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课题的开题报告篇一:体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体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题目来源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三、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四、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五、 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六、 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七、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八、开题报告参考文本: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8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一、题目来源社会实践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
2、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
3、有一定的意义。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4(35)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4,4(18):-8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hp:/dzzxn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 4 年第4 期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3, (19 ):1-18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11 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4、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4(18 ):-81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 济宁师专学报1999,6():511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 4年第 1-期1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4(18):9-9813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 j理论观察 4,514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j陕西教育 5,115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 青海教育 4 年第1-期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
5、效果律、准备律) ,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
6、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8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六、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
7、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本课题的研究时间期限为五个月左右,6 年 1 月开题,5 年 5月结题。研究进度分为查阅指导教师指定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资料整理、最后成文四个阶段。6 年 1 月 查阅文献资料阶段。6 年月 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6 年 3 月4 月 资料整理阶段。6 年 5 月 最后成文阶段。篇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手段研究开题报告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时间: 2012 年 5 月
8、 31 日篇三:体育组课题开题报告原稿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优化与创新研究开 题 报 告金湖县外国语学校 伍书春 吴祖民在县教研室和校教科室的关心、扶持和帮助下,我们成功地申报了市级重点课题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优化与创新研究 ,这为促进我校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较好的贯彻国家关于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等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全县“科研兴校 ”良好氛围的形成,骨干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为了保证该课题高位起步,有条不紊地规范研究,最后能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呈现,我们有幸请到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先将课题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单汇报,然后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一、研究背景:大课间体育活动是
9、在课间操与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一种更加科学新颖的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从提出至今,大课间活动在各校已经展开,好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目的性强、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学生参与性高等特点,较好的保证了学生在校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达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实现“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 50 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远大目标但很多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受场地等原因限制,形式比较单一,以我校为例:我校现有教学班 40 个,教师 120 名,学生 2500 人,300 米操场 1 块,专职体育教师 9名,每天上午一节课后 30 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受班
10、级多、学生多、活动场地少、活动器材单一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活动形式为集体做操,然后分年级组开展踢毽子、跑步等简单活动。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锻炼的效果,也直接体现在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很差,活动技能很低,缺乏体育兴趣的恶性循环中,大课间活动开发的不是很充分。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改革大课间活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同时搞好大课间活动也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 精神,落实“生命- 和谐”教育理念和阳光体育行动的具体体现。二、目的意义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
11、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人生态度。大课间活动对于较好的达成上述目标已经形成共识。我国主要是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在各地的落实,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从各地开展情况来看,现在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的。选题时我们发现,一些自认为搞得比较好的学校,其重点放在了充实活动内容上,缺少对活动器材和场地的发掘利用、缺少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研究以及随之而来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是素质教育的集体体现,是大势所趋。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2、是以大课间操及课间活动的内容及效果为基本内容。从理论上讲,大课间操及课间活动是每一个学校每天中必须要进行的内容。通过本次的研究,使师生对大课间操及课间活动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更具说服力,同时让师生了解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上的作用。从实践意义上讲,学生通过形式多样新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使自身得到锻炼,受到教育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各种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本课题在理论及实践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一项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校学生运动的主动性较强,班级组织纪律性较好,本课题通过开发一些新的体育内容充
13、实到班级、年级以及各种社团组织,形成多种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可以掌握一两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技能。三、理论依据课题组经过多次论证逐渐达成共识,支撑这一课题的理论很多,期中最主要的理论有:1、新体育健康课程理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大课间操及课间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处于落后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拓展课间活动的功能,有必要对传统的课间活动形式进行改革。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
14、趣,同时通过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人生态度。2、1999 年 6 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这一决定为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指明了方向。3、是全面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文件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
15、通知的要求。4、终身体育理论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通过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人生态度。四、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大课间内容、形式、评价等因素的优化与创新,从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大课间进行有意识地有效干预,最终使大课间活动不再是整齐划一、呆板、被动无趣的活动,而是个性展示、灵活、情趣盎然的活动
16、,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锻炼效果,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具体目标:1、探索影响大课间效果的几个关键因素,如场地器材、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评价方法等的优化行动策略和实践途径,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2、总结一些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实效性、推广性的成功案例,为一些学校优化大课间提供示例。3、通过研究为实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抓手,从而有力的促进学校体育在大教育体系中发展。五、研究内容我们所研究的新的大课间活动,是体现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活动的主动性、发挥骨干学生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体育场地与器材。“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优化与创新研究”就是指对大课间活动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组合,指导和帮
17、组学生形成各种活动小组,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形成积极正面的评价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分解为:1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的现状调查,收集、整理和综述;2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场地器材、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评价方法等。3优化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基本原则(如实效、创造、安全等)及其操作策略的研究;4体育大课间活动典型案例研究;六、科研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充实课题研究理论。尤其是大课间目标的确定。同时了解已开展学校的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优缺点。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体育课间活动的实践研究。3、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个实验班中的某几位同学作为研究的因
18、子,实行跟踪研究,形成一些研究数据及结论,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需求。4、经验总结法:包括阶段总结,案例总结、论文总结、反思、经验交流。5、实地参观法:组织相关的人员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6、实验对照法:分年级和班级区别对待进行对照研究。七、研究途径和步骤本课题研究的步骤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选点推进,总结提高。具体途径:选校实验-调查研究-细化目标- 具体实施-中期小结-现场观摩- 反思推进- 逐步深化 -总结提高-推广应用。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1、2009 年 10 月2010 年 4 月为启动阶段(1 )选题并撰写研究报告,组织课题申报。(2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
19、措施等。(3 )收集相关支撑理论的学习材料,组织学习和培训。(4 )组织开题论证,细化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2、2010 年 4 月2011 年 4 月为实施阶段第一轮(2010 年 4 月2010 年 6 月) ,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轮(2010 年 6 月2010 年 8 月) ,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第三轮(2010 年 8 月2010 年 12 月) ,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
20、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第四轮(2011 年 1 月2011 年 4 月) ,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本课题分为三个研究小组,分别为场地组、学生组、教师领导组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逐步互相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3、2011 年 4 月2011 年 5 月为总结阶段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1 )制定完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优化与创新研究方案 ”,在我校使用推广。(2 )制定完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评价表 ”(3 )总结整理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并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