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写作学教程(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诗歌写作图像诗写作关于汉语图像诗歌主 讲: 尹才干,“为什么国内一些人不喜欢图像诗歌?甚至有人反对和抵制图像诗歌?”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我乐意回答,于此,作简单分析。先明白什么是图像诗歌。所谓图像诗,是指利用文字、词语、诗行的排列来创造与内容大致相当的某种图案或形状的诗歌。在中国,图像诗,古已有之,没有多少理论支撑,多是旧时代大文豪茶余饭后的插科打诨之作,或是富贵公子小姐们排遣郁闷的游戏之作,不上大雅之堂。在国外,图像诗,古已有之,有理论支撑,流传的多是大文豪创作的精品力作,为各阶层读者喜闻乐诵,上了正典文学史,上了大、中、小学教材。目
2、前,图像诗在香港、台湾、欧洲、美洲都十分流行,与其他体裁的诗歌同时居于主流地位,在各种文学期刊和教材上能经常看到它们的踪影。而国内(大陆),仅网络和一些大学教材及中、小学教辅读物上能见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有三:,一、图像诗写作难度过大难于把握好。图像诗是诗歌的高级形态,很难把握好。它不仅要考虑诗歌的内容,还要考虑诗歌的形式。作为创作者(诗人),不仅要有诗歌创作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图形的构建知识,二者缺一不可,且要灵活运用。耗费时间多。由上可知,写一首图像诗,需要比创作一般的自由体诗歌多出几倍或几十倍的时间。对于当下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作者来说,它是不合适的。,二、当下社会形态的影响从某种
3、意义上讲,可以说图像诗歌是“富裕型”的精神食粮。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人们在谋求物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就比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他们追求的是物质的增长,经济的膨胀,对于不能创造直接经济价值的“图像诗歌”,他们是无法静下心来去创作的,如果硬要创作,那会被人认为是很无聊的。反之,当人们在谋求精神高度丰富的过程中,一般就比较优雅闲淡、心平气和。他们就能静下心来,慢慢地发掘精神深处的东西,用复杂的外在形式来表现。“图像诗歌”便是他们选择诗歌写作的最佳形式。,三、理念上存在的偏见由于文学历史的原因,我们一些人始终对“图像诗”抱有偏见,认为形式机械,是自戴镣铐跳舞的文字游戏。不过,当下这种状况正在迅速改
4、变。比如,现在已有多种大学教材选用汉语图像诗,有不少的读者阅读图像诗,有不少的同学开始试写图像诗,文学研究机构开始关注图像诗,尹才干图像诗教案为不少教师和学生使用,等等。我以前讲过,我的图像诗歌创作的诗学观是十个字“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这个观点也是有理论支持的,比如闻一多先生著名的新诗“三美”理论中的“建筑美”。在文学理论上还有很多类似的观点,如“有意味形式说”、“文学的形式创造”、“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 和“文学语言是意象符号”等等。同学们不妨读一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先生的中国形象诗学,便会获得诸多启示。,从诗、画结合的角度看,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早就说过“味摩诘诗,诗中有画,
5、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可见诗画之间联系的密切,这一理论引申到图象诗中,应该是十分恰当而无可厚非的。贴切、自然地以文字建立图象,再从图象中寓含意象,让读者从意象中体会意境,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诗歌艺术活动。山东济南大学教授段轩如认为,诗情画意“图像诗”。中国汉字极具象形意义,“书画同源”说,道出了汉字与绘画间的关联。语言本身既具联想、想象美,又具视觉意象美,故有“图像诗”的艺术表现以造型意识,将诗文的意境诉诸图形安排,从而构成二维空间内艺术想象的立体延伸与发散,也成就了一种节奏和韵律与雕塑质感交融协调的空间美。,河南大学的龚奎林博士对尹才干的图像诗歌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十分有见地,引起了不少专家、读者的共鸣。大家可以到网络上去找到相关论文,详细阅读。总之,我认为,汉语图像诗歌是应运而生的,是有发展空间的,是有无限生命力的。它不仅仅拥有一个巧妙独特的外型,而且诗中一般还有一个良好的内在意境的支撑,也就是形(图像)与意(内容)的天衣无缝的相辅相成的。至于总有少数读者和平面媒体至今对此很不理解,坚决反对和抵制,那也只能说是见仁见智罢了。以上回答,定有不当之处,请同学们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