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训练(五) 实验探究题,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训练题型1 物质探究 1(2016北京)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右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 cm,试管容积为20 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1的目的是_。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_。 (4
2、)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填编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_。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_。,NaOHCO2=Na2CO3H2O,检验只有O2是否会使镁条变黑,O2,2、5,H2O、CO2、O2,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反应,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2(2016孝感)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
3、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 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Na2CO32HCl=2NaClH2OCO2,【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_(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密闭容器(或封闭体系等合理答案),B,A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气球膨胀,浮力增大,导致称量结果不准或C装置中反应产生气
4、体,瓶内气压增大,可能导致瓶塞迸出,【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种元素组成。,参加化学反应(或参加反应),四(或4或C、H、O、Cu四),3(2016内江)某同学在实验室中用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不变浑浊,
5、于是该同学对不变浑浊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CO2既不与AgNO3溶液反应,也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 【提出猜想】澄清石灰水已经变质。 制得的气体中除CO2外还含有其他成分。 【实验探究】 活动一:为了验证猜想,该同学做了一个对照实验:把稀硫酸滴入盛有碳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稀硫酸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猜想_(填“成立”或“不成立”)。,K2CO3H2SO4=K2SO4CO2H2O,不成立,活动二:将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得的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有_产生,说明制得的气体中含有HCl气体。 【
6、实验反思】制得的气体中混有HCl的原因是_;澄清石灰水始终不变浑浊又是因为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应用】若要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和水蒸气,下列装置可以满足要求的是_。,白色沉淀,盐酸浓度过大,挥发出较多的HCl气体,Ca(OH)22HCl=CaCl22H2O,B,训练题型2 成分探究 4(2016宜昌)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某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1)上述实验中,过滤操作用到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 (2)小晶同学通过上述实验推知: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不含有_。,漏斗,Ba(NO3)2,
7、(3)为确定白色固体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小燕对沉淀C进行实验。,稀HCl(或稀HNO3),Na2CO3,(4)小虎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其是否存在,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 _。如要确认,只需将上述实验方案中所加的一种试剂改为_。,BaCl22AgNO3=2AgClBa(NO3)2或BaCl2Na2CO3=BaCO32NaCl,Ba(NO3)2溶液,5(2016西宁)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1)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是_。 (2)C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
8、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Na2CO32HCl=2NaClH2OCO2,【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有NaCl 乙同学猜想:有NaCl、CaCl2 丙同学猜想:有NaCl、CaCl2、HCl 你的猜想:有_,NaCl、Na2CO3,【交流讨论】 你认为_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_。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丙,Na2CO3先和HCl反应,当HCl过量时,Na2CO3被完全反应,不可能再与C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9、,【反思与总结】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反应物是否有剩余(表述合理即可),6(2016十堰)甲、乙两同学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实验:,甲同学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同学实验时观察到有气泡发生:甲、乙两同学将反应完成后试管中的溶液倒入洁净的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废液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2 猜想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2、HCl 猜想3:废液中含有溶质为_(写化学式),NaCl、CaCl2、Ca(OH)2,【验证与探究】甲同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
10、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则猜想_正确;乙同学取少量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氧化铁粉末,发现溶液变黄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表达与交流】甲、乙两同学都认为将该溶液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最佳方法是_。 【归纳与总结】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_。 【拓展与延伸】乙同学在实验完毕后查阅资料得知:少量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能产生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那么在【猜想与假设】中存在第4种猜想的可能,则猜想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_(写化学式)。,2,Fe2O36HCl=2FeCl33H2O,加熟石灰
11、中和至中性,反应物是否有剩余,NaCl、CaCl2、NaHCO3,训练题型3 性质探究 7(2016成都)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溶解在水中? 【查阅资料】 15 、101 kPa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下:,15 时,在酒精中,氢氧化钠易溶、碳酸钠微溶。 通常情况下,稀溶液的体积约等于溶剂的体积。,【实验设计】在15 、101 kPa时,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实验甲、实验乙。,【分析与表达】 (1)如果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那么氢氧化钠应_保存。 (2)实验前,两套装置都进行了气密性检查,实验甲装置
12、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_ _。,2NaOHCO2=Na2CO3H2O,密封,用手紧握左边的试管,只要U形管内液面会出现右高左低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回落到原位置即可,同理检验右侧试管,(3)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_。 (4)实验乙中,将氢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注射器活塞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活塞的移动速度是_。(填答案字母)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再变慢 实验乙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 (5)实验乙中,120 mL酒精_(填“能”或“不能”)换成水,原因是_。,右侧液面升高,左侧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右侧液面缓慢下降,左侧上升,右侧液面仍高于左侧,B,在锥形瓶中观察到白色浑浊现象,不能,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酒精中,(6)实验乙结束时,注射器中酒精体积为20 mL,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体积至少是_mL。 (7)由以上探究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但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造成实验乙误差的原因可能有_。(写一条),70,酒精具有挥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