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习古代诗歌.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177275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古代诗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习古代诗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习古代诗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习古代诗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习古代诗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习古代诗歌,要着重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歌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学习古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 古风”,我国古代诗体名,是相对于近体诗说的。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歌,统称为“古诗” 。古诗按字数分类主要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及七言杂五言。古诗的特点是: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限,不讲求对仗、平仄,用韵比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

2、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韵有定位、联有定对。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1.理解本课五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五首古代诗歌,尽管写作的具体年代不同,反映的内容不同,但各自结合作者不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特定社会现实并再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2.了解诗歌的特点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其主要特点是:1)抒情性。2)诗歌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是集中概括。3)形式短小,结构富于跳跃性。4)语言高度凝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音乐美。教学目标1、 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 2、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3、背诵与改写。教学

3、重点:朗读与背诵教学难点: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腹有诗书语自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二、简介诗歌分类三、诗歌赏析的方法2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A、感情:轻松愉快激愤昂扬哀怨悲伤节奏:明快朗畅急

4、促有力低沉缓慢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 ,2/2/1 ,2/1/2) ,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 ,2/2/2/1 )C、诗歌的押韵和平仄。古代诗歌的诵读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 “二、二、一 ”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 式)。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国破山河 /在城春/草木/ 深” ,“ 无边/落木/庸萧/下,不尽/ 长

5、江/滚滚/来”等。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则是“ 一二二二”。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至于押韵,律诗、绝句都有固定的位置,偶句押韵,有的首句也入韵;词的押韵则按词牌,不同词牌韵脚的位置和数目也往往不同。只是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不怎么合韵。诵读时,我们按今昔(普通话语音)读就是,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在掌握诗的节奏与韵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把诗的感情读出来。 标点故事撷趣妙用标点保性命清朝末年,掌握朝延大权的慈禧太后让一位

6、书法家题扇。那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由于书法家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是故意欺她没有学识,要把那个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个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随后当场重新断句并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赐给书法家银子来压惊。紧急时刻,这位书法家妙用标点,保住了自身 性命。周恩来巧用标点驳敌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同志以同敌人的一次论战中,将敌人的谬论一一驳倒。敌人恼羞成怒,对周恩来同志说:“同

7、你们讲理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同志立即斥责敌人说: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 原来是一个成语,但,周恩来同志在“对” 字后停顿了一下,然后再说“ 牛弹琴”,将其拆成了两小句话,巧改敌人的语言批驳敌人,收到了以牙还牙的效果。3关雎蒹葭【课文背景知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汉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三百零五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有十五国风,自周南至风共一百六十篇,其中不少诗篇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手法,与风、雅、颂一起合称诗

8、经的“六义”【字词综合运用】1.字音雎 寤 蒹葭 湄 跻 坻 氵止 2.词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择取琴瑟友之 名作动,弹琴鼓瑟钟鼓乐之 使动用法,使快乐白露未日希干宛在水中氵止 水中的小块陆地【知识延伸检索】有关重章叠句诗经中的诗篇,每首多半由好几章(即“节”) 组成,上下各章之间在结构上存在重叠同一句子的现象。即第二、三、一章中的某些句子和第一章的某些句子完全或基本相同。这种结构形式叫“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有助于突出抒发某一思想感情,有助于加强语言的结奏感和感染力。变换使用的个别不同字眼,有的意在互文见义,有的意在相互补充,有的意在逐层推进,有的意在同义反复以加强语气。它有助于

9、开拓诗的意境,充 实诗的内容。4【课文阅读指导】关雎是一首写男子对女子的恋慕相思的情歌。开篇以雎鸠和鸣比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总旨,然后从“ 君子 ”着笔,极写其“ 求之不得 ”的痛苦。“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是写实,“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是设想。由实境及于幻觉,生动真切地展示了主人公的神态心理。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惘怅的心情。【课文结构分析】关雎:第一部分:(第一章) :起兴,引出总旨第二部分:(二至五章) :极写君子恋慕相思之苦。第 1 层(二至三章):实写。描述男主人公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哀

