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电子监控与员工隐私的企业伦理分析学生:-班级:-学号:- 1目录摘要: 2一、 监控事件回放 2二、 办公区域内的员工隐私权益 2三、 企业在职业场所实施电子监控的合理性分析 .3(一) 企业在职业场所实施电子监控的可行性 .3(二) 企业在职业场所实施电子监控的必要性 .3(三) 预防信息泄漏、维护竞争优势 .3(四) 提高职工绩效、保障经营收益 .4四、 电子监控的企业伦理问题的思考 .4(一) 隐私管理过程要公开 5(二) 隐私管理的目的要正当 5(三) 隐私收集的内容必须与工作相关 .5(四) 遵守保密性原则 5(五) 给予员工对隐私的获取权和更正权 .5五、 总述 6参考文献: 6
2、2电子监控与员工隐私的企业伦理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工 业的发展,国内的 许多企业 也开始探询企业的电子化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在办公区域内安装电 子监控设施, 对员工工作期间 的行为实施监控成为许多大中型企业和技术研发型企业管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电子监控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控制能力,有利于企业减少职业场所的 懒惰行为,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商业秘密和技术信息的泄漏。但在企业维持安全生产、规范员 工行为的同时, 电子监控受到社会公众 质疑、诟病的地方也颇多。关键字:电子监控 隐私 企业伦理一、 监控事件回放近期,发现在某网站上售卖某著名-公司产品课件,价
3、格低于公司的全国统一定价,严重损害了该公司在社会上的影响。为了防止防范企业机密资料被窃取,并规范员工使用电脑行为,防止滥用电脑,提高生产效率,在公司内部增加了对员工的电子监视,但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怨声载道,感觉自己的言行时刻都受到监视,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压力增大。员工的种种表现并没有按照企业最初的设想来发展,在深入了解广大员工的心声并结合企业的实际之后,公司实行公开隐私管理的方法,同时遵守保密性原则成功的解决了企业监控对员工隐私造成的困扰。二、 办公区域内的员工隐私权益作为隐私权益的一种,职业场所员工隐私权益保护是最近几年新兴的学术课题。鉴于电子监控技术在职业场所的普遍使用,员工在职业场所的
4、隐私权益日益受到严重威胁,员工状告企业侵犯其隐私权的诉讼日益增多,探讨职业场所的员工隐私权益保护的学理课题也逐渐增多。职场隐私权作为隐私权的新型表现形式,是随着隐私权观念的发展,公民隐私权意识的增强而出现的。它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职业场所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内,在日常办公这一特定的时间内,作为企业管理、控制对象的员工,其仍然享有排除企业不当干涉,维持一定范围内的私人信息不受侵害,并使自己在安全、宁静、获得充分尊重的环境下开展工作的权利。员工的此种隐私期待,源自民主法治社会对人权的尊重。当员工受到如此严格的监控时,他们的士气和效率反而会下降。如果没有一个鼓励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就没有发挥
5、个性的空间。3因此,对于电子监控,关键在于企业和雇员双方确立恰当的界限,确保双方的正当权利得到保护。如果管理者对监督行为能够给员工一个出于工作原因的解释,员工将更愿意把它当作意向工作规定去遵守。企业在对于员工进行监控之前,应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政策并有选择地进行监控,通过公司内部备忘录、员工手册、工会条款、开会或贴在计算机上的边条等方式使员工充分了解相关的政策制度信息。三、 企业在职业场所实施电子监控的合理性分析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在职业场所广泛运用电子监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探究此种状况产生的根源,我们会发现电子监控设施的广泛适用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实为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所必需。(一) 企业在职业
6、场所实施电子监控的可行性相较于传统的现场监督而言,现今的监控模式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获取员工信息、对员工实施监管的能力大大加强。通过计算机、电子观测、电话服务监听和其他基于视听或计算机技术的形式,收集、存储、分析关于个人活动信息的各种电子监控设施的采用使得监控的覆盖面、隐秘性、获得信息的全面性均大大提高。传统的监控形态,主要是使用摄像设备记录对象的行为、图像。现今的电子监控装置则已将摄像头与监视器、电脑网络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既可以同步监视、又可录制保存,事后查看的系统。这使得监控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此外电子技术的普遍采用使得现今的监控设施不仅实现了网络化而且实现了微型化
