体实例中,是通过哪一条途径防治噪声的。3.了解超声和次声的特点和应用。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视频资料,
2、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学习准备1学生准备的器材: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一根筷子、一杯水、手表、平面镜、纸杯、两个圆纸筒、木板、海绵、金属板。2知识准备:(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和 ;声速的大小与 和 有关。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表示的意思是: 。(2) 叫频率。20Hz 表示的意思是 。(3)补充知识: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我能自学3. 叫做乐音; 叫做噪音。4.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 Hz- Hz 的声音。5. 叫超声; 叫次声。超声和次声人都 (能、不能)听到。我能学习(坚信自
3、己一定行哈!)一、奇异的声现象阅读教材 P45-46,回答以下问题:6.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次被听到就叫 。7.人耳能区分开回声与原声的最短时间是 s。8.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叫 。持续的这段时间叫 。阅读教材 P47, “共鸣”和“动物与声音” ,了解共鸣和动物发声的现象。7.教师演示图 3-3-5 实验,学生观察未敲击的音叉是否发声?体会共鸣现象。 【补充知识: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9.学生模仿 P48 图 3-3-8 和 3-3-9 进行探究实验,完成以下问题:来源:学优高考网图 3-3
4、-8 实验结论: 。图 3-3-9 实验结论: 。二、噪声阅读教材 P49-P50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来源于 振动;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一切 的声音都是噪声。10.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源是 、 、 、 。11. 分贝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12.声音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声源 产生声音在空气等 中传播耳膜 。13.阅读图 3-4-4,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是: 、 、 。其中最根本的是 。来源:gkstk.Com模仿图 3-4-5 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内讨论:14.吸收声音效果最好的是 。15.思考:怎样降低台式风扇或空调外机工作时的噪声? 。三、声与现代科技阅读教材 P52 页“超声是个多面手”
5、 ,完成填空。16.声纳是利用超声波在水中比光波和电磁波传播得 (远、近) ,遇 到障碍物可以被 制成的设备,用声纳可以探测潜艇、鱼群的位置。17.超声探伤仪是利用超声波的 和 制 成的设备。来源:学优高考网18.B 超是利用 会在人体内脏不均匀处和分界面上反射成 像的原理制成的设备。阅读教材 P53 页“次声本领大”和“声识别技术” ,完成填空。19.超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 ,能传播很远。20.雷暴、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发生前都会有 辐射,利用次声监测仪进行预测,就可以预报灾害,减小损失。自我评价(牛刀小试,秀出精彩!) (10 分,组内互评)1.(2 分)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 1.2
6、s 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m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 340 m/s)2.(2 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已经面世,只要主人对着“声纹锁”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它就能自动打开,别人即使说出相同的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声速3.( 2 分 ) 近 年 来 , 为 了 控 制 噪 声 污 染 , 改 善 居 民 的 生 活 环 境 , 有 些 城 市 采 取 了 城 区 禁 止 汽 车鸣 笛 、 道 路 两 边 种 花 植 树 、 高 架 桥 两 侧 安 装 隔 声 板 等 措 施 。 下 图 所 示 的 标 志 中 , 表 示 “禁 止鸣 笛 ”的 是 ( )4 (2 分)如下图 2 所示的四种情形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来源:学优高考网5.(2 分)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说法正确的是()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我会小结(掩卷反思,总结得失!)在知识和方法上学到了: 我的困惑是: 来源:学优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