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25.杜甫诗三首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满眼河山,大地已非唐季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佚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三首诗望岳春望 石壕吏。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有杜工部
2、集传世。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 “三吏”、“三别” 春望 登高 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25 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 丽人行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春望“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 岳杜 甫整体把握:
3、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泰山简介(视频)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
4、奥。朗读正音望 岳 岱 di 宗 夫 f 如何?齐鲁青未 了 lio。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 曾 cng 云,决 眦 z 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配图诵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词解释望 岳 岱宗夫 如何 ?齐鲁青 未了 。造化 钟 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 凌 绝顶 ,一览众山小。夫:语气助词如何:什么未了:不尽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秀丽阴:山南阳:山北割:分开,划分。昏:昏暗晓:明亮曾:通“层”,层层。决:裂开入:收入会当:终
5、当,终要。凌:登上绝顶:顶峰览:看众:所有的小:以小诗歌翻译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译诗:泰山是什么样子的?苍翠的峰峦,齐鲁大地到处都能看到。原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译诗: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好像)分割出了黄昏和拂晓。 原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译诗: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激荡,睁大眼睛远看鸟儿归去,眼角几乎要裂开。原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阅读 理解“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泰山是什么样子的?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造
6、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哪句是虚写?哪句是实写?虚写:造化钟神秀。实写:阴阳割昏晓。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哪个字展开描绘?“造化钟神秀”和“阴阳割昏晓”两句,分别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望。神奇秀丽。高大雄伟。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望岳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7、_”字,二是诗句中的“_”一词。望。会当。终当,终要。 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行品析。诗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形象。(内容)一个“钟”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语言)一个“割”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高大雄伟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语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
8、豪迈气概。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写远望,描绘泰山地域之广大;颔联写近望,描绘泰山山势之高大雄伟和景色之神奇秀丽;颈联写细望,描绘泰山之层云和归鸟;尾联写想像中极目远望,抒发诗人之豪情壮志。主题:诗歌通过对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春 望杜 甫写作背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9、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 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朗读正音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 溅 jin 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 d 万金。白头 搔 so 更短, 浑 hn 欲不 胜簪 shngzn。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字词解释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 溅 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 万金。白头 搔 更短, 浑 欲不 胜簪 。溅:溅落抵:值得搔:挠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插上簪诗歌翻译原
10、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译诗:国都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来临,长安城中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原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诗: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原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译诗:战火连绵,已经延续了好几个月,一封家书足抵得上万两黄金。原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诗:我的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阅读 理解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望春,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国破(国都破败) 草木深(杂草丛生)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烽火(指战争)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离别 无
11、法团圆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点明了作者的感受?忧国思家合作探究(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
12、世的感情。(二)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考,对对联。杜甫:观泰山心生小天下之志,望长安抒发_之情。(答案:忧家国)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13、阳向洛阳。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2、两诗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忧国思家。石 壕 吏杜 甫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领的邺郡,胜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史思明援军的夹击,形式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大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 ,人民苦不堪言。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当时从洛阳回华州,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下组诗 “三吏” “三别”。解题石壕:也叫石
14、壕镇,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朗读正音暮投石壕村,有 吏 l 夜捉人。老翁 逾 y 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 啼 t 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 邺 y 城 戍 sh。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 妪 y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 炊 chu。夜久语声绝,如闻 泣 q 幽 咽 y。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解释词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 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听妇 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 附书 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15、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 备 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 幽咽 。天明登 前途 ,独与老翁别。 投:投宿逾:越过走:逃跑一何:多么啼:哭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捎/寄书信新:最近且:暂且已:停止/完结更:再惟:只去:离去裙:衣服老妪:老妇虽:虽然请:请让我从:跟从应:应征犹得:还能够晨炊:早饭绝:消失幽咽:低声、断续的哭声。前途:前方的路途与:同别:告别诗歌翻译原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译诗: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原诗: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译诗:老头越过墙逃跑了,老妇出门
16、去察看。原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诗: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老妇人哭泣得多么悲苦!原诗: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译诗: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防守邺城。原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译诗: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原诗: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诗: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原诗: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译诗: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原诗: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译诗: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出出进进都没有完整的衣服。原诗: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译诗:老妇我力气虽然小,请让我今晚跟随你一起回营去。
17、原诗: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译诗:赶快应征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原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译诗:到了夜深,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原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诗:(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阅读 鉴赏高潮 从吏归与翁别发展开端结局吏捉人暮投宿妇啼苦吏呼怒气氛恐怖处境凄苦苦难深重情景凄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关注(第一节)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哪些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主要四个人(我、老翁、老妇、差役);四件事(每句一件事);有吏夜捉人。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
18、呼、老妇哭啼的情景?呼 啼 怒 哭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全诗只有一句议论,是哪一句?吏呼一何怒(如狼似虎),妇啼一何苦!(悲惨可怜)说明当时兵役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说明当时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为什么要求去服役?为了掩护老翁。老妇为什么自叙家事?为使差役同情,免于“捉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泣幽咽”的是谁呢?老妪的儿媳。谁又曾想过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带着孩子的儿媳将如何生活;等待着老妇人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这个饱经战 乱的家庭何时才能够团聚 老妪被抓走了没有?根据什么作这样的结论?抓走了。根
19、据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情景再现作者耳闻目睹了石壕吏捉人的全过程,但他却始终做了一个旁观者,你如何评价?2、讨论:主 题: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堂作业:(来自历年中考试题)课堂作业:(来自历年中考试题)&(一)望岳(杜甫)1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
20、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4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二)春望(杜甫)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
21、泪,恨别鸟惊心。& (三)石壕吏(杜甫)1石壕吏中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3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作业根据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展开想象,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或一幕短剧。要求:运用想象刻画主要人物的动作、语 言、神态。补充被诗人隐去的情节。例文天灰
22、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石壕村了。今天就在这里住下吧,我的心里这样想。 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只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向南跑去。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并热情的招待了我。 进了她家的大门,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何况他们平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自从唐军的进攻失败以来,李唐政府就在这一带实行“拉夫政策”,许多人
23、都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疆场。她不希望自己的老头去上战场,因为他年岁已高,怕是有去无回了。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地听着门外局势地发展。 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皇上有征兵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两人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像是从地狱来的使者。“快,把
24、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 “少啰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个差役抽出了手里的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是要杀头问罪的。”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说:“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两名差役对待这件事情是十分严肃的,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
25、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 “不行,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 老妇人无奈地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以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如果来得及,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那好吧,你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但是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实在是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战功的!” 看到这里,我十分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是她的儿媳妇拉住了我,示意我现在不要出去。我就这样忍着,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就这样离开了。 那两名差役依旧在挨家挨户地寻找壮丁,直到后半夜,外面的嘈杂声渐渐停止了。但我好象听到了一阵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回来了吧! 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大雪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我走出房门,月亮似乎是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 天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鸡啼声中处处充满了悲伤。我再次骑上我的瘦马,和老头告别,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不知是雪花飘进了我的眼睛还是我也感到了悲伤,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