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诗歌课外练习.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177139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课外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诗歌课外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诗歌课外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诗词鉴赏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2 题。华 清 宫 吴 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 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华 清 宫 崔 橹草遮回磴绝鸣鸾,云 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诗“四郊”二句,是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乌云密布,但只有落在华清宫中的雪即刻就融化了,点出了宫内与宫外的不同。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

2、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D崔诗“明月”二句,诗人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 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诗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宫外宫内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揭露了唐朝统治者不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继续在宫中过着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B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以“明月自来还自去”比喻诗人孤寂的心境,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C吴诗以讽刺见长。开头两句,一个

3、“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D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 ”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树木高入云端,碧绿依然的景象,但一个“寒”字,把宫中富贵繁华,珠歌翠舞,锦衣玉食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二、 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 谙。日出江花 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 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3. 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白居易的词中, “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B. 在李煜的

4、词中, “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C. 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D. 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4. 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 “红胜火”的江花, “绿如蓝”的江水。B. 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 。C. 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

5、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D. 两首词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56 题。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末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 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5、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 ”,诗人历尽政治的险恶,终于由偏远的瞿唐滟预关归来。B “满川风雨独凭栏”这句诗于 “岳阳楼上对君山”的意思大体是相同的,都是说诗人登上了岳阳楼极目远眺烟波中的君山。C “可惜不当湖水面”是说倘

6、若能够乘舟前去观看充满神奇色彩的君山,那更是妙不可言。D “银山堆里看青山” ,诗人厌恶世俗的金山、银山,认为真正美好的是大自然,是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青山绿水。6、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未到江南先一笑” ,表现了诗人心中充满生还的喜悦,所以虽然还未到故里,早已喜笑开怀。B “缩结湘娥十二鬟”的诗句,引用典故,借娥皇、女英的传说,赋予君山美妙神奇的色彩。C第一首诗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逐层写出了诗人生还之乐;第二首诗充满想象,既是写神奇的传说,又设想自身新临君山的景色。D这两首诗都写得明白清浅,通俗易懂。第一首直写行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二首思绪浪漫,欣喜之意流于笔端。四、读下

7、列诗歌,回答 7-8 题谢公亭李白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释 谢亭:即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 ,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7.对这首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因地及事,次句触景生 “愁“.同是一个谢公亭,风景也依然如旧,但在此送别友人的谢眺已不可得见,睹物思人,不能不生人事变迁,古今茫茫之慨叹.B.“客散“,“山空“照应起句“离别“,“ 青天月“,“碧水流“照应次句的“ 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惆怅的氛围.C.颈联是实写想象中的情景,借春秋两季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此处

8、的人事沉沦与寂寞,令人于自开自落的荷花和飒飒秋风中的竹声里领略到“风景每生愁“ 的真切内涵 .D.“今古一相接“, 表明诗人与谢眺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其言外之意是,谢眺之外,再无可引为知音的人了.“相接“指精神相通,志趣投合 .8.对诗歌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A.“愁“前加一“每“ 字,表明诗人多次到过此处 ,每次都感怀生叹,从而通过这种数量的叠加和情感的积蓄,大大强化了“ 愁“的程度.B.颔联青天孤月,碧水长流是想象中的景 ,借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盛事难再的意味.C.尾联上句超越时空,纵贯今古 ,笔力雄健,意境高远.D.尾联下句是说长久的郁积化为浩然长歌 .诗以此作结,不仅表现了诗人

9、追求理想境界的高情逸趣,而且鲜明地表示了抒情主人公潇洒伟岸的形象.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 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9下面对这首诗的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山中秋景。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暗示了傍晚的到来。B三、四句中的“柴门 ”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 “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C第七句中“复”是“ 更加”的意思, “值”是“正碰上的时候” ,这一句表示作者既赏佳景,更遇良朋的喜悦心情。D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的狂士,五柳指陶渊明。这里作者均用来自比。10下面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全结合的五律,一二句和五六句写景,三四句和七八句写人。B三四句主要写裴迪: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安闲的神态,潇洒的闲情,颇有陶潜之风。C五六句是王维诗的名句,历来被称道。 “上”字尤见功力,它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初升的景象。D全诗在写作顺序上风光和人物交替出现,相映成趣,抒写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意。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112 题。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 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11、对这首古诗内容形

11、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歌。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用作诗体名称。B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的原因是胡地多凶险,常有性命之忧。C “飙风”即狂风。 “何修修 ”形容树顶像于枯的鸟尾一样, “何”是“多么” 。D “衣带日趋缓”是说乡愁使人日渐消瘦。 “心思不能言”指乡愁难以表达。12、对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滞留胡地思念故乡的古代诗歌。诗歌中充满苍凉悲怆的情调。B “胡地”二句写了恶劣的天气,也描写了凄凉的景象,这些都触发了乡愁。C “离家”以下四句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 “断肠人在天涯”的忧愁苦闷。D这首诗杂有三、四、五、七言

12、,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利于情感的表达。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唐多令 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 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时所作。13、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雨过”二句,写黄昏雨后,晚霞铺水;潮水退去,惟余沙痕。B “叶声”二句,写落叶飒飒,透过窗纱,时令更迭,已是清秋。C “堪恨”句,写西风把世道吹换,表现了作者对西风的怨恨之情。D “更吹”句,词人以吹落天涯的枯叶自比,表

13、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14、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叶声寒”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家破亡的主观感受。B上阙前四句寓情于景,景情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C下阙 “寂寞”四个句子,含蓄地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D全词感情悲慨深沉,寓意丰富深刻,格调明朗清新,艺术感染力很强。八. 读下面的诗,完成 1516 题。红梅 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 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14、“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 ”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 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 ”,不肯随“春” ,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 ”,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九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

15、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 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17、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 “鞠躬尽瘁”的精神。18、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1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 、 “指挥若定”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诗歌散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