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写作第一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人大女神”“我们有空调”“美女老师等你到碗里来”“上清华变白富美” 高考结束后,不少高校纷纷打出另类招生广告。这些广告一反刻板无趣的面孔,变得十分“卖萌”,引发众议。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得脱离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校招生宣传“卖萌”不可取近日,“上清华变白富美”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一些清华女生晒出自己刚入学和将毕业的对比照片,网友评价称“上完大学,变成女神了。”清华大学招生办官方微博也转发推广了这次晒照片活动,在高考录
2、取季即将到来之际,此举被网友质疑是借晒照片大做“招生广告”。对此,清华大学招生办回应称,“上清华变白富美”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已远远超出本意,恶意揣测更是不必。(6 月 17 日新京报) 高考结束,各高校为了抢生源,纷纷在自己的网站打出“另类”广告:“人大女神”“我们有空调”“美女老师等你到碗里来”“你再不来,学姐就要走了呀”“学姐会卖萌,学妹很可爱”“吃得饱!睡得好!有卤面!有空调!”“学长要走了,学姐交给你”笔者认为,高校招生 “卖萌 ”宣传有损高校育人方向、有悖当今中国梦风向标,不可取。学生们发照片或许是感念于自己的成长,而校方以及媒体的转载和议论则将我们的思考引向了更深刻的问题。多数学生和
3、他们的家庭在选择大学时,看重的是 学校的教风学风、内在的文化底蕴、整体的精神面貌、科研水平等等,而不是学校有多少美女、帅哥;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最看重的是就业前景和毕业后的工资收入,而不是毕业后带个美女或帅哥回家。“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道理已经融入我们文化的基因,而大学里应该有更高的概率让世人亲眼目睹之。最好的大学应是率先以育人,在育人中讲究美、创造美、展示美。每一所大学都应引导学生通过大学生活的磨练,养成良好健全的人格、品行和情操,成为一名真正的精神与物质均富有而美丽的优质学生。 高校招生“卖萌”该休矣,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转变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在教育创新与尊重学术发展规律上下工夫。当下不断爆出
4、的高校丑闻,如学术抄袭、招生腐败案件,更造成了公众对于高校改革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之嫌的质疑。因此,只有当高校改革有了更多的实质性动作,高校良好的形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话说回来,优秀的大学之间永远存在竞争,我们希望各高校全力以赴去刻画各自的价值追求,践行现代中国的大学之道,凭实力招揽学生,而不是靠“卖萌”。第二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
5、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当代语境更需青花罐式传家宝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哦”,这句箴言外加这段旋律可能还回荡在不少人心间,但今日谁人还敬奉“勤俭”为治家法宝。不可否认,祖传训诫、祖辈勋章对家族成员有莫大影响力,但在当代语境下,我认为青花罐式传家宝更有价值。你是否会半夜恍惚,我的“家”在哪里?是现在的这幢海景房,还是北方农村的那个大杂院,或许更多时候让我们心尖颤抖的还是后者。如此人在楼里心在村里的“身家性命”之错位,折射的是三十年来阔步前进的城市化进程。家园抛诸身后,背影留给祖辈,我们凭尴尬的身份“流离失所”,只为谋得一个“
6、家”。若有最纯净的祖传青花罐呢?传家宝,可触可感、可碰可观的传家宝,让行走在车水马龙和异国他乡的男与女可以安顿内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它珍藏在家族最隐秘的柜子里,珍藏在乡村最后一扇木门里,珍藏在辗转于假面与应酬的一颗颗“素心”里。农耕文明向工业商业文明转型,空前 的城乡流动让家庭和家族已不再是从前形态。没有粘合剂的家族,使得人生于社会,如鸟飞于荒漠,孤零而失落。一种精神的代沟与断层,横亘在你我心头。不骄不傲,不薄不弃,在物质利益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时代,手捧青花如茶杯,弥漫于素雅纹路与绝美图案间的,正是一种文化的清丽、信仰的醇厚。靠电话线和汇款单维系的亲情似已 淡漠化,似乎少了曾经的血浓
