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乌,落花犹似坠楼人。【注】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1)诗中“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是否相同?试作简要分析。(2)全诗句句写景,且景中寓情。试分析诗人由三、四句中的“日暮啼鸟、东风落花”联想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
2、花一曲,幽怨不堪听。(1)诗的首联和颔联均是写景,但又各有不同,试作简要分析。(2)“后庭花一曲”中的“后庭花”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史李商隐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注】北湖,南京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二者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1)简析第二句中的“一片”和“百尺”的表达效果。(2)诗歌最后以反问结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观点态度?羁旅思乡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恩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诗歌讲究景情相
3、合,诗歌的前两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杜甫在月夜中写道:“今夜郎州月,闰中只独看。 ”从写作手法上看,与本文的第几句相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1)本诗的前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感受?(2)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的食物,感受野外空气的清新。但是作者却笔锋一转,描写了贫居的生活,这其中有何深意?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旅次朔方刘 皂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4、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1)诗歌讲究炼字,从关键字词中可以窥看到诗歌的主题。本文是一首羁旅乡思题材的作品,试从诗中找出表现主题的关键字词,并简略分析。(2)解析第三句“无端更渡”的意思,并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行舟李益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注】扬子:扬子江,长江的江苏段。(1)“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表现了怎样的情和景?(2)诗人在第三句中提到了风光秀丽的扬子江的春景,但第四句却写道“天晴共上望乡楼”,很明显,诗人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看景。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此时才登楼望乡呢?5阅读下面一
5、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杂诗 无名氏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注】赫连台:东晋末年夏国赫连勃勃所筑,是古代战争中积尸封土其上以表战功的土丘。(1)诗歌前两句都是写景,其中既无动词,又无形容词。请结合注释分析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一夕秋风白发生”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妇姑:嫂嫂和小姑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称为浴蚕。中庭:院心(1)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6、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环境?请作简要概括。(2) 练习全市赏析“闲着中庭栀子花”句中“闲”字的表达效果。2、阅读裴迪这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华子岗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1)本是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时怎样串联起来的?(3) 请你揣测一下诗人此时的心境,并说出你的依据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夏日三首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注:檐牙:屋檐如牙齿一样 落落:稀疏的样子(1)这首诗主要写村居环境之“清净” ,通观全诗,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净”
7、?试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通过对村居清净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潮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一下这种手法。边塞军旅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
8、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1)“遥怜故园菊” 中的“ 遥”字和“怜”字,极具感染力,请简要加以赏析。(2)诗歌的首句是如何来体现题目“行军九日”的?请简要说明。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注】貂锦:古时士兵穿的是用貂皮制的战袍,这里代指士兵。(1)这首诗共分两个层次,请分析归纳。(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句。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歌的题目是“征人怨” ,但却通篇不着一个“
9、怨”字,虽然如此,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请联系全诗内容简要加以赏析。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j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陈 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吐谷浑:吐谷浑又称吐浑、退浑,是我国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这里指其酋长。(1)两首诗在题材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加以赏析。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晓角李益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注】关榆:关旁的榆树。小单于:乐曲名。(1)请
10、对第二句中的“孤”字进行赏析。(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简要分析。咏物抒怀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浙浙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注】寒山: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这首诗就刻写在山石竹木之上。(1)本诗可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使用叠字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试选取一联分析其作用。(3)本诗的颔联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咏柳曾 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l)诗