10、苦心情。第 2 层(四至五章):虚写。进一层想像求得之后的欢乐情景。 蒹葭: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前两句以清秋萧瑟景色起兴,点明环境节令。后六句写追求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怅惘之情。【课文主要内容】关雎:描述男子对自己心爱女子的相思恋慕之情。蒹葭:描述对自己心爱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景象,表达出惘怅之情。【词句品味鉴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前二句写景,以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氛,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出人物凄婉惘怅的情感。后两句突出咏叹的对象。诗中的“伊人”,是诗人企慕的对象。身份性别,不能确指。古代诗歌的诵读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

11、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 二、二、二、一”式)。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无边/落木/ 庸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 雨霖铃)的节奏则是“一二二二”。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至于押韵,律诗、

12、绝句都有固定的位置,偶句押韵,有的首句也入韵;词的押韵则按词牌,不同词牌韵脚的位置和数目也往往不同。只是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不怎么合韵。诵读时,我们按今昔(普5通话语音)读就是,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在掌握诗的节奏与韵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把诗的感情读出来。39 相见欢教案内容:一)明确目标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二) 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三)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写作背景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

13、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楼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而一。其中“锁” 字暗点了身世。(3)词的下阕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词。6游山西村 教案二1、简介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2、

14、 朗读 3、 理解诗意A、作者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B、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C、作者对此处的感情如何?(诗人陶醉于在优美的山野风光和农村淳朴的人情里。 )D、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4、 总结: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5、朗读并背诵。 四、朗读和背诵比赛。7游山西村教案一1作家作品简介 选自剑南诗稿,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规,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

15、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享年八十五岁,是文学史上少有的高龄作家。一生力主抗战,虽在政治上屡遭投降派的打击,但报国信念至死不渝。诗作数量极多,现存经他自己删削后尚有诗九千三百余首。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生活中广泛流行的成语。2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挥,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3提

16、问:这道诗一、二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农家丰年足食。洋酒是自家酿造,鸡豚是自家喂养,客人来了,自有土产招待。4提问:这首诗三、四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村庄周围景色。乡村小道,弯弯曲曲,山重水复,怀疑无路可走,然一座座村庄就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现在作为成语流传又有其深层含义,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5提问:这首诗五、六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乡村民俗古朴。春社日即将到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穿着简朴衣帽的村民们在迎神的策鼓中未来往往。淳朴、热情而好客。6提问:这首诗七、八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诗人希望月夜随时到农家作客。由于诗人喜爱色彩

17、明丽的农村风光,善良热情的邻家农民,古朴淳厚乡村民俗,希望自己随时能乘月夜,拄拐杖登门拜访,共话桑麻。7提问:清指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讨论并归纳:这首七言律诗描写身边的田园风光,农村习俗,写得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特别是三、四两句,不仅描写村庄的自然景物,而且富有生活哲理。8提问: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否遇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谈谈你的感受。答案不限。四、总结 学习古诗词重在朗读、背诵,理解诗句的含义,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从中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8五、作业 33钱塘湖春行 (一)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古诗。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般意境。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

18、准下面加线字的音: 白沙堤 茅檐 苔 畦 排闼 鸡豚 萧鼓 2有节奏地朗读后三首诗。二、导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三首古诗。三、正课 1作家作品简介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民集 。白居易(772 一 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上,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以称白香山、白傅或由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这首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 (823),当时作者任杭州刺史。描写春天骑马游西湖的情景。2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按意义单位划分应读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9、。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3提问:一、二句写什么,请一同学用自己的话叙述。讨论并归纳:诗人从孤山寺北骑马游到贸公事西,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低垂水面照着影子。春天来了,西湖水涨了。4提问:三、四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见早来的黄莺争抢着飞上向阳枝头唱歌, 它们还有些怕冷;不知是新到谁家的一双小燕子从水边衔了泥飞回去筑巢。春到西湖,鸟儿们开始活跃起来了。5提问:五、六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诗人看到路畔野花含苞欲放,看来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缘乱;小草儿悄悄地钻出地面,但还不长,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西湖之春,植物充满生机。6.提问:七、八句写什么? 讨论并

