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说课稿一、说教材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
2、,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说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他们的生活成长无忧无虑,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虽然语文教学中“一怕文
3、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的作品难读难教,不可回避。但是郁达夫说:“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更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近伟人,与伟人对话。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过程方法目标:感悟作者表达的后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体味笼罩全文的深沉的悲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亲情,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 四、重难点的确立及解决方法本文的重
4、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教师要放弃过去的僵化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复述课文,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让学生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从而突破重难点。另外,可以适当介绍一些野草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将文章放在宏观的背景中进行解读,有助于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五、说教法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
5、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六、说学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会生涩难懂,而且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
6、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七、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活思维清代高鼎村居诗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曾是我们童年的玩伴,
7、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和梦想。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在一篇文章中曾写下这样沉重的文字:“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导语便提出矛盾,设置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本环节用时 2 分钟。(二)、活动任务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感悟作者表达的后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体味笼罩全文的深沉的悲哀。 3、体会亲情,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 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本环节用时 1 分钟。(三)、活动过程语文课堂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本环节共设置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追寻一段往事本环节的
8、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共设计了 5 个小问题: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兄弟两个对风筝的态度是矛盾冲突的根源。他们各是什么态度?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这种态度?4、口语训练:如果你是弟弟,苦心孤诣地偷做了一只风筝,却被哥哥无情地给践踏了,你会怎样?站在弟弟的立场上,说说弟弟会怎样想。5、你如何评价哥哥的举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没出息” 的内涵。)这五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感悟文章蕴含的浓浓亲情,完成了活动任务一,同时也训练了阅读时圈点勾画的学习方
9、法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动一共用时 20 分钟。活动二:感受一种深情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品读重点语句,从而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笼罩全文的深沉的悲哀。共设计了两个问题:1、读一读,想一想:二十年后,面对自己的过失,“我”的心情怎样?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本文的难点)2、质疑:小兄弟对那件事好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心情反而更加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一千个人
10、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教学崇尚个性化阅读。这两个问题的设计,立足文本,同时又关注了阅读体验。活动二共用时 15 分钟。活动三:领悟一种情怀这个环节主要是完成活动任务三: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设计了一个问题:调动生活体验,说说风筝让你领悟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鲁迅擅长在有限的篇幅内融入丰富厚重的内涵,因此,再一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发言,对积极的,有价值的观点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三个活动共用时 40 分钟,有内容的整体把握,有语言的赏析品味,还有主旨的探究,对作者博大情怀的领悟,学生从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从而突破了重难点。(四)、课堂小结引用日本大江健三郎的话作结:“鲁迅在非常短小的篇幅内,融入非常厚重的内涵和犀利的观点,这很了不起!鲁迅是 20 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希望同学们多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与伟人对话,让自己的思想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厚度。八、板书设计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以作者的“毁掉”小弟的风筝的行为和成年之后的“后悔”为主要内容,以亲情相连接。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