11、中的“柳”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倚得东风势便狂”一句中的“倚”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砸的问题。题张十一旅社三咏榴花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1)开头两句写出了石榴花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你认为那个词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诗眼?为什么4阅读下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1)本诗前面两句塑造的“官仓鼠”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诗来看,官仓鼠应该指什么?(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
12、进行具体赏析。(3)尾句“谁遣朝朝入君口”有何言外之意?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注】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846),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芳心:花心,亦指看花人之心。(1)该诗中哪个词是诗眼?请找出来并分析理由。(2)尾联使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送别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请简要分析“红叶青山”是怎样的画面?它是怎样和离情统起来
13、的?(2)最后句是怎样表现离情的?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别薛华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1)试分析首联中“穷” “独”二字在书法情感方面的作用(2)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有何深意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掉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句“起调最高” ,试谈谈你的看法。(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古诗词阅读东溪l 中间两联以细腻的笔触写了东溪之景,如野鸭倚岸
14、而眠,悠闲自在;老树开花,枝奈秀美;蒲茸齐整似剪,沙石洁净得好像被筛选过一样,充满了宁静、安详之态。作者在写号时采用了拟人、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环境的清净与尚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2 “情虽不厌”说明这里风景虽好,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 “住不得”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无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闲适宁静生活的渴求。 送邹明府游灵武)1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如诗中写到他三年县令任满离去之时,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只有书;胃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难抵透骨寒风。这些细节的描写,都表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
15、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舍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第 79 版参考答案怀古咏史诗鉴赏练习1、(1)相同。两首诗中的“自”字,都妙在连接了景与情。表面写春草不管人世间的沧桑,依然碧绿,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实际上是烘托诗人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2)联想到了“坠楼人” (或石崇宠妓绿珠跳楼自尽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的同情和惋惜。2、(1)首联写的是早潮上涨、满川风涛的晨景和荒凉的江边晚景,巧妙地写出了盛与衰的对比,暗
16、含吊古伤今之情;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但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被称为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这一联融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 “新草绿” “旧烟青”六个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没有汲取历史上亡国的教训而纵情享乐的不满和担忧。3、(1)“一片”是从广度上描写, “百尺”是从高度上描写,透过形象来看历史,揭露了六朝末代统治者的荒淫误
17、国和穷途末路。(2)-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阐发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山川形胜的观点和态度。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1、(1)在雨天,天色晦明交替,偶有一两家“鸡鸣” ,写出了山村户少、人稀的特殊风情,显出山村之“幽” ;“竹溪村路”配上“斜” “板桥” ,曲径通幽,天然而和谐,昱出山居的“深”来。(2)用“闲”衬忙,一树盛开的栀子花无人采,更加突出春深农忙。2、(1)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诗人以“还家”为线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这些分散的景物连缀成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艺术画面。(2)诗人对华子岗无比喜爱,恋恋不舍。一是“还家”与“日落”相应,不仅点出诗人已游览多时,也刻
18、画出诗人游共未尽、漫步下岗的悠然自得的形象;二是“侵” “拂”二字表面上是写云光山色对诗人眷恋不舍,实则反映了诗人对这美景的喜爱与留恋。3、(1)反衬。首联用燕雀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颔联写蝴蝶飞舞、蜘蛛结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颈联用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种夜景的清静。(2)对村居环境的喜爱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心境清闲的喜悦之情。4、(1)拟人,抒发了作者搬家时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2)第二句中的“系”字,既切合柳每、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仿佛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让“我”离去的深情。第四句中的“啼”字,既符合黄
19、莺呜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语含双关,体物传神。羁旅乡思诗鉴赏练习1、(1)“旅馆” 寒灯”等。 “旅馆”点出了除夕之夜诗人远离家人,身居客舍;“寒灯”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2)第三句。诗人用了“对写法” ,即借描写对方来写自己,描写故乡的亲人在除夕之夜想念千里之外的自己,恰恰是诗人“千里思故乡”的表现。2、(1)反衬。首句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更容易勾起“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伤感之情。(2)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居”来说,断炊“往往”则包含着难堪的心酸。3、(1)“旅次”
20、 “客舍” “归心” “故乡”等。 “旅次”点出这是旅途中的作品,诗人漂泊在外:“客舍” “归心”指出客居异乡有归家之心;“故乡”彻底明确作者思乡的情感。(2)“无端”即没来由, “更渡”即再渡。四字表明作者在十年之后,再渡桑乾,回到家乡。当他遥望远去的并州时,却又生出了另一种思乡情绪。4、(1)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诗人斜卧船中,任菱花轻舟随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柳花入怀,撩起了游子思乡的愁绪。(2)风光明媚、空气清新的晴天丽日,作者登楼望乡,或许可以般目千里;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愁绪倍增。 5、(1)在那荒凉的无