20、归纳:最后,诗人来到绿柳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去的地方呢!, 7提问:清指出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句子。讨论并归纳: 几处早尊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禽乌相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植物相对。8提问:清指出这首诗的韵脚。 讨论并归纳: “西、低、泥、蹄、堤”,首句人韵。9提问:清指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讨论并归纳: (l)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纱提,诗人足迹遍及9大半个西湖; (2 )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首两句先写水、写云是自然物;中间写莺、燕是禽鸟;写花、草是植物,通过这

21、些最能表现春天特征的景物,分类排列,写出西湖生机勃勃的春景。钱塘湖春行教案二1、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庄是世外桃源,而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丽呢?2、听读,点拨“堤”字的读音及七言诗句的节奏,朗读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3、理解诗意A、从诗中看,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骑马绕湖游玩,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堤。 )B、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从所写的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水:初平

22、刚涨莺燕: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刚回来,鸟儿不多,春寒料峭,寻找向阳之树以驱寒。花草:渐欲、才能。刚长起来。描绘早春之景。 )(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西湖景色如此美,作者最爱的白沙堤就更不用说。 )C、如何理解“ 水面初平云脚低”?(见书)4、总结:此诗写作者早春骑马游览西湖,描绘了西湖美好的春色,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5、朗读并背诵二、读读讲讲问问。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 ,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23、,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驾、新燕、乱花。浅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问:“湖面初平” 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为什么说“云脚低”?(“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10垂义。问:“几处早驾” 有什么含义?(写不多;如多,当扩“ 处处 ”。 )为什么“ 争暖树”。 (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营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 “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 )驾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营

24、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 ”字)浅草有什么用意?(革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 ”,也是暗切题中 “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 “湖东 ”,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三、总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 “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

25、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 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是色的感觉。四.知识拓展:对仗拓展鲁迅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说“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所谓“对课”,不是对“ 对子”,学习对仗。本课三首律诗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的颔联( 三四两句) 和颈联(五六两句)就是工整的对仗。下面两组对仗口记,选自旧时代儿童必读的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读一读,体会对仗中的词语运用情况。1)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

26、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江。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2)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齐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11饮酒导入 这是五首脸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学习古诗,要重视朗读。古人说:“ 三分诗七分读”,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的读,就是指朗诵。熟读成诵,注意吸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三、正课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1作家作品

27、简介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别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 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

28、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影响。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请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重点难点讲解】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一)明确目标1了解诗歌的知识和特点。2理解“边塞诗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整体感知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9、。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

30、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借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2)了解如何去欣赏诗歌的特点。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13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的人、景、物。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感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

31、怅之情。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4分析。(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雪飘洒,天地一色。(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 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 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 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

32、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 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 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答

3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 ?作用怎样?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14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几句话答: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

34、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情。(8)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 大屏幕上出示)(1)岑参,是盛唐_诗派代表作家,与_并称“ 高岑”。(2)“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着力写风,_字正写,_ 字侧写。(3)诗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4)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的表达作用: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5)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_,_。答案:(1)边塞

35、,高适。(2) 卷,折。(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卷” 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即” 字写出了雪来之快,冬季之早。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15雁门太守行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贺 21 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 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 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 荒淫的篇章

36、。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 17 岁。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诗。3结合课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让学生译字面意思。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号角震天凉秋更肃杀,鲜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着红旗易水河边又起厮杀,浓霜凝住战鼓声闷也乏。君王招纳贤才的深思要报答,高举宝剑奋战疆场献年华。4分析全诗内容。(1)同学们讨论思考: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用“黑

37、云压城 ”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 “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3)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什么?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4)诗中的名句是什么?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本诗,要读出一定的语气,深入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总结、扩展16总结:这两首诗同属于边塞诗歌,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充满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雪,为送武判官归京安排

