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5 课 伤仲永章、节 第一单元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练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2、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读懂故事,复述故事。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3、理解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重点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
2、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 ,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二、作者介绍: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2、译一译: 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疑难词语探究:以四
3、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B、对文中的“之” “于”进行归类。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 、 “环谒于邑人” ,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
4、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 , “不使学” ,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背诵第一节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