21、定河流域和古老阴森的赫连台组成的莽莽苍苍的背景中,向晚吹起的角声与“旅人情”相映衬,渲染了凄厉幽怨的情境,恰与作者羁旅的心境相符。(2)夸张。用白发生长之快来形容作者的愁情之重。虽不言愁,却把思乡的愁情表现得更为浓重。第 80 版参考答案边塞军旅诗鉴赏练习L、(1)“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 “怜”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了他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叹息和怜惜。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之深。(2)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首句中“登高”一词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强”是勉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凄清的境况, “行军”的意味也就有了。2、(1)前两句赞扬戍边战
22、士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三、四句通过对悲惨情景的描写,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2)“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蓐的枯骨,一边是想象中的年轻英傻的战士。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诗中来看,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毕竟是一种告慰;灾难争不幸降临捌身上,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这才是真正的悲剧。3.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阐与空同两方面落笔。诗中“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使人在无休止的战争生活中感到苦涩无时不在,而“白雪青幂”与“黄河黑山”等自然景象又让我们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以及征 A
23、 转战艘涉的辛苦,怨恨之情油然而生。4、(1)王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呈现了一场大胜仗,表现了边关将士不畏艰苦、英勇善战的精神。陈诗则表现了边关将士在风雪中行军的场景。(2)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映衬(衬托)的表现手法。王诗用风沙遮天蔽日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衬托将士们只能半卷了战旗迎风作战的大无畏的精神;陈诗捌用冻死纷纷裂开和梧桐树梢被狂风折断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来对托从军的将士们昂扬向上与坚强不屈的精神面貌。不同点:王诗除了采用村托的表现手法外,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前锋军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来突出唐军的强大剡悍和威力无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1)“孤”是孤独之意。这里不仅形容天上的
24、月是孤单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选片残月时的感受也是孤零零的。(2)-、四句为倒装,作者写一霹由边塞飞往南方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前情,日而在边关上空低回流连、盘旋不度的情景,表达了边塞将士挥之不去的思乡之之情以及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凄苦。咏物抒怀诗鉴赏练习1、(1)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分别写了山路、山涧、鸟、风、雪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清出冷寂的画面。最后两句是第二层,写作者超然物外的液泊心境。(2)如首联中, “番香”言山路深暗幽远, “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这使得诗一开始就耙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让人顿觉寒气逼人。(3)颔联写山的出静,用轻细的鸟呜声反种四周的冷
25、寂,所以这联运用了反衬法。2(1)“柳”比喻社会上那些依仗别人的权势得志(2 小人。诗人对柳树有明显的眨抑与嘲讽,暗含着对那些势利小人的憎恶之情。(2)好。 “倚”是依仗、倚靠之意。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人得志、依势猖狂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3(1)开头两句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写出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2)“可怜”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景象烂漫迷人,只可惜石榴生长在偏僻的地方,无人来赏,只能任其花开花藩。诗人用“可怜”一词,委婉地表达了这种孤独的心境。4(1)特点:大,勇(胆大也可) 。 “官仓鼠”比喻榨取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2)比喻、对比、
26、象征等手法。比喻:如开头一句,用“斗”这一粮仓盛器来比喻官仓鼠的肥大,既突出形象,又点出了鼠的贪心。对比:官仓里的老鼠被齐得叉肥叉大,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揭露了人不如鼠的黑暗现实。(3)那些贪官污吏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有最高统治者给他们作后台。5(1)“断肠” 。风 i 落花,漫天飞舞,它们落到田问小路上,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可投,且流年易逝。诗人念此,伤感断肠之感油然而至。(2)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却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落得个悲苦失望、泪
27、落沾衣的结局。这两句既说花也说人,一语兢关,感慨无限。送别诗鉴赏练习1(1)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色 彩格外鲜艳明丽。作者以乐写哀,以美景衬衷情。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2)融情入景,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融入了作者与友人别 后的怅惘空虚、凄黯孤寂的情怀。2(1)道路荒寂,更兼分别后自己与朋友将都是弧身只影, “穷” “独”二字有力地渲染了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2)这两句诗不仅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在以后的行路中可能会遭受到的噩运,也是作者在抒发困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引发的苦楚之情。3(1)送别的地点是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环境冷寂、孤清,给人一种阴沉之感;然而接下去的诗句却陡然一振,出人意料:“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浩然而有远志,气度不凡,格调高昂。(2)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有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 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归束。 “江上几 人在” ,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旱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