7、于水根筋相连。青花罐式传家宝本身贵重,因贵而重,其“轻拿轻放”的珍视感,让所有家人族人都心存青花,懂得家族的精神核心凝聚何处、情感依归指向何方。青花罐代代流传,留在我们长辈手里,对孤寂的他们也是一种精神的抚慰,给予他们一种承上启下的家族延续感。它价格不菲,激励当代子孙努力奋斗,不愧先人。它比几枚勋章更有历史厚重感,走出百年现当代史,融入千年中华史,格局更大。而理念式的虚式祖训,虽有一定的劝诫与警醒意义,却太朦胧,却嫌抽象。在历史的尘土下,很多时候无法切实帮助新世代的你我,去应对瞬息万变的职场生态、交易规则、生存境遇。它更像是家长出于本能的空荡叮咛。荣誉式勋章更是如此。勋章多涉曾经的战争、过去的
8、辉煌,且不说时代形态已迥异,拿祖辈的“爵位式”荣誉说事,甚至有可能会引人耻笑,且麻痹自己。祖母的“笏板”虽则象征意义重大,对青年归有光的激励却变成了压力;亮闪闪的满身勋章,也要小崔的抗战记忆影像来勉力擦亮。不必被青花瓷表面的“昂贵”所吓倒,不必担忧家族为之挣得头破血流,不必谈钱色变。当今时代,尤其需要培养历史底蕴感、文化游久感,尤其需要用“青花罐”召回一度失落的古文明,让宗族枝条繁盛,让美德香满家园。第三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9、。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红包,译名 lucky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
10、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 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
11、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 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
12、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 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
13、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1000 字)第四篇: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 1 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
14、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一定的奖学金能给我们“获得感”给“学生心声”栏目投稿奖学金从一小叠纸钞变成了一元钱,为此或许伤心难过者有之,愤然吐槽者有之,毫无所谓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做出如此决定,校方自有其理:难道大家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抢”奖学金?显然不是。讲得崇高些,我们学生学习是为了用知识充实人生,用技能提升自己;哪怕世俗点讲,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前途,为了将来能“有钱有闲”,我们也决不至短视到“一切向奖学金看”的地步。再者,校方发“一元钱奖学
15、金” ,既非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亦不是“只拔一毛”的吝啬之行,你看我们的奖学金,不是作为我校“扶贫助学基金”的本金了吗?让更需要钱的学生获得帮助,不亦美哉?不过且慢,在肯定校方动机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此举有其不妥,尚容一一商榷。虽然网曝我校学生吐槽言辞不当,“还不如不去拼搏了”过于短视功利,“每年才几个人得”显出酸溜溜的嫉妒,不是一时愤激就是三观不正,但是,“就 1 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确有可取处。学生自当志存高远,但常设阶段性的、短期的目标,实有益于我们动力长存,不断前进,而奖学金正可作为短期目标之一。固然,数额过高的奖学金容易助长功利歪风,激化学霸学渣间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数额太低
16、,则表面上你奖励了优胜者,实际上是让他们觉得被敷衍,反而会有付出与回报落差太大引起的失落感。适量的奖学金,让获奖者感受到实惠(说一元钱是“实惠”,在高物价的今天就是笑话),也让未获奖者心态平衡,不眼红不在意。这是给予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民生工程”。至于何为“适量”,我们可以另行讨论,此不赘言。至于“扶贫助学基金”,同样关乎“获得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对贫困生的“精准扶贫”因人而异,金额高过奖学金也是应该。不过我认为,校方“加 大扶贫力度”也不应将奖学金预算统统挪到扶贫助学金当中。奖学归奖学,扶贫归扶贫,二者方式虽一,作用殊途,性质上也不一样,不该厚此薄彼如是。总而言之,我们学习不是只
