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通山县杨芳中学秋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土地的誓言.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156399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通山县杨芳中学秋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土地的誓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湖北省通山县杨芳中学秋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土地的誓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湖北省通山县杨芳中学秋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土地的誓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湖北省通山县杨芳中学秋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土地的誓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土地的誓言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是: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件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目睹故土沦陷,依然无家可归。作者面对已失去的家园,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激情,主题也很有深度。而它要面对的学生,都是出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就是对教材上记述的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情感领悟能力不强,导致他们对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难以理解,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度的把握也会有相当的困难。不过,他们有朴素热

2、烈的爱国情感和丰富诚挚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很好的引导、利用。 【教学建议】 一、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三)领会新大纲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学习目标 (一)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揣摩、品味课文中感情丰沛的语言。 三、教法 (一)本文抒写的内容,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因此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用心创设情境调动学

3、生情感,这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效果,可考虑播放音乐,历史短片作铺垫、补充。 (三)语言炽热、感情丰沛,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老师在示范朗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语言特点。 四、学法 (一)本文的语言极富激情。学习本文,首先是要认真朗读,并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与想象能力,感受文中那一个个镜头般的画面。 (二)理解作者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把握其情感主线,明确不同时代爱国情感的不同内涵,增强自身历史使命。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一部电影叫红河谷 ,主要情节是讲述格桑与雪儿达娃平实而又充满激情的藏民生活。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格桑与雪儿达娃等众多藏

4、民在白皑皑的雪山之间,在广阔辽远的草原上,誓死抵抗西方强盗入侵,用生命和热血捍卫脚下的土地。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离乡背井,远离家园。试想,他们内心深处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 黄河大合唱 ,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1)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 、重音等的把握和处

5、理。 (3)感受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进行肯定评价。 (二)研讨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 ,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并归纳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6、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4、质疑:P60 第二行。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5、质疑: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讨论并归纳:具体(略) 。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质疑:有人说这段

7、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 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想像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7、质疑: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

8、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 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8、质疑: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 “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9、质疑: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讨论并归纳:

9、“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 ,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 ”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10、质疑:怎样理解 P61 第二段第四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讨论并归纳:“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 ,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

10、“飘荡” 、 “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11、质疑:怎样理解 P60 倒数第五行“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讨论并归纳: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 “燃烧的洪流” 。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12、质疑: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 P61 倒数第五行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

11、称呼呢? 讨论并归纳: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 ,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三)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三、教学反馈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增加了对祖国东北大地这方热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对课文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有了一定的体会。与此同时,他们对文章的内在情感领会不深,对主题的理解也缺少厚重与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