38、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诗中有细节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现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44水调歌头 宋词导入新课 宋代文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宋词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骈文、唐之诗、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学瑰宝。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宋词,作者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他们是重要的宋词作家,前者开创豪放派词风,后者是婉约派代表,他们的词虽风格迥异,但都是词中上品,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收获知识。(一)明确目标1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宋词。2

39、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二)整体感知1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三)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旧知识,让学生背诵 1-3 册学过的词。(以小组为单位,哪组背的多,哪组获胜)2作者、背景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 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祜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谏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 ,下狱,贬谪黄州,哲宗时为翰林学士

40、,官礼部尚书。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于文章诗词书画均工。有东坡乐府。3教师范读( 伴轻音乐)或听录音带。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开展朗读比赛。规则如下: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先准备 5 分钟,然后到讲台前抽签,抽到哪段,就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要求必须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然后由老师指定的“评委会” 给打分,最后评出“最佳朗诵手” 给予一定的奖励。准备阶段:(1) 正音17阙 qu 琼 qing 阁 g 绮 q婵 chn 重 chng 篱 l 盈 yng(2)读词也要划分节奏,如:明月

41、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按上述要求读这两首词。(3)用幻灯片打出两首词的译文,让同学对照朗诵,了解诗的大意。水调歌头明月什么时候会出现啊?拿起酒杯去问青天。不知有着宫殿楼阁的天上,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借风力返回天宫,又怕在那洁白玉石修筑的月宫里,那么高的地方,一定寒冷得受不了。面对自己清爽的影子,站起来向它舞弄,又哪里像似在人间发生的事呢。月光照遍华丽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门窗,再照到难以成眠的我,月光不应当有什么怨恨,为什么要经常在人们别离时候出现圆月呢?18元

42、曲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均是小令)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中所选两首元曲,都属小令。散套,又称“套曲”“ 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 ,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曲和词体式相近,都是按调填词,但词的定格一般不变(一种词牌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式) ,而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又多使用口语,风格明快泼辣,有民歌色彩。)1介绍作

43、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杂剧 15 种今存汉宫秋等 7 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丰,现存小令 115 道,套曲 18 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获得独占鳌头的“曲状元”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2解释题目及中心思想。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为小令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这首题为“秋思”的小令,描画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榜徨悲苦的情怀。3字面译文:枯藤缠着老树,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在树稍盘旋;溪流上有座小桥,桥畔稀稀落落地排列着几户人家;在萧瑟的秋风里,古老的山间小路上一匹瘦马正在踽踽独行;惨淡的夕阳

44、正缓缓西下,马背上风尘仆仆的游子忆起亲切的故乡,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4分析重点词语、句子。(1)反复朗读后,让同学自己找出重点词语。前三句只有 18 个字,却叠用 9 个名词,排列了 9 种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阳西下 ”。在 10 个自然意象中,灌注进一种苍凉萧瑟的感情。于是,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组成一幅弥漫着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图。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更在画面上添加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整幅画面便获得了通体和谐的生命。从而把游子那种孤独惆怅的情怀尽皆显示出来。(2)请同学们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论讨后回答)

45、仔细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 ,却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组意象虽与前后情调气氛不一,却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单调呆板。烘托、反衬结合,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19(3)你认为曲中哪些修饰性的字眼用得准确精妙? 答:抒情和写景纯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显示了马致远的语言功底。曲中几个修饰性的字眼“枯”“ 老”“昏”“小”“流”“ 西”“ 瘦”“夕”“断肠” 都用得十分准确、精妙。(4)请同学们为天净沙秋思绘

46、一幅画,突出自然景物特征。(5)补充说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曲分剧曲( 杂剧)和散曲两类,而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小令一般由单支曲子构成。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净沙秋思山坡羊 潼关怀古均为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1作者简介。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 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2题解及中心思想。“山坡羊” ,曲牌名,“ 潼关怀古” 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

47、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5分析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穿流其间那险隘之处。因地 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 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

48、“ 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 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二层(四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20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 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诗歌散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