17、为了钱,但我们需要相当的奖学金,需要一定的“获得感”,可以既不至于庸俗短视,又能从中得到助推力。适量奖学金有何不可?(880 字) 道德束缚不应成为教育者的手段 近日,校内奖学金颁发一事引起轩然大波。今年奖学金改为象征性的一元和荣誉证书。此举一出收到众学生的抱怨与反对,而校方则解释同学不应以奖学金的多少作为学习目标,切已将取消的奖学金加入助学金账户中。固然,此番解释似乎大义凛然,名正言顺,但细想之却是一个以道德标称的道德束缚或更言之是一种绑架。奖学金作为一种有别于口头表扬等一类虚式奖励的奖励机制。其存在意义是使得原本假大空的口头褒扬化为落于实处,掷地有声的引导鼓励。通过对学生有实质性帮助和推动
18、的金钱奖励激发学生奋斗拼搏的激情。而如今将其弱化为一元钱和一个荣誉证书,使这种实质性的奖励机制再次化为一纸空文,虚化这种奖励甚至是剥夺了制度的本质使奖学金失去了其大部分意义。至于标榜“ 不以奖学金多少而学习 ”则是一场性质近乎恶劣的道德绑架。人们学习或多或少带着逐名或逐利的目的,并非每个读圣贤书的人都是圣贤。用高标准的道德尺度来衡量每一个人是有失偏颇的。非逐名之学并不是强制性的道行。是否领奖与是否将自己的奖学金贡献给扶贫助学金应是自愿的,适用于小众而非普适。学生有权力决定奖学金的去向,有权力决定是否行高尚之举。更何况奖学金的数额尚不足以达到盈利或谋生的水平。它只是作为学校给予学生的一种福利与补
19、贴,这等体现学校重育人、重育才、弘学风的大事竟将成为一纸证书而流于形式,实为可惜毋宁言之可悲。至于学校将奖学金转入助学金的行为未免有些狼披羊皮的味道。若是诚心助贫助学,为何要挪用奖学金而不是加大助学投入?这样的举动不若是引黄河之水解长江之涸。助学金与奖学金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是同增共涨。这样以奖学之金行助学之事看似道德高尚但似乎有显学校在扬进助学上捉襟见肘。对于学校如此抹杀奖学金,提倡“不以金钱为目的的学习 ”的一类道德束缚实在不应成为教育者标新立异沽名钓誉的手段。第五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某市演出,场地两侧不断打出
20、“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演出中,不少观众被精彩表演所感染而猛拍猛录。在场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现谁违规,就用镭射光笔直接照谁,被 照观众有的自觉理亏,有的恼羞成怒,现场秩序时好时坏。演出后,爱乐乐团官方微博发出帖子,表明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对以上这件事,你是怎么看?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对爱乐乐团、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表现加以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镭射光射有悖于公众艺术素养提升爱乐乐团在大陆演出,为禁止观众摄影录音,不仅不断在场地两侧打出字幕,甚至用起了“镭射光笔直射”这般野蛮的方法,然而收效甚微
21、。我认为原因在于乐团负责人并没有对此现象进行思考,只知堵住下游,却不从源头治理。观众为什么“顶风冒死”摄影录音?归根结底是喜爱这个演出,否则为何做这种吃力不讨好之事?因此,爱乐的处理方式太过强硬,丢了观众的面子,还极有可能砸了自己的场子。然而为什么即使采取如此强硬的手段,大陆观众仍是屡教不改呢?我想原因一言难尽。摆在首位的,便是观众对艺术的尊重程度,或是认识程度较低,对艺术与娱乐的概念,观众混为一谈不作区分。在台湾或是西方发达国家,交响乐被视作神圣庄重的高雅艺术,观众大多是了解并真心热爱交响乐之人。他们不觉得曲高和寡,愿意用安静聆听的方式尊重音乐和音乐家们。然而大陆观众中,这样的知音比重恐怕不
22、会太大。有多少人是冲着“台湾爱乐乐团”的冠帽而去,又有多少人是为在门面上“提升”自己而来。他们或许觉得悦耳动人,却不会意识到交响乐和演唱会的区别。对于他们来说,这都是娱乐,娱乐就该记录下来与朋友分享。转型期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又何至于此?中国人不爱守规矩的习惯和大众的侥幸心理,这一次不过是再次集体显现而已。一个人过马路、听交响乐,或许会老实地遵守交规,静静聆听;一群人扎堆,就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的壮景,以及快门声和屏幕亮光遍布观众席的“盛况”。这也难怪工作人员会出此下策。我想,爱乐若真想营造良好的演出氛围,就该站在观众的思维上考虑和处理,而不是一句自视清高的“不欢迎不尊重艺术的观众”,不给人留一丝情面。这种“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