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阜阳城郊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4,一、散文之形与神,散文的形-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选材: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人间天上, 草木虫鱼 行文方式: 1、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 2、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 3、以特定的人物、事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散文的神-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李广田:“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一)、形神兼备,1、以形传神:指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
2、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 2、以神写形:指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二)、形散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 想象丰富,思维跳跃; 笔法随意,摇曳多姿,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神聚:“形散”是表象,“神不散”是一篇散文的落脚点。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三)、“形”“神”皆散,多采用较隐晦的组接方法,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也比较朦胧,不易把握。 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需要调动更多的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比如鲁迅的求乞者;,(四)、“形”“神”皆不散,
3、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都显得十分紧凑,比如老舍自传。,二、阅读散文,1、要善于通过“形”准确的抓住“神”。 一般来说,“神”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词句或段落中,它们构成一篇散文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2、借助对“形”的条分缕析,从中综合、归纳“神”之所在。,形,一、选材:丰富、多样 1、核心材料 2、其他材料 3、材料间关系:引、联、比、喻、关、 类、推,二、行文方式 1、思路-具体为详细结构提纲 2、表达-各种表达方式 3、写法-与诗歌、小说相似 4、语言-欣赏(手法、句式、效果)理解含意(词、句、段),神,一、情绪-由细
4、节、场景而心理 二、线索-情感、思想(静态、动态) 三、主题-情感、思想(表里、浅深、 感性理性之分)如日历 四、意蕴-多角度(看对象)、多层次(看浅深)如溜索,主题,1、文章概述 2、情感 多对象 如纪念刘和珍君 3、思想 看变化 、看比较(纵横)如灯火海棠花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日历瓷器的意味,真题精析,一、2009(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彩色的荒漠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
5、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
6、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
7、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
8、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
9、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第一问:戈壁滩环绕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解析:(一)第一问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
10、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二)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
11、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意,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意题:还原
12、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答: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17.(6分)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 答:第一问: 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
13、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
14、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描写: 、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
15、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二、2009(全国卷2)(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岳桦 任林举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
16、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17、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
18、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
19、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20、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
21、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意,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意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答案:它们的命
22、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解析: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策略: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
23、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第一问:拟人、比喻 第二问: 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
24、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描写
25、: 、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
26、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
27、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
28、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句(语境义) 答题步骤为: 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句 【
29、答题思路】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句 【答题思路】 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句 【答题思路】 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
30、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 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句 【答题思路】 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
31、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句(修辞义) 【答题思路】 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
32、(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句 【答题思路】 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
33、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
34、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
35、,就显得非常重要。 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语言
36、表述力求精练。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
37、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
38、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
39、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
40、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照应开头,呼应前文;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
41、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五、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