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一课堂教学方案章节:第 6 单元 课时: 2 备课人:钟明勇 二次备课人:课题名称 诗五首三维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重点目标 目标 2 目标 3 难点目标 目标 3导入示标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
2、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导学: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导做: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导思:“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 ,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
3、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 ,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 ,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
4、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
5、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学做思二: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来源:gkstk.Com导学:李白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导做: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导思:想一想,在面对困难时如何能很好地运用文字表达心情?(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
6、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 ,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
7、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 “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学做思三: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导学:全诗首诗可分为四节,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导做:自读课文,讨论思考。导思: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联想和想象,说一说你有些什么感受?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 “卷” “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 “洒” “挂胃” “飘转” “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
8、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
9、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 ,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 ,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 ,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广厦” “千万间” “大庇” “天下” “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
10、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学做思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来源:gkstk.Com导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导做: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导思:如果你就是作者, 你能否模仿他的口吻,说一说他此时在想些什么?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 ,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
12、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来源:学优高考网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学做思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导学:诗人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导做: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导思:如果你就是作者,说一说他此时在想些什么?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达标检测反思总结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