7、、红外化,可以非常隐蔽的对监管对象进行全天候监控,而丝毫不被觉察。(二) 企业在职业场所实施电子监控的必要性随着电子监控逐渐走进的普通雇员的办公室,企业和雇员面临着关于隐私权的新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企业认为公司的信息工具是用语工作的,公司中的人应该利用通信工具和同时、上级、下客户联系,利用信息工具安排生产,编制报表预算,等等。如果员工利用这些设施进行私人目的的活动,与公司目的相违背,是不能允许的。企业认为监视活动是必要的,理由是:避免滥用公司资源。员工利用这些工具不但会造成直接的商业成本增加,也会造成误工、降低效率等机会成本的上升。而且这些设施都是公司的财产,员工只有使用权,而却是为了实现公司经
8、营目标而去使用它们。了解工作时间的使用。一些员工需要在公司外工作,特别是业务员,很多时间不在公司,公司不仅支付报酬还支付通信费,差旅费等,公司有权了解工作时间员工在做什么。防止员工的盗窃行为。员工使用这些设备有时候不仅仅为了聊天、上网等休闲目的,还有是为了侵占公司的是资源,如窃取公用设备。如果没有见识的话,很难追查嫌疑人。还有的是为了了解公司重要信息,甚至窃取商业机密提供给竞争者,这种行为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最大。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企业中有时候会遇到内部设别的技术问题。遇到这种问题企业的运作会遇到很大影响,必须很快加以解决,但是仅仅依靠讨论分析是不够的,企业必须跟踪某些员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
9、三) 预防信息泄漏、维护竞争优势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的机械化大生产不同,知识经济时代4以知识、信息的掌控为主导,能否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量决定的,而是由对知识产权和信息资料的占有决定的。雄厚的知识产权占有量和迅速快捷的信息资料传输、收集渠道成为企业经营获利的关键所在。由此,企业不得不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对侵权行为进行事先预防,其保护措施之一即是对员工实施监控。电子监控作为防止无形资产流失、获得侵权信息的有效手段,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电子监控的覆盖率日趋广泛,国内外各大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完备的电子监控网络,以期防
10、止员工的不忠诚行为的发生。工作在企业中的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服务和隶属关系,其行为应该符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利益。遵守企业的相关管理规定和保密规则。但不排除有些员工或是为竞争对手高价诱惑所吸引,或是为宣泄对企业管理层的不满, 有意泄漏企业商业秘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推动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结构优化的同时,增加了人员、物质的流动性。员工可以在各市场主体之间自由选择,这使得员工的忠诚度较之以往大大降低,而市场经济驱动下的逐利心理往往使许多员工铤而走险,从自身私利的角度出发,盗窃企业商业秘密、技术信息并从中渔利。企业通过完备的电子监控设施可以截获、获取员工的电话记录、电子邮件内容及其他办公环境下的操作数
11、据, 从而有效的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四) 提高职工绩效、保障经营收益员工在工作期间上网、聊天、购物、游戏的现象也已数见不鲜。员工利用办公场所的个人电脑下载软件、音乐、电影;参与网络游戏、论坛;进行网上冲浪、购物;观看网络短片、电影都是日常工作中时有发生的事情。由于此类行为均发生在员工的个人电脑终端,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加之此类行为多与员工的正常办公行为夹杂在一起,使得企业主管很难发现。为此,出于保证员工的工作实效,减少工作期间偷懒和开小差行为的发生,企业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监控措施。对员工工作期间的行为和活动实施电子监控,是大多数企业因应现代化办公环境做出的选择。通过一定的电子监控设施的安装,
12、企业可以较为轻松的实现敦促员工提高工作绩效、保障企业正常经济收益的目的。四、 电子监控的企业伦理问题的思考工作场所进行电子监控,这种方法比较有效的解决了企业对雇员一定的行为所负有的责任,另一方面雇员的隐私权势必在一定程度受到侵害。如何权衡这两者的关系,电子监控比较成熟的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公正地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依据。而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加以补充是必要而且紧迫的。解决工作场所电子监控这一伦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和雇员双方如何确立界线,确保电子监控是适当行为,符合双方的文化态度、价值理念,雇佣双方都受到此种道德的约束,使工作场所的电子监控在道德合理的基础上成为进行高效合理
13、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工作场所的电子监控的伦理问题中,企业与雇员的共同体应强调的是雇员的自主性。因为一项规范要成为真正的规范,就必须与组织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态度和行为相符。在制定和实施电子监控的制度时,并非只是因为公司总经理或组织内部的少数的高层领导持有某种意见和态度,这项政策就可以作为真正的道德规范而在共同体内存在,也不可能仅仅通过起草有关的伦理准则或在雇员手册中明确电子监控的条款就能够确立起来。一些企业确实通告雇员有关监控事宜,给员工隐私设置安全线。5(一) 隐私管理过程要公开公开隐私管理活动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结果的处理方法,既体现了对求职者和员工的尊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侵犯隐私而
14、被起诉的法律风险。例如,在招聘广告中尽量写清楚简历所需要的内容,不需要的内容则不要求求职者公开;面试时如果要录像,则必须取得求职者同意;在工作场合对员工进行电子监控之前,应当告知他们实施监控的原因、时间编排、以及准备收集的资料;对于员工须长期在监视环境中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在招聘时即将这一政策告知应聘者。(二) 隐私管理的目的要正当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人员,无论是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还是监视员工的过程中,都必须明白,我们对员工隐私管理是出于企业的正当利益,如监听、监视等只能是为了企业的正当利益,即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不应出于其他目的,尤其是商业目的。同时,使用的设备也
15、应具备合法性,即该设备应为国家机关批准使用或不为法律法规所禁止使用的。(三) 隐私收集的内容必须与工作相关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隐私,有些与工作相关,有些则与工作无关紧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了解员工隐私时必须把握与工作需要相关的原则,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肆意调查员工的隐私,也不能超出工作需要去了解员工的隐私。例如,对员工的监察时间仅限于工作时间,因而员工在休息间隙和下班后的言行不应作为监察对象;监察空间仅限于工作场所中的必要地点,如车间、办公室等,洗手间、更衣室等地点原则上不应安装监察设备。对员工个人信息资料的收集和保存的范围应当限制在与企业经营管理有直接关系,从而为雇佣关系所必需的资料范
16、围内。那些与企业经营管理有一定关系,但并非雇佣关系所必需的信息资料,如婚姻状况等,应当在事先得到员工同意或书面通知员工而员工不表示反对的情况下,方能收集和保存。而诸如宗教信仰、家庭生活等与企业经营管理无关,纯属员工私人领域的信息资料,人力资源管理者则没必要了解和收集。(四) 遵守保密性原则除非获得司法授权或法律另有规定,不能将所收集的信息向任何第三人泄露或公开。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采取相当的安全措施加以保护,这一安全措施应与其所收集的个人信息的敏感程度相适应。一般的人口特征信息如身高、学历、姓名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不告诉公司外无关人员,与个人身体状况、工作考核、过去经历相关的信息则在公司范围内保密,
17、仅仅在工作需要范围内公开,与个人尊严有密切关系的记录如精神状况、司法犯罪等信息则要严守秘密,仅在责任范围内公开。(五) 给予员工对隐私的获取权和更正权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隐私管理时,应当给予管理对象对于隐私的获取权和更正权,也即应本人的要求,员工应被告知收集、利用、披露其个人信息的情况,并可以获取该信息,当人力资源管理者以6此为依据作出对员工的不利决定时,该员工有权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质疑,并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例如,对于年度考核结果情况公布可以先和考核不理想的员工通气,先打好预防针。对于工作时被监控到差错的员工给予解释的机会,了解原因。五、 总述工作场所的电子监控虽然一定程度上侵犯了
18、员工的隐私权,但只要是在一个合适的“度”的范围内,并且在此问题上与员工进行充分的互动,电子监控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通过互动达成社会契约的方式在组织内部形成真正的道德规范,是解决工作场所电子监控引发的伦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当然,这并非最好的管理方式,身为管理者还是要从管理艺术、激励机制等角度来管理员工。靠这种监控手段真的算不上高明。试想,你能监控得住人的表面行为,你能监控住员工的心是否在尽力吗?毕竟人不是机器,能否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单位能否从员工身上获得最大效益的根本。参考文献:1、周祖成.企业伦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2、陈晓筠,齐晋. 雇员隐私权保护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 2007 (1).3、张新宝. 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保护与限制. 现代法学, 1996 (5).4、檀 钊. 电子邮件监控与雇员的隐私权.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 2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